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少年

来源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shiz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里最早有关读书的事,是在两岁的时候。那是一本儿童看图识物。
  那个年岁,说话还不利索,对“书”更没有概念,只是对眼前带有文字的彩色图案好奇。于是用自己小小的手,握住了母亲的一根手指,使出吃奶的力气往书页上戳。这根手指就是解答我疑问的魔杖,点到哪里,就会有温柔的声音为我解答:“这是牛,大牛。这是羊,山羊。”母亲回忆说,有时一幅图要点十几遍,我才把她的手指松开——母亲不厌其烦的耐心教育,成了我认识世界的最初途径。那时,“读书”几乎出于本能,是崭新的生命对世界的最初探索。
  长大一点,四五岁的样子,对书有了模糊的概念,但仍只对图画感兴趣,此时仍不能称为读书,只能算“看书”,便缠着上了小学的姐姐要书看。每每还的时候,书上面会留下我的“读后感”:要么是几个脏爪印,要么是一缕未干的清鼻涕。十来岁的女孩子想必是极爱干净和面子的,几次下来,姐姐便对我实施了制裁,不仅揍了我一顿,还对我实行永久性的“封锁”,再也不借了。可是我依旧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揪着姐姐的书包,嚷着:“姐姐借书,姐姐借书。”后来母亲出面做担保,才让我继续有书看。但每次看书之前,必须先洗了手,把鼻涕擦干净,就像一种虔诚的仪式。我想,我对书本的爱惜和敬重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吧。那时,读书是出于好奇,出于对有课本的姐姐的羡慕,是一种发现新奇的原始渴望。
  后来上了小学,有了自己的课本。从最基本的识字开始,到脱离了拼音这根拐杖,渐渐能读一些完整的小故事。这时,简单的课文已经满足不了我了,母亲为我买了《故事大王》来读。那是一个新奇有趣的世界。什么会吞掉整个兵团的云朵啊,能吃人的老树啊,和豹子英勇搏斗的黄牛母子啊……这些亦真亦幻的故事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想象力,一颗幻想的种子在心里开始发芽。到了小学的高年级,姐姐知道我爱书,便把她的语文课本都借给我读——有个姐姐真是有说不完的好处,例如我在小学的时候,就可以接触初高中的课本了,可以阅读那些经典的名家文章。比如朱自清描写父爱的《背影》,后来我写了一篇父亲接我放学的作文,还被老师拿到别的班级去读,殊不知就是模仿了朱自清先生的;读鲁迅写童趣的《社戏》,就在想:迅哥儿与小伙伴们烧的那几大捧罗汉豆,究竟是怎样的美味呢?读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被困窘时合吃一碗面坚强的母子三人感动得哭出了眼泪。这个时候,读书不仅是求知,而且是收获感受与感动,并且塑造着自己的性格与品行。
  到了初中高中,学业不再轻松,加上住校,读“闲书”的时间便少了。没有书读的日子,徜徉在題海间,很容易变得闷闷不乐,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好在我及时发现了新的乐园——一家离汽车站不远的新华书店。
  由于住校,每两周要坐汽车回家一次,于是每个月的那两个星期五下午,就成了我的欢乐时光。书店里,高大的书架整齐列队,一眼望不到头;一排排的新书光滑发亮,塞得紧紧的,就像子弹上了膛。手在裤子上抹抹,擦掉因为小跑而出的细汗,小心翼翼地抽出选好的那一本,先是仔细摩挲一遍封皮,再打开慢慢地读起来;直到夕阳的余晖快要消逝,最后一班车已经鸣着汽笛来了的时候,才惊觉时间已到,不舍地把书放回去。有时候实在是爱不释手,看一眼书的定价,唉,瞬间便又沮丧了——那时书店的书,是不打折的,可手里只有乘车用的几块钱了呀。于是只能盼望半个月之后,这本书还没有卖出,好让我和它再续前缘——这是怎样的一种煎熬啊!或者,几次坐车的钱就可以买下一本书了呢……
  这段时间,读的书大都不完全,但却强化了我对读书的渴望。及至现在,网上书店大大方便了买书,往往一口气买上七八本,能放在枕边的却寥寥,很多直接和书架做了伴,就再也没下来了。现在的娱乐活动很丰富,很多孩子忙于玩耍,而疏于读书了。读书与不读书的差别在哪里?一两天看不出,一两个月看不出,但一两年就看得出了。一个人的气质、谈吐、见识,通过读书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乔治马丁说:“不读书的人只有一种生活。而读书的人可以有一千种。”
  时间会让人老去,但读书可以留住那些记忆,扩展生命的宽度。多年以后,当我老去,仍会记得,那个匆匆推开书店大门,在夕阳下奔跑着回家的少年。
其他文献
陌上花开缓缓归之狗尾草    铁凝写道:“要是你不曾在夏日的冀中平原走过,怎能看见那些狗尾巴草呢?要是你曾在夏日的冀中平原走过,谁能保证你就会看见那些狗尾巴草呢?”    是呀。绿油油、毛茸茸的狗尾巴草四下散布在各个角落,平常得让现在的我们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可它确实存在着,在我们儿时的每年夏天。  修长的叶,毛茸茸的草穗,茂盛而快乐的生长在夏日的阳光中,惹得人情不自禁的去采摘下来。  还记得吗
在接触迟子建的作品之前,曾多次在他人文章里读到她的名字。当时就想,他是一个怎样的作家。这里之所以用“他”,因为直觉把迟子建当成男性作家。这是一个中性化的名字。后来知晓她是女性,一下子就从主观意识更改过来,不像海男这个名字,至今仍残留了一点误解。迟子建,姓氏特别,名字更具深意,并且通过她的作品很快将这个名字刻记在心。  两次读迟子建的作品,其间相隔了半年。最初接触是在四月,当即被吸引,可惜每去图书馆
还记得那年秋天的阳光,还没有被现在像墓碑一样的教學楼遮挡着,暖暖地照在身上,地下的影子虽然散发着忧郁的灰蓝色,在下午的深黄色的阳光下,却是那么的幽雅。  那时的博尔赫斯书店就在美院去食堂的路上。红墙灰瓦,没有挂上招牌以前,毫不起眼。只是偶尔跑出几个或是长发飘飘的师兄,又或是板寸的师姐,再不然就是那几个沉默寡言,在喝酒时却会把酒当歌的老师,你才发现这里原来有个书店。  我们那时是不常去的,店里大部分
梅子姐姐:  你好。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宅女,平时不怎么喜欢出去,就是待在家上上网,QQ、微信、贴吧和微博什么的我都玩。最近我猛然发现一个事实,平时温婉文静的我,在网上却放得很开!在微博上跟一些粉丝掐架,掐完才发现那些字眼我在平时是绝不会说出口的,好疯狂啊!有什么心事,我也喜欢跟网友倾诉,倒是现实生活中很少跟朋友来往,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认为我有点孤僻?网上一个我,现实一个我,梅子姐姐,你说,我这样下去
张炜的小说《寻找鱼王》,刚开始读不是那么的耐人寻味,不过越读越让人颇有感触。  这本小说讲的是一段失传已久的大地故事,一个男孩生命之初的奇幻旅途。  在干旱缺水的大山深处,鱼成为了一种稀有而奢侈的食物,捉鱼和吃鱼则象征着不同寻常的本事和身份。在大山里,大鱼就是奇迹。正是怀着这一与鱼有关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向往,小说的主人公“我”立志要成为一个捉大鱼的人(其实在大山里光靠卖鱼就能富有),并由此踏上寻找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专门就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并提出“要做好剩余人口脱贫工作,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堅工作。”而要实现返贫检测预警和动态帮扶,离不开精准扶贫档案这一基础工作。随着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迎接中央层面的大考,这给驻村工作队、农村第一书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吕梁市岚县社科乡冯周村为例,全村自2015年开始实行精准扶贫资料“
全班听到这“罚”字,都乱了阵脚,个个面露死灰色,那气氛近于恐怖……  在上中学前的那个暑假,在家日子过得平淡无奇,于是十分渴望时间快些过,好让我尽快到新学校读书,新奇新奇。如今,中学生活也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了,我才发现中学生活简直就是险象万千,困境重重。   学校安排了一个严格得出了名的老师来教我们,我没想到一上中学便遇到如此棘手的事,这可能是别人中学三年都遇不到的“好事”。   这老师是教语文
周国平的这篇文章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观点的。但本文在论据之后都有几句非常精彩的句子,或议论或抒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节选的第一段中“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这里作者举了哲学家第欧根尼的事例之后,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巧作精当的议论,这样论据与论点的配合就很默契了。又如“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北京,而通往这座记忆之城的路径只有一条——阅读《城门开》。通过这本书,北岛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北京,北京,周作人郁达夫唐鲁孙张中行,数不清的作家写过北京,现在,请看看北岛的北京。北岛的北京独一无二,不仅仅在于这是北岛个人的记忆,还在于,这几乎是一本以童年视角为主的书,这是一座孩子的北京。  童年的北岛,那时
写大白菜这部分印象尤其深刻。  文字并没有特别明晰的故事导引,但是从字里行间依然可以读到那种从城市到乡野,秋日寒气扑面而来的感觉。母亲用大白菜做食材夹杂很多日常吃食炖一锅乱炖,就像很多归家游子进门的第一宴,家人用朴素的美食除去你跋涉而来的寒气。接着写大白菜的科属,和古代文化中的白菜进化史,也即中国人对大白菜的植配和训育,一棵白菜的前世今生就写出来了,从“葑”到“菘”,再到“白菘”到包心菜,你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