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是苏轼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感慨人生如寄的无常;有人说,这是叹息人事聚散的偶然;有人说,这是看透人世沉浮、不计得失的豁达:还有人说,即使人生充满偶然也不应放弃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请你根据自己对苏轼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角度;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题目解析
我们常说“千古文章意为高”,可见文章立意的重要性。高三议论文的技巧训练到了一定程度,学生看似有了些许“基本套路”,储备了不少“百变素材”,然而还是难以突破一类文的瓶颈。归根结底,还是视野不够开阔、思考不够深、境界不够高。
故日,提升说理的思维能力固然与逻辑思维培养休戚相关,也与一个人的思想认知乃至知识储备、人生阅历、价值观有关。而立意境界的提升,必然需要以一定的阅读积淀及人生阅历做底。从近年高考作文强调传统文化的趋势,尤其从今年“文化自信”的热点看,激活、盘活传统文化资源,打通先秦诸子乃至明清散文、小说的文化脉络,从中国传统精神中汲取养料,助力高考议论文的立意境界提升,可谓是一条康庄大道。
这道作文题由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名句引发关于生命哲理的思考,与2007年北京卷高考作文“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命题形式类似。不同的是,本题四个“有人说”,前两个提示了话题的背景情境:人生的变幻无常与人事的聚散偶然:后两个提供了面对这种生命状态时的两种观点态度:豁达看开或是执着探寻。换言之,这个命题其实是探讨天命与人事的关系:应该如何对待人生中不可把控的命运。
学生至少有两个论述角度、三种立意方法。可以从命运变幻的得失沉浮入手,可以从聚散离合的偶然难测展开。可以选择一种观点,加以阐释论证;也可以组合观点,形成思辨关系;还可以在深化观点的基础上,开辟自己的新解。但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要求学生既要对苏诗“雪泥鸿爪”的生命现象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更要有一定的哲学思悟。此二者皆离不开对相关古今文化的积淀与思考。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论语·宪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日:“奚白?”子路日:“白孔氏。”日:“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个故事反映出孔子人生哲学中的重要一点: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为了自己的信仰,即便命途多舛、阻碍重重,也要奋不顾身地追寻。
运用示例
苏轼在《留侯论》中有言:“世间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以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人生中总有意外发生,只有心怀梦想勇敢追求的人,才能视这些意外为无物,不被其所扰,一心一意追逐心中理想,坚定前行。昔日孔子曾受困于方寸之国,须得乞讨才能熬过时日。此受困是绝无预料的偶然,但因孔子心中怀有传播仁礼儒学的远大志向,面对这一无常,仍与子路面不改色探讨学问。虽人生无常,但若心怀梦想,则可继续前行,以求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实现。如今根深蒂固于我们心中的仁礼之观,就是孔子生命意义实现的最好证明。——杨 易[北大附中高三]
适用素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运用示例
《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便是对平常心的最好解读。人们因相聚而产生的欢愉,可能源于很多方面,或许是因为收获一拍即合的知己,抑或是对方将给你带来足够的利益。人们常把前者称为君子之交,而将后者贬为小人谋利。但在我看来,若因离别而叹息,那么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都不过是难以面对欢愉远去悲伤到来的平常人。在面临离别时,除了叹息,显然有更好的选择。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诚挚的祝福掩盖了内心的悲伤,以强大的心盛下所有的喜怒,只送上微笑祝福。——穆丽彤[北大附中高三]
适用素材
海伦·凯勒,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在十九个月大时,她便因病失去視力和听力。但她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坚持不懈地奋斗。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
运用示例
自古希腊以来的数千年里,曾有一个被普遍认同的命题: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会活成某种特定的样子。换句话说,人生有固定的意义与方向。然而,正如苏轼历经沉浮,发觉人世“难计东西”一般,饱经战火、痛苦不堪的人们开始不再相信那看上去光辉而神圣的“人的本质”了。哲学家们经历了消极、怀疑,最终从这极度悲观的条件中得出一个十分乐观的结论:人,应该定义自己的意义。每个人的人生,都应有独特的意义和方向。官场失意却仍壮怀不已的杜甫,他的方向,是利国利民,治出太平天下;丧失视力和听力却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海伦·凯勒,她的方向,是从事自己所爱的文学,激励他人;创业失败再度白手起家的乔布斯,他的方向,是锐意创新,改变世界。人可以富裕或贫穷、伟大或渺小,只要他所面对的,是自己选择的前进方向。——李唐[北大附中高三]
适用素材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
运用示例
正如苏子在渔舟上唱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个体的视角看,生命是短暂多变的,然而从整个人类乃至全宇宙看,生命又是生生不息的。因此,从更加长远的生命价值看,一个人的生与死算不得什么,关键在于他能否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所以古人有“三不朽”观,说的是用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穿透生命的限度,在无穷的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永恒的生命价值。——李杭媛[北大附中]
标杆作文
抚摸着偶遇的鸿印前行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是苏轼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感慨人生如寄的无常;有人说,这是叹息人事聚散的偶然;有人说,这是看透人世沉浮、不计得失的豁达:还有人说,即使人生充满偶然也不应放弃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请你根据自己对苏轼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角度;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题目解析
我们常说“千古文章意为高”,可见文章立意的重要性。高三议论文的技巧训练到了一定程度,学生看似有了些许“基本套路”,储备了不少“百变素材”,然而还是难以突破一类文的瓶颈。归根结底,还是视野不够开阔、思考不够深、境界不够高。
故日,提升说理的思维能力固然与逻辑思维培养休戚相关,也与一个人的思想认知乃至知识储备、人生阅历、价值观有关。而立意境界的提升,必然需要以一定的阅读积淀及人生阅历做底。从近年高考作文强调传统文化的趋势,尤其从今年“文化自信”的热点看,激活、盘活传统文化资源,打通先秦诸子乃至明清散文、小说的文化脉络,从中国传统精神中汲取养料,助力高考议论文的立意境界提升,可谓是一条康庄大道。
这道作文题由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名句引发关于生命哲理的思考,与2007年北京卷高考作文“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命题形式类似。不同的是,本题四个“有人说”,前两个提示了话题的背景情境:人生的变幻无常与人事的聚散偶然:后两个提供了面对这种生命状态时的两种观点态度:豁达看开或是执着探寻。换言之,这个命题其实是探讨天命与人事的关系:应该如何对待人生中不可把控的命运。
学生至少有两个论述角度、三种立意方法。可以从命运变幻的得失沉浮入手,可以从聚散离合的偶然难测展开。可以选择一种观点,加以阐释论证;也可以组合观点,形成思辨关系;还可以在深化观点的基础上,开辟自己的新解。但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要求学生既要对苏诗“雪泥鸿爪”的生命现象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更要有一定的哲学思悟。此二者皆离不开对相关古今文化的积淀与思考。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论语·宪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日:“奚白?”子路日:“白孔氏。”日:“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个故事反映出孔子人生哲学中的重要一点: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为了自己的信仰,即便命途多舛、阻碍重重,也要奋不顾身地追寻。
运用示例
苏轼在《留侯论》中有言:“世间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以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人生中总有意外发生,只有心怀梦想勇敢追求的人,才能视这些意外为无物,不被其所扰,一心一意追逐心中理想,坚定前行。昔日孔子曾受困于方寸之国,须得乞讨才能熬过时日。此受困是绝无预料的偶然,但因孔子心中怀有传播仁礼儒学的远大志向,面对这一无常,仍与子路面不改色探讨学问。虽人生无常,但若心怀梦想,则可继续前行,以求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实现。如今根深蒂固于我们心中的仁礼之观,就是孔子生命意义实现的最好证明。——杨 易[北大附中高三]
适用素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运用示例
《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便是对平常心的最好解读。人们因相聚而产生的欢愉,可能源于很多方面,或许是因为收获一拍即合的知己,抑或是对方将给你带来足够的利益。人们常把前者称为君子之交,而将后者贬为小人谋利。但在我看来,若因离别而叹息,那么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都不过是难以面对欢愉远去悲伤到来的平常人。在面临离别时,除了叹息,显然有更好的选择。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诚挚的祝福掩盖了内心的悲伤,以强大的心盛下所有的喜怒,只送上微笑祝福。——穆丽彤[北大附中高三]
适用素材
海伦·凯勒,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在十九个月大时,她便因病失去視力和听力。但她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坚持不懈地奋斗。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
运用示例
自古希腊以来的数千年里,曾有一个被普遍认同的命题: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会活成某种特定的样子。换句话说,人生有固定的意义与方向。然而,正如苏轼历经沉浮,发觉人世“难计东西”一般,饱经战火、痛苦不堪的人们开始不再相信那看上去光辉而神圣的“人的本质”了。哲学家们经历了消极、怀疑,最终从这极度悲观的条件中得出一个十分乐观的结论:人,应该定义自己的意义。每个人的人生,都应有独特的意义和方向。官场失意却仍壮怀不已的杜甫,他的方向,是利国利民,治出太平天下;丧失视力和听力却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海伦·凯勒,她的方向,是从事自己所爱的文学,激励他人;创业失败再度白手起家的乔布斯,他的方向,是锐意创新,改变世界。人可以富裕或贫穷、伟大或渺小,只要他所面对的,是自己选择的前进方向。——李唐[北大附中高三]
适用素材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
运用示例
正如苏子在渔舟上唱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个体的视角看,生命是短暂多变的,然而从整个人类乃至全宇宙看,生命又是生生不息的。因此,从更加长远的生命价值看,一个人的生与死算不得什么,关键在于他能否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所以古人有“三不朽”观,说的是用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穿透生命的限度,在无穷的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永恒的生命价值。——李杭媛[北大附中]
标杆作文
抚摸着偶遇的鸿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