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业单位一般是指不以生产经营和创利为目的,保障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公益性和服务性机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事业单位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它的服务对象、服务方法也必然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应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发挥监督职能等方面着手,以使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为事业的创新发展起到坚强的保障作用。现结合近年来本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实践,浅谈事业单位如何创新制度,加强财务管理职能。
一、大力加强财务工作的管理
(一)做好预算管理基础工作。
做好预算管理基础工作.是单位正确履行职能的基础。首先.做好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要完成好预算编制任务,需扎实做好以下基础工作:一是全面准确地界定本单位的职责、职能和年度工作目标。二是制定本单位各项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掌握本单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与构成。三是彻底清查单位占用的资产、资源的使用情况、质量状况以及分布状况。四是根据本单位支出范围、开支标准分析近年来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及预算执行情况。五是建立项目支出预算项目库。这需要平时注意项目的积累、整理和编制工作。其次,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财务部门编制项目预算时,主要依据业务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只有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良好地沟通与配合,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才能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度和预算的到位率。
(二)大力加强内部财务监督,保证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
财务部门及会计人员的财务监督是一线监督。应该定位于核算监督。具体职责范围包括:一是通过审核原始凭证。监督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二是通过核对账簿,检查账与实、账与账之间的相符。三是通过审查财务报告,从整体上审查财务报告的公允、真实表达和单位运行情况。四是通过财产清查,检查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实物资产等资产的存在性、完整性及所有权。五是通过检查财务收支,监督各种收入、费用开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预算控制情况。六是通过采购成本核算。监督商品采购、政府集中采购的合理性及合规性。
(三)规范财务会计基础工作。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质量会计基础工作不单是财务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强化会计工作基础,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提高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单位领导对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负有领导责任。单位领导要不断提高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增强执行《会计法》的自觉性;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地位。保障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教育干部职工理解、支持、配合会计人员的工作。为财务部门实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四)做好财务分析基础工作。
充分发挥财务在单位管理中的作用。财务分析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掌握事业单位财务活动规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搞好事业单位财务分析,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健全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财务分析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主管该项工作的权力机构、执行部门、工作程序,财务分析的方法、指标,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格式、报送时间等,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二是转变财务人员观念,财务分析人员要改变“重核算”、“轻管理”的观念,加强业务学习,不仅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能把握行业经济运行规律,使财务分析报告更加客观、翔实。三是科学设置财务分析指标。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应按照“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操作简便、信息客观”的原则制定。事业单位应依据单位的业务性质,合理确定核心指标及其他影响因素指标。根据分析目的的不同,设置多层次指标体系。依据综合全面分析的要求,同时设置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四是合理选择财务分析方法。财务分析方法一般包括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一般情况下,应将实际指标与其计划指标进行横向对比。与上年同期各项指标的绝对数或相对数指标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五是认真撰写财务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是财务分析工作的最后环节,财务分析报告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整个财务分析工作的成败。
(五)做好财务印鉴、会计资料的保存和归档工作。
财务印鉴和会计资料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会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档案管理有关规定,使单位的各种会计资料保存整齐完备,以便查询和调阅。银行预留印鉴是重要的财务凭证。为了保证资金安全。防范财务风险,印鉴一定要由不同的财会人员分开保管。印鉴和银行支票不能放在一起保管。财会人员要对财务会计凭证、账薄和会计报表或电子版档案等会计资料定期整理,装订成册或立卷后送档案室存档,对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要编制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以书面形式报经主管部门批准后,由档案部门和财会部门共同监销。并在销毁清册上签章。会计人员工作变动或会计机构改变。会计档案需要转变时,需办理交接手续,并由监交人、移交人、接收人签字或盖章。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起点,也是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但目前在这一环节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有些单位未能充分理解预算对本单位的重要意义,认为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就是从财政“要钱,花钱”的过程,对编制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在编制预算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编制方法不科学,预算编制时间仓促,准备不充分,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使预算缺乏严肃性。最后,由于编制时间仓促,预算编制难以做的自下而上。
2、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因为预算编制缺乏准确性,在实际执行中就会与预算有差异,就会造成财务决策的随意性,产生管理上的“松、散、乱”,其次,支出管理控制不严、随意性较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支出审批制度不严,随意扩大开支范围,巧立名目发放奖金,提高补贴标准,随意改变资金用途,“专款不能专用”的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专项工作的进展和资金的使用效益。
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监督及其存在的问题。目前好多单位虽然编制了预算,但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不进行跟踪审计,即使进行了跟踪调查,也是分析肤浅,总结简单,资金使用效益考核不深入,成本考核更是空白,放松了对资金使用合法合理的要求。
(二)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职责不清,资产使用效率不高。
单位内部部门之间对国有资产管理相互脱节,部分单位财务只管经费收支,不管家底多少;后勤部门只管发放而不清楚资产价值和实物分布情况;使用部门只用不管。形成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严重脱节,致使资产管理人员不了解财务帐上资产存量状况,财务人员对资产使用情况也不甚了解,使资产处于既管又不管的状态,致使存量不实,责任不清;造成盲目购置资产,造成部分资产闲置浪费,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2、国有资产核算存在的问题。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将购入固定资产的费用一次性地记人事业支出,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这样虚增了当期的事业成本,导致固定资产增加,虚减当期结余,而资产负债表在任何时间都只反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原始价值,成本核算不尽科学,这样一方面造成在固定资产使用期内各会计期间的成本低估,结余虚增,另一方面又会导致收支表提供的结余信息失真。
一、大力加强财务工作的管理
(一)做好预算管理基础工作。
做好预算管理基础工作.是单位正确履行职能的基础。首先.做好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要完成好预算编制任务,需扎实做好以下基础工作:一是全面准确地界定本单位的职责、职能和年度工作目标。二是制定本单位各项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掌握本单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与构成。三是彻底清查单位占用的资产、资源的使用情况、质量状况以及分布状况。四是根据本单位支出范围、开支标准分析近年来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及预算执行情况。五是建立项目支出预算项目库。这需要平时注意项目的积累、整理和编制工作。其次,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财务部门编制项目预算时,主要依据业务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只有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良好地沟通与配合,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才能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度和预算的到位率。
(二)大力加强内部财务监督,保证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
财务部门及会计人员的财务监督是一线监督。应该定位于核算监督。具体职责范围包括:一是通过审核原始凭证。监督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二是通过核对账簿,检查账与实、账与账之间的相符。三是通过审查财务报告,从整体上审查财务报告的公允、真实表达和单位运行情况。四是通过财产清查,检查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实物资产等资产的存在性、完整性及所有权。五是通过检查财务收支,监督各种收入、费用开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预算控制情况。六是通过采购成本核算。监督商品采购、政府集中采购的合理性及合规性。
(三)规范财务会计基础工作。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质量会计基础工作不单是财务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强化会计工作基础,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提高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单位领导对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负有领导责任。单位领导要不断提高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增强执行《会计法》的自觉性;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地位。保障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教育干部职工理解、支持、配合会计人员的工作。为财务部门实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四)做好财务分析基础工作。
充分发挥财务在单位管理中的作用。财务分析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掌握事业单位财务活动规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搞好事业单位财务分析,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健全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财务分析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主管该项工作的权力机构、执行部门、工作程序,财务分析的方法、指标,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格式、报送时间等,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二是转变财务人员观念,财务分析人员要改变“重核算”、“轻管理”的观念,加强业务学习,不仅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能把握行业经济运行规律,使财务分析报告更加客观、翔实。三是科学设置财务分析指标。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应按照“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操作简便、信息客观”的原则制定。事业单位应依据单位的业务性质,合理确定核心指标及其他影响因素指标。根据分析目的的不同,设置多层次指标体系。依据综合全面分析的要求,同时设置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四是合理选择财务分析方法。财务分析方法一般包括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一般情况下,应将实际指标与其计划指标进行横向对比。与上年同期各项指标的绝对数或相对数指标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五是认真撰写财务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是财务分析工作的最后环节,财务分析报告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整个财务分析工作的成败。
(五)做好财务印鉴、会计资料的保存和归档工作。
财务印鉴和会计资料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会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档案管理有关规定,使单位的各种会计资料保存整齐完备,以便查询和调阅。银行预留印鉴是重要的财务凭证。为了保证资金安全。防范财务风险,印鉴一定要由不同的财会人员分开保管。印鉴和银行支票不能放在一起保管。财会人员要对财务会计凭证、账薄和会计报表或电子版档案等会计资料定期整理,装订成册或立卷后送档案室存档,对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要编制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以书面形式报经主管部门批准后,由档案部门和财会部门共同监销。并在销毁清册上签章。会计人员工作变动或会计机构改变。会计档案需要转变时,需办理交接手续,并由监交人、移交人、接收人签字或盖章。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起点,也是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但目前在这一环节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有些单位未能充分理解预算对本单位的重要意义,认为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就是从财政“要钱,花钱”的过程,对编制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在编制预算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编制方法不科学,预算编制时间仓促,准备不充分,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使预算缺乏严肃性。最后,由于编制时间仓促,预算编制难以做的自下而上。
2、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因为预算编制缺乏准确性,在实际执行中就会与预算有差异,就会造成财务决策的随意性,产生管理上的“松、散、乱”,其次,支出管理控制不严、随意性较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支出审批制度不严,随意扩大开支范围,巧立名目发放奖金,提高补贴标准,随意改变资金用途,“专款不能专用”的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专项工作的进展和资金的使用效益。
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监督及其存在的问题。目前好多单位虽然编制了预算,但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不进行跟踪审计,即使进行了跟踪调查,也是分析肤浅,总结简单,资金使用效益考核不深入,成本考核更是空白,放松了对资金使用合法合理的要求。
(二)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职责不清,资产使用效率不高。
单位内部部门之间对国有资产管理相互脱节,部分单位财务只管经费收支,不管家底多少;后勤部门只管发放而不清楚资产价值和实物分布情况;使用部门只用不管。形成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严重脱节,致使资产管理人员不了解财务帐上资产存量状况,财务人员对资产使用情况也不甚了解,使资产处于既管又不管的状态,致使存量不实,责任不清;造成盲目购置资产,造成部分资产闲置浪费,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2、国有资产核算存在的问题。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将购入固定资产的费用一次性地记人事业支出,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这样虚增了当期的事业成本,导致固定资产增加,虚减当期结余,而资产负债表在任何时间都只反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原始价值,成本核算不尽科学,这样一方面造成在固定资产使用期内各会计期间的成本低估,结余虚增,另一方面又会导致收支表提供的结余信息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