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学生实际入手,先简述了趣味性在教学中的重要及缘由,然后着重论述了一堂课中怎样具体结合应用趣味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注重;结合;趣味性
在校园里,有时会听到有的学生饶有兴趣地说,某某老师上课好有兴趣!问其原因,原来是这位老师讲课生动风趣。一旦这位老师来上课,学生满脸笑容,大受欢迎。可偶尔也可能会听到有的学生议论,最不喜欢某某老师来上课,主要是他讲课没趣,很不受青睐。由此看来,在教学中,“知识性”结合“趣味性”是多么重要。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学业的兴趣应是老师的第一要著。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凡是有兴趣的事物,学生总是想办法接近它,认识它, 获得它。就像小孩对某种动物感兴趣,就闹着要去看,去摸一样。一旦把学生的兴趣激发了起来,也就激起了他的学习动力。学生也就会自觉地、主动积极地乐意去学习了。前面大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就是注重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言生动风趣,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自觉地学习,也就容易学懂了。
尤其是现在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推崇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教学新方式,对教学方法实行大胆改革。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尤其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地举手发言,提出疑難问题。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讨论,深入探究并达到解决疑难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这就给当今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关键性问题:所提的问题应是主要的且有趣味,讨论要热烈而有吸引力。即趣味性显得更加重要了。
既然如此,那么在一堂课中,教师怎样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一、导入要有情趣
新课的导入,方法很多。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板书课文题目,但这似乎缺乏点兴趣。不如设置一个悬念,或者引入名言警句、古诗之类,或者用歌声等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例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这首曲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唱两句:“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流浪歌》)。教学《隆中对》(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时,可以引《三国演义》主题歌中几句最富情感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壶浊酒喜相逢??????”来唱。如果唱得有特色而多情趣,可以赢得学生热烈的掌声。这就紧紧吸引住了学生,马上激起了学生的情趣。“金光大道”里的著名评委张帝,不是常常用唱歌代替说话么?当然也可以放录音,但录音长了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时间。
二、教师范读课文的语言要风趣
一堂课中,教师范读课文要流利,但不能读错。尤其是停顿要正确,才能读得有节奏感;要进入角色模仿好语气语调。这样,才能够紧紧吸引住学生而不分散精力,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要在语言的抑扬顿挫上下功夫。比如运用“口技”,突然把声音从低提到大声洪亮,反之亦然。这样来引发学生新的兴趣,集中精力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倾听老师的范读。
教师不仅朗读课文要风趣,而且教学语言都应尽力做到有趣味。
当然,教师要做到语言风趣诙谐,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和经验。还要多看新闻、相声和小品。还要注意收集群众中流行时髦的语言,例如:“老总”呀,“你太有才了”等。这样来挖掘有趣味的生动的语言,把它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去。
三、提问和讨论要有乐趣
这里的提问既指老师提问又指学生提问。在教学中,为使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写作手法等,教师可以根据一篇课文的目的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和作业中的提问,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例如,在教学《女娲造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时,为使学生能复述出女娲造人的过程,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提出饶有兴趣的问题:“女娲是怎样造的人?学生立马就会在课文中去找答案,自然引入讨论。
在学生提问的活动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偶然提出远离课文内容的疑难“怪问”,这不但易影响全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且可能耽误讨论时间,影响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的完成。这时,教师应与这个学生进行启发谈话,冷静、迅速地思考出一个合理的答案予以解答,使提问的学生既愉快接受老师的指正,重新回到主要问题上来。
至于讨论,这里是指全班学生讨论和分组讨论。问题提出后,要抽学生答问,如果学生答不全对,甚至不会答,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地、积极地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如果遇到学生答不全面,甚至答不出“卡壳”的时候,也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掌握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启发、引导。例如,在教学《我的信念》(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时,讨论:“梦想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假设学生答不上出现“冷场”时,教师就要向学生先向学生提出:哪位学生如果答得对这个问,那真是:鸡生蛋生到柜子里----不捡蛋(不简单)!接着进行启发性提问:请大家回想一下,居里夫人像蚕一样勤奋、执着地从事的是什么研究工作?为什么五十余年都不改变?如果学生还是答不上或答不全面,教师进而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梦想家”有关的语句,然后又开展讨论。这样学生就会很快答出:“梦想家”的基本特征:一是献身科学事业,二是不谋求物质上的利益。问题会比较快地迎刃而解了。这样,不仅解答了疑难,而且妙趣横生。
【关键词】语文教学;注重;结合;趣味性
在校园里,有时会听到有的学生饶有兴趣地说,某某老师上课好有兴趣!问其原因,原来是这位老师讲课生动风趣。一旦这位老师来上课,学生满脸笑容,大受欢迎。可偶尔也可能会听到有的学生议论,最不喜欢某某老师来上课,主要是他讲课没趣,很不受青睐。由此看来,在教学中,“知识性”结合“趣味性”是多么重要。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学业的兴趣应是老师的第一要著。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凡是有兴趣的事物,学生总是想办法接近它,认识它, 获得它。就像小孩对某种动物感兴趣,就闹着要去看,去摸一样。一旦把学生的兴趣激发了起来,也就激起了他的学习动力。学生也就会自觉地、主动积极地乐意去学习了。前面大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就是注重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言生动风趣,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自觉地学习,也就容易学懂了。
尤其是现在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推崇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教学新方式,对教学方法实行大胆改革。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尤其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地举手发言,提出疑難问题。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讨论,深入探究并达到解决疑难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这就给当今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关键性问题:所提的问题应是主要的且有趣味,讨论要热烈而有吸引力。即趣味性显得更加重要了。
既然如此,那么在一堂课中,教师怎样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一、导入要有情趣
新课的导入,方法很多。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板书课文题目,但这似乎缺乏点兴趣。不如设置一个悬念,或者引入名言警句、古诗之类,或者用歌声等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例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这首曲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唱两句:“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流浪歌》)。教学《隆中对》(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时,可以引《三国演义》主题歌中几句最富情感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壶浊酒喜相逢??????”来唱。如果唱得有特色而多情趣,可以赢得学生热烈的掌声。这就紧紧吸引住了学生,马上激起了学生的情趣。“金光大道”里的著名评委张帝,不是常常用唱歌代替说话么?当然也可以放录音,但录音长了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时间。
二、教师范读课文的语言要风趣
一堂课中,教师范读课文要流利,但不能读错。尤其是停顿要正确,才能读得有节奏感;要进入角色模仿好语气语调。这样,才能够紧紧吸引住学生而不分散精力,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要在语言的抑扬顿挫上下功夫。比如运用“口技”,突然把声音从低提到大声洪亮,反之亦然。这样来引发学生新的兴趣,集中精力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倾听老师的范读。
教师不仅朗读课文要风趣,而且教学语言都应尽力做到有趣味。
当然,教师要做到语言风趣诙谐,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和经验。还要多看新闻、相声和小品。还要注意收集群众中流行时髦的语言,例如:“老总”呀,“你太有才了”等。这样来挖掘有趣味的生动的语言,把它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去。
三、提问和讨论要有乐趣
这里的提问既指老师提问又指学生提问。在教学中,为使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写作手法等,教师可以根据一篇课文的目的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和作业中的提问,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例如,在教学《女娲造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时,为使学生能复述出女娲造人的过程,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提出饶有兴趣的问题:“女娲是怎样造的人?学生立马就会在课文中去找答案,自然引入讨论。
在学生提问的活动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偶然提出远离课文内容的疑难“怪问”,这不但易影响全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且可能耽误讨论时间,影响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的完成。这时,教师应与这个学生进行启发谈话,冷静、迅速地思考出一个合理的答案予以解答,使提问的学生既愉快接受老师的指正,重新回到主要问题上来。
至于讨论,这里是指全班学生讨论和分组讨论。问题提出后,要抽学生答问,如果学生答不全对,甚至不会答,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地、积极地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如果遇到学生答不全面,甚至答不出“卡壳”的时候,也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掌握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启发、引导。例如,在教学《我的信念》(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时,讨论:“梦想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假设学生答不上出现“冷场”时,教师就要向学生先向学生提出:哪位学生如果答得对这个问,那真是:鸡生蛋生到柜子里----不捡蛋(不简单)!接着进行启发性提问:请大家回想一下,居里夫人像蚕一样勤奋、执着地从事的是什么研究工作?为什么五十余年都不改变?如果学生还是答不上或答不全面,教师进而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梦想家”有关的语句,然后又开展讨论。这样学生就会很快答出:“梦想家”的基本特征:一是献身科学事业,二是不谋求物质上的利益。问题会比较快地迎刃而解了。这样,不仅解答了疑难,而且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