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疍民习俗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123321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厦门疍民习俗,指的是以厦门港为中心的厦门渔民所拥有的独具特色民俗风情。
  2007年,“厦港疍民习俗”入选我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9月入选福建省非遗名录,但名称改为“厦门疍民习俗”。
  疍民又称蛋民、蜒民、蜑民,泛指沿海沿江以海为生、漂泊不定的水上部落群体。近现代有人形容他们是“水上吉普赛人”或“海上自由民”。疍民在我国闽、浙、粤、桂、琼沿海都存在,只是各地疍民的习俗有所不同。
  厦门的疍民主要是由九龙江流域迁移而来,也有从惠安崇武、广东、海南来的渔户。疍民早先在闽南被称为“白水”,龙海的白水营就是当时疍民聚居之地。疍民在各地还有不同的称谓,如福建就有“泉郎”、“白水郎”、龙户”(夷户)、“科题”(裸体)、“乞黎”(曲蹄)、“游艇子”、“赓定子”等不同群体之分。厦门疍民也有“北头仔”、“全家乐”、“尪某阵”(以九龙江流域为主);“虎网仔”(以龙海沿江沿海为主);“五帆”(捕鱼兼水上运输);“南仔头”(据传曾经流落广东及海南岛后之回流);“北爿”(以泉州惠安东部为主)等别称。
  关于疍民的来历众说纷纭。主流观点认为疍民先人是我国东南沿海古代的百越族人,其他还有壮族、瑶族、蒙古族等观点。也有人认为疍民是历代沿海地区武装起义军的余党或残部,还有人提出疍民与台湾原住民以及南岛语族有着历史渊源的看法。
  在福建,历来就有“山畲水疍”之说,大多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10年,闽越国人被汉武帝征服之后,除了一部分被迫迁徙于江淮一带之外,逃亡山林演变为“山畲”,流落江海的即称为“水疍”。
  这种说法受近来考古的发现质疑。因为汉武帝迄今不过两千多年。而我国著名考古学、人类学家林惠祥教授,就曾在厦港蜂巢山等地陆续发现新石器时代琢磨精光的石锛、石斧、石凿残段和印纹陶片等,推断三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以渔猎为生的人类在活动,说明厦港一带是厦门岛人类文明和渔业起源的一个发祥地。
  金门富国墩遗址,也是大量贝壳层堆积,证明在三四千年前的时候,闽南先民就曾以海为生。所以福建的“水疍”,应该是早在新石器时代就生活于此的先民。
  最早生活于海边的先民,积累了丰富的海洋知识,一代代的传承下来,成为闽南人海洋文化的奠基石。闽南文化区别于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海洋性。可以肯定,对于疍民文化的关注将随着对海洋文化的重视而日益加重。
  目前对于厦门疍民习俗的了解,虽然只是研究疍民文化的序篇,但已经表现出十分精彩的独特性。
  关于厦门疍民习俗主要有:台湾海峡海洋渔业生产习俗、生产技艺和疍民夫妻船的生活习俗、礼仪、信仰、禁忌、口传文学等。其中不少习俗已经溢出疍民生活圈,播传整个厦门岛。如疍家排列厦门港最好吃的鱼的俗语:“一鯃二红魦,三鲳四马鲛,五鲛六佳腊。”“吧浪好吃不分尪。”“鳓鱼煮菜脯,好吃伓分某。”等,在我小的时候就已耳熟能详。
  台湾海峡渔业生产技术和生产习俗,是疍民习俗中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随着新的生产技术的应用,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传统技艺迅速消失,令人扼腕。如海上更路图,如渔家观天象观海象的智慧、技艺,现在已基本失传;还有摇橹、驶帆的技艺,也日渐消失了。许多疍民的服装头饰现在更是不知所踪。
  厦门的渔获水产曾经占厦门市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十六以上,是当时厦门的支柱产业,为厦门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许多厦门人是吃厦门疍民的渔获水产长大的。直到今天,厦门对外来游客的强大诱惑力仍是海、海岸、海鲜。
  我们应当对那些最早掌握以海为生智慧的先人,心存感恩;对他们留下的文化、习俗永怀敬意,薪火相传。
其他文献
1653年,在梵蒂冈天主教会宣教部的大堂里,一位中年教士慷慨陈词:  ……既然中国皇帝陛下把这个艰难又光荣的事业托付于我,为了这件大事,我便冒着各种危险,经过澳门、果阿、莫卧儿、波斯、亚美尼亚、安纳托利亚,又从那里到罗马来了……  然而,无人喝彩,众人皆以狐疑的眼光望向他,不免有人交头接耳,引出更多攻讦。这位自称是中国王室派往欧洲之使臣的教士神情落寞地离开,脚步声在身后的走廊里回荡出一种悲哀。他就
期刊
台湾愈来愈习惯把帐算到单一个人头上,很喜欢找到那愈有名愈好的代罪羔羊。当然,羊只是比喻,近年“马”英九和“龙”应台也常成众矢之的,甚至连谢长廷去到一个餐厅看到陈列了很多马的艺术品,都开玩笑说因为被“马英九”包围而感觉不舒服。  这种“擒贼先擒王”的观点,甚至反映到2014年5月号台湾《今艺术》杂志的一篇文章标题“马英九为何输韩国20年?以电影政策为例”,作者是文化评论人、现于巴黎第七大学攻读电影博
期刊
这样隔间不后悔  编者:原点编辑部  页数:240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定价:新台币399元  规划空间时,该从何下手?本书将一步步带你进入状况。先列出需求清单,确定想法、尺寸,避免空间死角与NG地雷。有了初步概念后,再深入隔间法则,从动线、坪效、采光、机能、风水、娱乐、收纳到家人相处,8大不可不知重点,透过44个精彩格局,Before & After平面图+照片对照,优缺点立刻分晓! 
期刊
热点营销是目前国内图书市场的常规手段,也是各家出版机构选题策划的风向标,而能够在今年上半年稳定持久地引导此类风潮的无疑就是2014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赛。虽然不似奥运会那般包罗万象、气势磅礴,但作为这个地球上最具影响力的单项体育运动,世界杯足球赛同样也是四年一次轮回,32支来自五大洲的精英球队,在为期一个月的赛程内,展开逐队厮杀,在炎热的夏日伴随着清凉的啤酒和火辣的烧烤,给全世界数以亿计的球迷们带来激
期刊
我喜欢做书,一部分原因是我本身就喜欢纸。纸跟铁、木头、泥土或是叶子的纤维不一样,虽然它来自于植物,但是在变成纸之后已经是一个划时代的东西。有这么一个说法,就是在轮胎发明之后,即使有了磁悬浮列车,也没有必要把轮胎取消,因为没有意义。你不需要发明一个东西来取代现在的轮胎,我觉得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这样。  我做设计时会有一种发想,就是先设定一个最坏的状况,比如发生战争或天灾的时候,我会想要得到什么对自己
期刊
三十年前,在你还不知道蒋晓云的时候,她的文字已倒映在一代人的心里。三十年后,关于蒋晓云的传说,只能从那些久违的文字里寻觅。彼时,我们刚出生,她已走进小说的殿堂。此刻,我们在尘世里跌宕,她已成为动人的诗篇。  “多少人爱你昙花一现的身影,爱你的容貌于虚情假意之中。只有一人爱你朝圣般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蒋晓云的小说便如叶芝《当你老了》这首诗,时光的流逝不会抹去文字的光泽,反而更加懂得
期刊
我做书籍设计大概13年了,从大学毕业开始到现在。  为什么会加入书籍设计的行列?是因为我在大学读的是商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我在大学四年级做了一本作品集,是一本图文书,拿去投了好几家出版社,并在其中一家顺利出版了。出版之后,在读研究所一年级时,某一天下课我回到自己的租住处,同时接到三个email,其中有两个是唱片公司,想要找我合作,因为他们在书店里看到我做的那个毕业制作;剩下一个是出版社的来信,
期刊
在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群体中,艾小柯是独特的一个。她没有天赋异禀,未曾少年成名,亦没有梦想文字的桂冠,只是遇见那年夏天的一场飓风,从此改变了她的命运。一念三千,死生一瞬,艾小柯在行走中开始面对真实的自己,记录她的异乡人生。  在缭乱的游记图书中,艾小柯的游记走出小我之境,展示出大胆的创作思维,通过旁征博引、对比、问答等多种形式呈现她的思考过程。见山而望乡,见水而念情,艾小柯带着青春期的沉思与厚重,走
期刊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批文艺出版社纷纷涌现,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前身——江苏文艺出版社是其中之一。这家创建于1958年的老牌文艺出版社,发展过程经历了几番调整:创立后不久并入江苏人民出版社,当时出版规模很小,仅涉足小说、诗歌、散文等几类图书;1985年底恢复建制,出版规模才逐渐从当代文学扩展到现当代文学、古典文学、文艺理论、外国文学等领域,并由单纯的文艺出版走向以文学为核心的大文化出版;2009年转企
期刊
触本·感艺——其实要触摸到一本书,才可感受到设计师的技艺与书本的艺术价值所在。  美国著名的书籍装帧艺术家Keith Smith曾经说过,Where is a book? There are three dimensions, it is a volume, it has a volume, and some books in it's volume。Smith用了三个volume去讲,其实书本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