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提示,完善在教学中进行了每课有活动的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本文谈了具体的做法,并分享了这样做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
【关键词】 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学必须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达到的三大目标之一。并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内容,规定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必须达到的四个总目标:1. 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2.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3. 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4.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热爱和平。思想品德参考书根据这一总目标,结合每一课的内容提出了每一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必须达到的子目标,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但目标明确不等于达到了目标,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通过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過程才能逐步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真正达到目标,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课程标准的提示,认真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道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有了深入理解,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新课标实施以来,我根据课标的提示,认真组织课堂活动。做到每课有活动,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每课有活动,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恰当的活动方式,做到既生动活泼又扎实深入,常活动常新,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思想品德课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的。我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就突出这一主题。
为了完成主题内容,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每课的教学中就围绕主题开展相应的活动;《认识自己》一课,开展了“我心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的活动;《感受生命的意义》一课,开展了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生存状况的调查活动;《活出生命的精彩》,开展了就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事例,进行“人生的意义”的讨论活动;《依法履行义务》,开展了搜集身边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的案例探讨活动;《走进老师》一课,开展多样采访老师的活动;《集体生活邀请我》一课,开多样化的班集体活动;《公民基本权利》一课,开展搜集有关资料,讨论维护受教育权利途径的活动;《基本政治制度》一课,开展以“维护我国各民族的团结”为主题的活动;《坚持依宪治国》一课,开展了“宪法在我心中”的主题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品德有所提高,并树立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为什么只有通过活动才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落实到实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符合人之知识的认识规律,做到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思品课程标准中说:“课程标准中的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学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一定要学生心灵的参与。用心灵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没有心灵的参与,只能如隔靴搔痒,根本不能解决问题。课堂活动架起了用心灵感受知识的桥梁。通过它,就能使学生真正走进思想品德的课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上,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用情感去感受,使情感得到升华,“人格”得到完善。达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把知识硬塞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根本没有心灵的参与,学生记住的只是静止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认识停留在知道阶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是很难达到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传声筒,学生是接收器,教师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由于没有学生的直接参与,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教师振振有词的讲解时,学生却听得乏味,于是课堂上恹恹欲睡者有之,交头接耳者有之,做其他科作业者有之,使思品课成了所谓的“副科”,学习成绩不想而知。开展课堂活动,学生主动搜集资料,主动探究事例,主动品评课堂案例,再加上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参与其中,乐于其中,在活动中吸收,在活动中消化,在活动中感觉,在活动中提高,把各项教学目标落在了实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开展课堂活动,强调学习过程,实现了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对思品知识的认知,如同对事物的认知一样,同样需要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学习思想品德,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更需要心灵感受的过程,所以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过程。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去感受,完成认知促进的过程,决不能认为只要把结果告诉给学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把结果交给学生。学生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肤浅的感性认识阶段。再说,结果只是教师备课时的体会,教师的体会决不等于学生的体会,把自己嚼过的馍塞在别人嘴里,别人是品不出香甜的。从另一方面说,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学习思品知识一定要经过学生自身的感知体会后才能得到,决不能强加给学生,开展课堂活动,强调学习过程,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结果,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践行,归纳、比较、概括、认同,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达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学必须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达到的三大目标之一。并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内容,规定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必须达到的四个总目标:1. 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2.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3. 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4.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热爱和平。思想品德参考书根据这一总目标,结合每一课的内容提出了每一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必须达到的子目标,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但目标明确不等于达到了目标,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通过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過程才能逐步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真正达到目标,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课程标准的提示,认真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道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有了深入理解,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新课标实施以来,我根据课标的提示,认真组织课堂活动。做到每课有活动,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每课有活动,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恰当的活动方式,做到既生动活泼又扎实深入,常活动常新,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思想品德课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的。我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就突出这一主题。
为了完成主题内容,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每课的教学中就围绕主题开展相应的活动;《认识自己》一课,开展了“我心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的活动;《感受生命的意义》一课,开展了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生存状况的调查活动;《活出生命的精彩》,开展了就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事例,进行“人生的意义”的讨论活动;《依法履行义务》,开展了搜集身边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的案例探讨活动;《走进老师》一课,开展多样采访老师的活动;《集体生活邀请我》一课,开多样化的班集体活动;《公民基本权利》一课,开展搜集有关资料,讨论维护受教育权利途径的活动;《基本政治制度》一课,开展以“维护我国各民族的团结”为主题的活动;《坚持依宪治国》一课,开展了“宪法在我心中”的主题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品德有所提高,并树立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为什么只有通过活动才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落实到实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符合人之知识的认识规律,做到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思品课程标准中说:“课程标准中的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学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一定要学生心灵的参与。用心灵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没有心灵的参与,只能如隔靴搔痒,根本不能解决问题。课堂活动架起了用心灵感受知识的桥梁。通过它,就能使学生真正走进思想品德的课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上,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用情感去感受,使情感得到升华,“人格”得到完善。达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把知识硬塞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根本没有心灵的参与,学生记住的只是静止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认识停留在知道阶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是很难达到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传声筒,学生是接收器,教师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由于没有学生的直接参与,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教师振振有词的讲解时,学生却听得乏味,于是课堂上恹恹欲睡者有之,交头接耳者有之,做其他科作业者有之,使思品课成了所谓的“副科”,学习成绩不想而知。开展课堂活动,学生主动搜集资料,主动探究事例,主动品评课堂案例,再加上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参与其中,乐于其中,在活动中吸收,在活动中消化,在活动中感觉,在活动中提高,把各项教学目标落在了实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开展课堂活动,强调学习过程,实现了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对思品知识的认知,如同对事物的认知一样,同样需要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学习思想品德,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更需要心灵感受的过程,所以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过程。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去感受,完成认知促进的过程,决不能认为只要把结果告诉给学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把结果交给学生。学生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肤浅的感性认识阶段。再说,结果只是教师备课时的体会,教师的体会决不等于学生的体会,把自己嚼过的馍塞在别人嘴里,别人是品不出香甜的。从另一方面说,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学习思品知识一定要经过学生自身的感知体会后才能得到,决不能强加给学生,开展课堂活动,强调学习过程,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结果,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践行,归纳、比较、概括、认同,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达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