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中国医师学会最近统计,90%的医患矛盾其实是由沟通不当导致的,尤其是医生们对病人“不会说话”加剧了医患矛盾。为此,吴孟超、汤钊猷、钟南山、樊代明、吴咸中、郎景和、赵玉沛等七位院士和卢光琇、胡大一、凌锋、何裕民等四位教授最近在一个研讨会上发出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倡议,医生要善于对病人“说话”,认真践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关爱生命,呵护生命。
据媒体报道,著名肿瘤专家何裕民教授以“谈心式”治疗,使一位被专家断言“最多可活两个多月”的晚期肝癌患者,有质量地生话了两年时间。这位患者在找何教授门诊时神情沮丧,他的妻子哽咽着说,他们刚挂了个名专家号,专家说:“最多两个月,任何治疗都没有意义,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说完拂手让他们离开。他们抱着一丝希望来到这里。何教授通过中医药的零毒治疗,同时经常与病人谈心交流,给予他生活信心和勇气,使他快乐地生活了两年时间。何教授指出,其实,当初那位断言“最多两个多月”的专家并没有错,因为从统计概率来看,睌期肝癌患者生存期90%是在三个月内。但如果注重心理治疗,有的病人是可以延长寿命甚至创造奇迹的。像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笔者的妻子有一位表哥,独身一人在香港打工,患了肝癌后回穗治疗,发现己是睌期,尽管切除了三分之一的肝,医生还是断言他只能活三个月。他在一位老中医的鼓励下,放下思想包袱,积极治疗,并长年饮用民间的食疗汤方,已生存了十多年时间,还在香港帮人看仓库值夜班。他回到广州这间医院复诊时连医生也感惊奇,问他术后吃了什么药,把他的病例作为该院的典型病案。由此可见,当人们有执着与过度的心理期盼时,无论是消极还是積极,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这是心理学经典的“皮克马利翁效应”。而根据过去的经验所做的预测和推断,在不做必要的解释和鼓励的情况下而告诉病人,这样既不科学又不人道,完全没有必要。很多情况下,在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共同努力下,奇迹是可以创造的。
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医生在诊治的过程中,要看到在疾病状态下病人躯体和心理对情感的需求。心病不去,大病不愈。病人的意志和信心能够调动机体的能量和潜力,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我国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时期关云长“刮骨疗伤”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医生要向病人交心,在认真听取对方诉说、以合适的语言告诉病人良好的康复前景的同时,应尽可能让他们感受到医生十分重视他们的病情和身心痛苦。医生能否为病人作出最优化的治疗决策,首先取决于医生的文化底蕴、道德良知,其次才是专业技术水平。
医生的“会说话”,除了重视心理治疗、满足病人的情感需求外,还应跳出利益为病人分析病情、诊病治病。当医生的诊疗意见和病人的自我选择有矛盾时,医生应跳出利益,尽可能帮助病人分析病情及各种疗法的利弊,以探讨的口吻对这些疗法进行排序,引导病人作出更理性的选择。从根本上说,“会说话”就是为病人着想,把病人的痛苦作为自己的痛苦,把病人的治愈当作自己的欢乐,真正做到“医者父母心”,以良好的医徳为医生这个崇高的职业增添光彩。
据媒体报道,著名肿瘤专家何裕民教授以“谈心式”治疗,使一位被专家断言“最多可活两个多月”的晚期肝癌患者,有质量地生话了两年时间。这位患者在找何教授门诊时神情沮丧,他的妻子哽咽着说,他们刚挂了个名专家号,专家说:“最多两个月,任何治疗都没有意义,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说完拂手让他们离开。他们抱着一丝希望来到这里。何教授通过中医药的零毒治疗,同时经常与病人谈心交流,给予他生活信心和勇气,使他快乐地生活了两年时间。何教授指出,其实,当初那位断言“最多两个多月”的专家并没有错,因为从统计概率来看,睌期肝癌患者生存期90%是在三个月内。但如果注重心理治疗,有的病人是可以延长寿命甚至创造奇迹的。像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笔者的妻子有一位表哥,独身一人在香港打工,患了肝癌后回穗治疗,发现己是睌期,尽管切除了三分之一的肝,医生还是断言他只能活三个月。他在一位老中医的鼓励下,放下思想包袱,积极治疗,并长年饮用民间的食疗汤方,已生存了十多年时间,还在香港帮人看仓库值夜班。他回到广州这间医院复诊时连医生也感惊奇,问他术后吃了什么药,把他的病例作为该院的典型病案。由此可见,当人们有执着与过度的心理期盼时,无论是消极还是積极,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这是心理学经典的“皮克马利翁效应”。而根据过去的经验所做的预测和推断,在不做必要的解释和鼓励的情况下而告诉病人,这样既不科学又不人道,完全没有必要。很多情况下,在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共同努力下,奇迹是可以创造的。
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医生在诊治的过程中,要看到在疾病状态下病人躯体和心理对情感的需求。心病不去,大病不愈。病人的意志和信心能够调动机体的能量和潜力,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我国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时期关云长“刮骨疗伤”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医生要向病人交心,在认真听取对方诉说、以合适的语言告诉病人良好的康复前景的同时,应尽可能让他们感受到医生十分重视他们的病情和身心痛苦。医生能否为病人作出最优化的治疗决策,首先取决于医生的文化底蕴、道德良知,其次才是专业技术水平。
医生的“会说话”,除了重视心理治疗、满足病人的情感需求外,还应跳出利益为病人分析病情、诊病治病。当医生的诊疗意见和病人的自我选择有矛盾时,医生应跳出利益,尽可能帮助病人分析病情及各种疗法的利弊,以探讨的口吻对这些疗法进行排序,引导病人作出更理性的选择。从根本上说,“会说话”就是为病人着想,把病人的痛苦作为自己的痛苦,把病人的治愈当作自己的欢乐,真正做到“医者父母心”,以良好的医徳为医生这个崇高的职业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