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发展社会性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需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知识能力进行指导,以促使幼儿能够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发展心智、提升社会适应性。“以幼儿为本”是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其反映出教育本质的发展需求,并强调了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彰显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教师应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来丰富幼儿的主观感悟,使得幼儿可以将真实的体验情境与活动材料结合起来,获得社会性发展。为此,本文探究了基于生活体验的幼儿园社会教育,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教育;生活体验;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2-222
在学前教育改革的视野下,幼儿园教育不再是单一的“保育”工作,而是要综合培养幼儿的学习认知能力、独立自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等,助力他们形成为增加个体生存机会而在心理和行为作出相应改变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为目标,关系着幼儿的现实生活与生命成长。基于生活体验的社会教育往往依托于幼儿的主观感受,能够使幼儿在真实的体验中依靠表象记忆对社会生活形成深刻认识,并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了解社会行为与社会情感,进而内化为自身经验。这不仅是幼儿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学前教育改革的迫切诉求。
一、善于发现幼儿园现有的体验资源,以“一日生活”为契机
在进行生活体验式社会教育时,教师需善于发现幼儿园现有的体验资源,利用各种生活资源获得社会教育的契机。“一日活动”是指幼儿在园中一天进行活动的总称,教师将社会教育带入一日活动中,可让幼儿在生活各个环节進行生活体验,实现真正的“生活即教育”。基于生活体验的社会教育最重要的是给幼儿充分的体验资源,在“一日活动”中教师通过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使幼儿园的活动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
例如:在入园、午餐、盥洗、做操、值日、游戏、离园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让幼儿体验入园礼仪、做操规则、值日分配、游戏合作等社会行为,给他们提供更多自主体验和探索的机会。具体体现在一日活动中,从幼儿早上入园的换衣洗手,到中午用餐时的收拾餐具,再到下午睡觉时的独立脱衣叠被,以及零食时间的自己丢垃圾洗杯子等,这些都体验出幼儿的生活自理和行为习惯等社会适应能力。
二、注重提供生活体验情境与材料,寓教育于生活情境当中
教师要注重生活体验中情境的创设与材料的提供。为保证生活体验的真实性,教师要布置相应的教育场地,以环境氛围为依托优化幼儿的体验与体悟,使幼儿在真实情境体验中形成相应的社会情感与行为。教师通过开发配套教材和教具,并设定不同的主题活动,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调整教学内容,将教育融入生活情境中,使幼儿成为知识建构的主角。
例如:在开展“我是中国人”主题活动中,教师布置专门的活动室,在墙面上张贴一些中国名胜古迹的图片,并让幼儿在课前自己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制作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头饰、配饰等,促使幼儿在动手实践中对民族特色文化产生浓郁的探索兴趣,同时要根据幼儿提出的问题做好活动延伸。这个主题活动可促进了解多元社会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生活体验,让幼儿亲身接触社会
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教师要开发社区资源让幼儿更真实地体验生活、探索社会。生活经验较少、社会阅历短缺是幼儿的特点,他们的活动场所往往局限在幼儿园与家两个地方,很少接触到关于社区的知识信息,然而社区资源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社区资源可以使幼儿亲身接触社会并打开视野,从更宽广的角度观察社会,并学习相关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技能。
社区资源包括社区人力资源、社区特色资源、社区自然资源等。人力资源是指联动幼儿园附近社区的居民和幼儿家长组成志愿者队伍,将他们请到幼儿园中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如:请建筑工程工作者讲解各国建筑特色,请牙医讲解如何保护牙齿等。社区特色资源是指利用地域文化丰富幼儿的社会阅历,如在教学“我与鼓楼”活动时,带领幼儿参观鼓楼并举行相应的绘画活动,锻炼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幼儿园开展的社会教育往往局限在“品德教育”“常识教育”“生活自理教育”三方面,教学手段的选用也更倾向于理论教育,忽视了幼儿的实践体验,致使幼儿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状态,难以将理论内化于行。因目前幼儿园社会教育陷入缺失生活体验的误区,导致幼儿缺少对社会行为和社会情感的探索体验,对社会规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理解是片面的。鉴于此,幼儿园要从生活体验角度开展社会教育,让幼儿切身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获得情感满足,这种教学策略具有情感性、直觉性、意会性、情境性的特点,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从根本上获得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孟梅.开展体验式活动,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有效性[J].新课程(综合版),2019(10):56.
[2]张志凤.幼儿园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广西教育,2019(33):159-160.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教育;生活体验;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2-222
在学前教育改革的视野下,幼儿园教育不再是单一的“保育”工作,而是要综合培养幼儿的学习认知能力、独立自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等,助力他们形成为增加个体生存机会而在心理和行为作出相应改变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为目标,关系着幼儿的现实生活与生命成长。基于生活体验的社会教育往往依托于幼儿的主观感受,能够使幼儿在真实的体验中依靠表象记忆对社会生活形成深刻认识,并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了解社会行为与社会情感,进而内化为自身经验。这不仅是幼儿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学前教育改革的迫切诉求。
一、善于发现幼儿园现有的体验资源,以“一日生活”为契机
在进行生活体验式社会教育时,教师需善于发现幼儿园现有的体验资源,利用各种生活资源获得社会教育的契机。“一日活动”是指幼儿在园中一天进行活动的总称,教师将社会教育带入一日活动中,可让幼儿在生活各个环节進行生活体验,实现真正的“生活即教育”。基于生活体验的社会教育最重要的是给幼儿充分的体验资源,在“一日活动”中教师通过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使幼儿园的活动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
例如:在入园、午餐、盥洗、做操、值日、游戏、离园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让幼儿体验入园礼仪、做操规则、值日分配、游戏合作等社会行为,给他们提供更多自主体验和探索的机会。具体体现在一日活动中,从幼儿早上入园的换衣洗手,到中午用餐时的收拾餐具,再到下午睡觉时的独立脱衣叠被,以及零食时间的自己丢垃圾洗杯子等,这些都体验出幼儿的生活自理和行为习惯等社会适应能力。
二、注重提供生活体验情境与材料,寓教育于生活情境当中
教师要注重生活体验中情境的创设与材料的提供。为保证生活体验的真实性,教师要布置相应的教育场地,以环境氛围为依托优化幼儿的体验与体悟,使幼儿在真实情境体验中形成相应的社会情感与行为。教师通过开发配套教材和教具,并设定不同的主题活动,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调整教学内容,将教育融入生活情境中,使幼儿成为知识建构的主角。
例如:在开展“我是中国人”主题活动中,教师布置专门的活动室,在墙面上张贴一些中国名胜古迹的图片,并让幼儿在课前自己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制作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头饰、配饰等,促使幼儿在动手实践中对民族特色文化产生浓郁的探索兴趣,同时要根据幼儿提出的问题做好活动延伸。这个主题活动可促进了解多元社会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生活体验,让幼儿亲身接触社会
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教师要开发社区资源让幼儿更真实地体验生活、探索社会。生活经验较少、社会阅历短缺是幼儿的特点,他们的活动场所往往局限在幼儿园与家两个地方,很少接触到关于社区的知识信息,然而社区资源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社区资源可以使幼儿亲身接触社会并打开视野,从更宽广的角度观察社会,并学习相关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技能。
社区资源包括社区人力资源、社区特色资源、社区自然资源等。人力资源是指联动幼儿园附近社区的居民和幼儿家长组成志愿者队伍,将他们请到幼儿园中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如:请建筑工程工作者讲解各国建筑特色,请牙医讲解如何保护牙齿等。社区特色资源是指利用地域文化丰富幼儿的社会阅历,如在教学“我与鼓楼”活动时,带领幼儿参观鼓楼并举行相应的绘画活动,锻炼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幼儿园开展的社会教育往往局限在“品德教育”“常识教育”“生活自理教育”三方面,教学手段的选用也更倾向于理论教育,忽视了幼儿的实践体验,致使幼儿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状态,难以将理论内化于行。因目前幼儿园社会教育陷入缺失生活体验的误区,导致幼儿缺少对社会行为和社会情感的探索体验,对社会规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理解是片面的。鉴于此,幼儿园要从生活体验角度开展社会教育,让幼儿切身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获得情感满足,这种教学策略具有情感性、直觉性、意会性、情境性的特点,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从根本上获得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孟梅.开展体验式活动,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有效性[J].新课程(综合版),2019(10):56.
[2]张志凤.幼儿园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广西教育,2019(33):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