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与传承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2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人类学纪录片的记录功能为有目的地搜集、抢救、记录那些正在消失或演变中的民族文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条件,通过影视手段将其记录保存下来后,尽管被记录的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乃至消失,人们仍然可以通过人类学纪录片中的影像了解认识当时的场景。另外,利用人类学纪录片,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承与对外交流功能,对民族自身的优秀文化遗产的代代流传,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维系民族生存,促进民族自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 民族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交流 人类学电影节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0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依附于物质载体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①。具体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涵盖口头传说、民间歌舞表演、民风民俗、手工技巧等几个方面。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古老国度,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孕育了56个民族多元的文化生态,留传下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光辉灿烂的活态文化。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突飞猛进的社会转型期,国内外的环境变迁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传承的生态环境基础出现动摇,当前正以惊人的速度损毁,随时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境地。尽管国内相关部门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发掘整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挽救的速度还是远远落后于它的消亡速度。
  上世纪著名人类学家马利诺夫斯基在其《西太平洋的探险队》前言中曾以苍凉的笔调指出:“民族学发现它本身处于一种即使不是悲剧性的也是既荒谬又痛苦的境地,因为就在它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并给自己提出了适当的任务时,那些被研究的材料却在迅速消失。在民族学田野研究的方法和目标日趋完善时,在训练有素的研究人员已开始造访那些未开化地区并对其居民进行调查研究时,后者都莫名其妙地在我们眼前消失了。” ②因此,尽可能快的在一种文化消失之前,把它记录下来并加以保存,是每一个有文化危机感的有志之士,甚至是每一个人所面临的紧迫而崇高的使命。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曾指出:“历史在我们这个时代正在迅速消失,每一分钟都有一批文化消失”,因此,“抢救的使命就非常大”。③
  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有相关记录保存载体及相关联动措施。早前对于正濒临消失的文化,我们苦于缺乏形象手段做记录;对于已经消失的文化没有形象资料拿来作研究参考,无法得知其具体的本来面貌和发展变迁历程,只能利用仅存的文字记载,以及通过文物遗迹做大致的联想、推究。自从摄影技术和电影摄像机问世以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它们作为新型的传播媒介,在记录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诸如,不同文化聚落的生活方式、习俗和文化事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与具体、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以鲜活的形态出现,它往往以声音(民谣)、动作(舞蹈)和技艺(工艺)等为表现手法,依附于特定的民族、特定的人而存在,主要依靠个人或群体身口相授,代代传承以保持一种非物质形态。与文字记录和口头描述相比,人类学纪录片优势独特。它是这样的一个纪录片种:长于记录动态的事象,具备真实、客观和形象的表述能力,能够淋漓尽致地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达到生动逼真的效果。比如,拍摄民间歌舞时,它能够把舞者的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视觉形象记录下来,同时也可以将歌声、鼓点节拍及环境自然声等听觉形象连续不断地、完整地记录下来。
  人类学纪录片的这种记录功能的优越性为有目的地搜集、抢救、记录那些正在消失或演变中的民族文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条件。尽管文化是动态的、随时变化的,随时可能消亡的。但是,一旦影视手段将其记录保存下来,在这种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乃至消失以后,人们仍然可以通过人类学纪录片中的影像,了解认识当时的场景,体味前人的文化状貌。
  建国初,就有一个典型的、有意识地用影像去记录民族文化的例子。为了配合中央政府1956年开始的“民族大调查”,响应“抢救落后”的伟大号召,原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等学术机构同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合作,先后拍摄了“16个民族、22部123本‘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如《凉山彝族》、《赫哲族的渔猎生活》、《僵人》等”。 ④上世纪50年代末,周恩来总理亲自观看了摄制团队制作的《佤族》等3部影片后,他称赞:“这个工作很有意义,拍这样的片子是对世界的贡献。” ⑤如今,这些影片记录下的当时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原貌,因此,这些资料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目前,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渐突出、尖锐,诸如,种族矛盾、战争冲突、大气污染、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问题等,着实令世人困扰,面对这一切,人类越来越渴望了解自己与相互了解。人类学纪录片对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文化的有效保留,是为人类自身留下了认识自身与反省自身的可见信息资源。理查德·索兰逊曾著文指出:“人类今天所处的卓越地位正是它不断提高认知能力、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能够使我们更透彻地了解自身以及我们的组织和适应能力的纪录片将进一步提高我们对适应的认识。我们在走向未来,时钟永远不会倒转。” ⑥
  二、文化传递与交流功能
  对于发展民族文化来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交流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一方面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借鉴、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否则,一个民族文化经过长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不注重交流与沟通,就会逐渐走向保守、封闭,进而失去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力,这对整个民族与社会来讲,都将是一个悲哀。在人类文化遗产传承方面,人类学纪录片可以帮助人们通过观摩了解各民族现实生活中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或已经消失的传统文化,并有助于文化的世代相传。在这种境遇中,如何运用好人类学纪录片,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承功能,对民族自身的优秀文化遗产的代代流传,维系民族生存,促进民族自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文化的传承功能,人类学纪录片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它的文化交流作用。世界民族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生成了各民族迥异的个性。如我国的汉族与少数民族,美国的白人与印第安人,其区别就在于民族之间多层次的传统文化差异,在于民族生存于其中的社会、历史和生产环境的不同。人类学纪录片利用其形象的记录手段将其记录下来,并使之在不同民族与国度实现传递,进而实现彼此间的文化信息沟通与交流。这样,不同文化类型的民族大众就能够通过人类学纪录片的影像记录了解相互间的文化共通之处与差异,相互借鉴参考他者文化的有益因子,促进本民族文化的改良与进步。
  就人类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而言,人类学纪录片大有可为。
  近年来,日渐兴起的各种影视人类学学术团体及以人类学电影节为主的学术活动都对人类学纪录片的传播与交流搭建了理想的平台,起到了很好的中介作用。这些学术团体及活动有世界性的,也有区域性的。比如,世界性的“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地区性的“北欧人类学电影协会”。
  在各种各样的国际影视人类学学术活动中,电影节应该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了。“欧美的一些国家竞相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电影节,在有的年度里,相邻的国家间都有电影节,甚至在一个国家里有两个以上电影节,有的规模较大,有的规模则很小。同一部人类学片可以在先后不同的电影节上放映。电影节的名称也不尽相同,这主要取决于电影节组织者的学术观点。” ⑦比较著名的人类学电影节,比如,德国哥廷根国际电影节、意大利国际民族学电影节、法国国际人类学电影节和法国真实电影节、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等等。
  近代中国经历了长期的自我封闭过程,与外界沟通不足导致外界对我们了解不够,甚至有失偏颇。随着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拍摄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及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等注入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影片在世界上纷纷获奖,这样的中国让西方观众感到耳目一新。他们逐渐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并主动从关于中国的影片中了解中国文化。几乎与此同时,我国诞生了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人类学纪录片,例如,“1991年,影视片《沙与海》获得第28届亚洲广播电视联盟大奖,成为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同年,《藏北人家》获得了四川国际电视节纪录片大奖,并入围法国戛纳电影电视节;1993年,《最后的山神》获年度亚广联大奖;1994年,《普吉和他的情人们》、《走进独龙江——独龙族的生存状态》入围德国、瑞典、英国举行的国际电影节;1996年,《山洞里的村庄》入围德国哥廷根第二届民族电影节,《八廓南街16号》获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其它获奖影视片还有《深山船家》、《中国瑶族》、《两个孤儿》等等。” ⑧
  当然,与故事片相比,人类学纪录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更真实、更丰富、更可信、更鲜活,它在文化传播与交流方面的作用也相应的更为突出。
  结语
  人类学纪录片与故事片,甚至是其他以故事性见长的纪录片相比,都缺乏可看性、趣味性,这导致其受众匮乏,受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但这不应该成为忽视人类学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借口,在民族文化保存、传承与交流方面所具有的功用在文化步入全球化的当下,在文化多样性的版图日渐萎缩的当下,它更应当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②【意】保罗·基奥齐, 梦兰译.《民族志影片的功能和战略》,《民族译丛》,1994(2):43转自【美】《影视人类学》.1989(二)(1)
  ③黄凤兰.《影视人类学及其作品的意义与功能》.《文化学刊》,2007(2):第49页
  ④孙晓舒.《从落寞到新宠:中国影视人类学80年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11-25(011).
  ⑤陈景源 《.中国影视人类学发展述略》.《民族研究》,1998(2):56
  ⑥【意】保罗·基奥齐, 梦兰译.《民族志影片的功能和战略》,《民族译丛》,1994(2):44.转自【美】《影视人类学》.1989(二)(1).
  ⑦张江华,李德君,等.《影视人类学概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182页。
  ⑧王海飞.《近三十年来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与研究》.《民族研究》,2008(1):第98页
  作者简介
  任洪增,男,山东日照人,1983年1月16日出生,硕士研究生,助教,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对经典的审视往往由于角度或切入点的不同而获得新的收获。《罗马假日》凭借男女主角视觉上的俊美外形和无果而终的爱情乡愁名垂世界电影史。直至今日,它的故事结局仍留给处于不同文化语境之中的接受者共同的感情余波。  但是,我们不能设想影片的叙事逻辑向世俗与情感的常态推进,就是说真的让安妮公主与白莱德结为眷属。那样整个影片就成了一个普通的情感故事,观众满怀的期待、遗憾会马上消失,因为安妮和白莱德之间精神交流的
2014年,《战长沙》的热播引起人们关注。本剧的切入口是以往抗日剧里从未有过的,以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开始,火烧长沙,一夜倾覆;以8年抗战中最为惨烈的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作为背景,唤醒那段被遗忘的历史。并没有太多血淋淋的战争场面,却以国内很少见的、不一样的战争视角,展现了国民对于战争的复杂心理。本剧崭新的叙事方法承袭了以往抗战剧模式中的优点,更正以往叙事方法的弊端,扬长避短,用新的创新思维,
一部优秀的影片首先要有一部好的剧本作为基础。文学作品以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海纳百川的背景容量、深刻悠长的主题,升华成为影视作品改编的绝好原料和养料。文学和影视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源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们着力于发现生活中的艺术价值,或歌颂、或鞭笞、或褒扬、或揭露、或兼而有之,使历史背景、人物形象、环境造化、机遇冲突、心理情感汇集于一体,又一一展开,可以像神奇的催眠术一
《路边野餐》,这部由毕赣担任编剧、导演,陈永忠主演的艺术电影,在国际影视界刮起了一股清新的文艺风。该片在各大电影节拿奖拿到手软,导演毕赣豪言是自己的电影去给电影节颁奖,而非电影节给自己的电影颁奖。这部在国内外获奖无数的电影是在海外巡演一周后才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如此优秀的影片,在国内各大院线的排片率却非常低。尽管如此,导演仍然坚持只放映10天。很明显,这是一部不向市场低头的影片,它坚守着艺术电影应有
柏拉图在《裴德若篇》中,把身体视为灵魂飞升真理殿堂的拖累,它是灵魂的累赘,其欲望与贪婪污染了灵魂的纯洁,阻断与“理念”世界相遇的机会,非身体的是最善、最美、最高贵的,与身体有关的则被当成包袱,阻碍自我价值的实现。“把身体比作骗子、动物、欲望、灵魂的牢狱和其目标的破坏者,这些是西方哲学中身体的普遍形象”。[1]从古希腊开始,“身体”便成为卑贱、贪婪、反智的表征,作为精神的对立面,被哲学、宗教驱赶了上
警察题材电影是以警察和不法分子为主人公,描绘他们之间冲突的类型片。日本警察片根源于日本自明治时代建立的现代警察制度,日本警察题材电影早期也塑造了一批具有“品德操守无伤痕,行事原则无欠缺”的警察形象。比如野村芳太郎《砂之器》(1974)中,塑造了一个心地善良、性格温柔的巡警,他同情麻风病人,但最终惨死在麻风病犯人的手下。但2002年发生的日本警史的最大丑闻——稻叶事件,彻底颠覆了日本警察在国民中的形
[摘要] 《失恋33天》是中国2011年电影史上的独特电影剧作,一部投资仅890万的中小成本的爱情电影,上映16天票房超3亿,被称为2011年华语电影不可复制的“神话”。该片在人物的多方面设置,犀利清新的台词语言,以及多方位的营销模式等都是值得探究的成功因素。    [关键词] 影片成功秘诀 人物设置 犀利台词 营销模式  doi:10.3969/j.issn.1002-6916.
在西方社会的白种男权社会中,妇女是一个被边缘化极为严重的群体。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产生了较大变化,而女性主义思想在电影中也得到了有效体现。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女性主义思想不但在试验片以及纪录片中大量出现,在其他商业性的影片中依然出现了大量的女性主义思想。而大量女制片人以及女编剧在电影事业发展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本部影片中,虽然导演是一名男性,但是影片是根据女性作家芬妮
[摘要] 法国电影《蝴蝶》是2004年上映的影片,影片以蝴蝶“伊莎贝拉”为契机,从老人与小孩形象的冲突与两人关系的转变,运用双关和隐喻,通过意喻在“伊莎贝拉”背后的“爱”而铺展整部电影的叙事情节。导演菲利普穆勒构架了寻找“伊莎贝拉”的旅途,试图给都市中处在迷惑中的人们完成一次温情的救赎。  [关键词] 蝴蝶 伊莎贝拉 叙事 双关和隐喻  在人人自危的时代,亲情友爱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所讲述的是一位美丽而勇敢的少女爱丽丝,于仙境中实现自我使命以及成长与蜕变的励志故事。这部影片成功地实现了文学著作到视听盛宴的转换,不仅故事情节流畅起伏,并且具有丰富而深刻的艺术内涵,满足了当前影视美学的各种要求。深入剖析可知,在《爱丽丝梦游仙境》这一魔幻故事的背后,隐含了女主人公对当前现实社会及自我价值的思考,是一部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本文从魔幻现实主义视角出发,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