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内容,但是由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以计算机基础为主,很多学生由于自己本身对计算机学习不感兴趣,加上高考压力,影响整体教学质量。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优化学习任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提升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 高中 信息技術 分组 任务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中学教学的热点,但是从近几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总体情况来说,其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对其兴趣不高,导致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效率较低。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但教师必须掌握分组原则,并对任务进行优化设计,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1. 任务驱动的定义及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施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方面来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式,是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教师的方面来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给信息技术课堂带来了新鲜活力,但这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考验。教师由教学的中心转变为教学组织者、辅导者,甚至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充分思考空间的学习空间,学生有选择完成任务方式的主动权,这样有助于学生创造精神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的真实水平差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存在软件版本滞后,基础知识不够或太简化等问题,都给教师设计任务带来了相应的困难。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切实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然后根据学校的教育设施,设计出贴合实际的任务,并整理和分解,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实践和掌握的机会,同时也促进学生之间沟通帮助、合作学习。
2. 分组优化的策略
2.1确定小组人数
分组合作学习必然要考虑到每组人数的规模,根据教师所设置的任务的不同,完成任务必须的人数每次可能都不是一定的。规模较小的小组由于组员共有的知识范围比较小,其效力也比较小;而规模较大的小组其组员的知识、才能和技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效力也比较大[2]。但是,如果小组太大,又会产生其他不利于合作的因素,比如能力强者可能会抑制其他组员的发挥,同时也有可能出现“蹭光”的学生。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国外的一些实践经验推荐每组4~5人。也有些教师认为任务课堂任务一般难度不大,较少的小组成员便于教师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机会,推荐2~3人一组。因此,我在所教年级内分别以5~6人一组,4人一组和2人一组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试验,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本人发现4人一组的效果较好,组内完成任务时基本可以实现人人参与,平时比较少说话的学生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笔者认为一般4人一组比较适合分组教学的要求。
2.2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关于组内成员的构成,现在用的比较多的一种方式就是组内异质而组间同质的方式。首先,任务调查。新进高一的学生相互之间不熟悉,教师对学生也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要想将学生分层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摸底才能基本对每个同学有所掌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先对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掌握情况,比如:对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如何?会使用何种方式寻求帮助?有没有和同学合作完成过作品?通过问题的设置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其次,任务摸底。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些任务考查每个同学的基础。最后,相互推荐、自主选择。在最终的分组中,根据前面两步的操作,教师对班级中信息素养较高的学生应该心中有数了,这些学生可作为各小组的组长人选,再根据班级现有的人数确定要设置几个组长。
3. 任务优化设计原则
3.1任务设计应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在教学时,即使课堂中的操作,学生原先已有所掌握,但在讲解时教师最好还是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理解和梳理。
3.2任务设计应要有吸引力,体现趣味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而高中学生虽然抽象思维已经初步形成,但依然充满好奇,习惯于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爱听动人的故事,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
3.3任务设计应考虑学科整合,要有创新性
在设计任务时,不仅要将其他学科知识渗透到所设计的任务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学科中挑选学习任务。还要有创新性,围绕该原则可以结合时事方面的内容,如国民经济、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来设计任务,也可以结合时尚方面的内容来设计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还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
4.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优化任务设计,采用更加合理的分组原则,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信息技术水平以及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苟希杰.关于高中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中的任务分析[J].学周刊.2017,14(3):141-143.
[2] 娜日苏.任务驱动情境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现原则及途径探析[J].考试周刊.2017,14(9):97-99.
[3] 吴伟军.刍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优化[J].新校园.2017,32(3):203-204.
【关键词】 高中 信息技術 分组 任务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中学教学的热点,但是从近几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总体情况来说,其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对其兴趣不高,导致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效率较低。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但教师必须掌握分组原则,并对任务进行优化设计,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1. 任务驱动的定义及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施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方面来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式,是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教师的方面来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给信息技术课堂带来了新鲜活力,但这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考验。教师由教学的中心转变为教学组织者、辅导者,甚至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充分思考空间的学习空间,学生有选择完成任务方式的主动权,这样有助于学生创造精神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的真实水平差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存在软件版本滞后,基础知识不够或太简化等问题,都给教师设计任务带来了相应的困难。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切实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然后根据学校的教育设施,设计出贴合实际的任务,并整理和分解,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实践和掌握的机会,同时也促进学生之间沟通帮助、合作学习。
2. 分组优化的策略
2.1确定小组人数
分组合作学习必然要考虑到每组人数的规模,根据教师所设置的任务的不同,完成任务必须的人数每次可能都不是一定的。规模较小的小组由于组员共有的知识范围比较小,其效力也比较小;而规模较大的小组其组员的知识、才能和技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效力也比较大[2]。但是,如果小组太大,又会产生其他不利于合作的因素,比如能力强者可能会抑制其他组员的发挥,同时也有可能出现“蹭光”的学生。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国外的一些实践经验推荐每组4~5人。也有些教师认为任务课堂任务一般难度不大,较少的小组成员便于教师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机会,推荐2~3人一组。因此,我在所教年级内分别以5~6人一组,4人一组和2人一组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试验,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本人发现4人一组的效果较好,组内完成任务时基本可以实现人人参与,平时比较少说话的学生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笔者认为一般4人一组比较适合分组教学的要求。
2.2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关于组内成员的构成,现在用的比较多的一种方式就是组内异质而组间同质的方式。首先,任务调查。新进高一的学生相互之间不熟悉,教师对学生也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要想将学生分层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摸底才能基本对每个同学有所掌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先对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掌握情况,比如:对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如何?会使用何种方式寻求帮助?有没有和同学合作完成过作品?通过问题的设置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其次,任务摸底。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些任务考查每个同学的基础。最后,相互推荐、自主选择。在最终的分组中,根据前面两步的操作,教师对班级中信息素养较高的学生应该心中有数了,这些学生可作为各小组的组长人选,再根据班级现有的人数确定要设置几个组长。
3. 任务优化设计原则
3.1任务设计应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在教学时,即使课堂中的操作,学生原先已有所掌握,但在讲解时教师最好还是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理解和梳理。
3.2任务设计应要有吸引力,体现趣味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而高中学生虽然抽象思维已经初步形成,但依然充满好奇,习惯于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爱听动人的故事,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
3.3任务设计应考虑学科整合,要有创新性
在设计任务时,不仅要将其他学科知识渗透到所设计的任务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学科中挑选学习任务。还要有创新性,围绕该原则可以结合时事方面的内容,如国民经济、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来设计任务,也可以结合时尚方面的内容来设计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还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
4.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优化任务设计,采用更加合理的分组原则,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信息技术水平以及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苟希杰.关于高中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中的任务分析[J].学周刊.2017,14(3):141-143.
[2] 娜日苏.任务驱动情境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现原则及途径探析[J].考试周刊.2017,14(9):97-99.
[3] 吴伟军.刍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优化[J].新校园.2017,32(3):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