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舞蹈是门综合性的艺术,作为文化艺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欢,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这门艺术形式,就需要在进行舞蹈教学时重视文化修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多元文化知识将对舞蹈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从文化修养在舞蹈教学中的基础作用和如何培养舞蹈教学中的文化素质两方面进行阐述,说明舞蹈教学作为普及、提高舞蹈艺术的主要手段,就必须汲取各方面的知识营养,更加全面、科学的进行舞蹈教学,从而使我们的舞蹈艺术蒸蒸日上。
关键词舞蹈教学 文化修养 基础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舞蹈是综合性的艺术,作为文化艺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欢,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这门艺术形式,就需要在进行舞蹈教学时重视文化修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多元文化知识将对舞蹈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文学知识有助我们了解民族地域文化,更好的掌握舞蹈艺术风格;美术知识对舞蹈构图、造型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音乐作为舞蹈的姊妹艺术更是对舞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这些多元文化知识都对舞蹈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1 良好的文化修养在舞蹈教学中的基础作用
触类旁通的学习其他文化知识,增强文化修养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舞蹈艺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更能提高舞蹈的教学效果,真正让学生识掌握舞蹈艺术的精髓。
1.1 准确把握舞蹈艺术风格
通过了解和掌握文学方面的知识,将其运用到舞蹈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舞蹈艺术风格。文学和舞蹈这两种艺术形式历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学艺术为舞蹈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为准确掌握舞蹈风格奠定了基础。就拿中国古典舞教学为例:中国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舞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单一的进行舞蹈技术的教学远远不能展示出中国古典舞厚重的文化积淀,而透过文学艺术的学习则可以让学生从更深层次了解和掌握古典舞的风格特征,从而真正体味出古典舞的韵律之美。古典舞《爱莲说》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周敦颐的文学作品《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①借莲花寓意人的高尚品质。舞蹈作品《爱莲说》借助中国古典舞刚柔相济,以圆为美的审美特征,动作讲究起伏跌宕、有动有静,在行云流水间表达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寓意和内涵,首先就要让学生熟悉文学作品《爱莲说》,对作者以花寓人的内涵进行深刻的分析理解,从而准确把握舞蹈形象,达到舞蹈以情动情的艺术效果。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的形成是在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应蕴而生的。要想学好民族民间舞蹈,首先就要了解和掌握各地域的民俗风情。单纯的行舞蹈动作语汇的教学,只能使学生机械性的进行学习,大大抑制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加强文化知识学习,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比如说傣族舞蹈,既有韵律美又有造型美,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性,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身体和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特有的三道弯造型,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形成这样舞蹈风格的原因与傣族人民特有的文化背景、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信仰观念分不开。傣族地区风光秀丽、土地肥沃,人民的生活和心态都比较安恬平稳,所居竹楼空间有限,表现在人体动态本的一面就是优美、轻盈、平稳。所以在了解了傣族人文风貌上基础上学习傣族舞蹈,能让学生自然转化角色,达到轻松教学的目的。
1.2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舞蹈艺术也是一种造型艺术,与美术造型所不同是,美术中雕塑和绘画是静态造型艺术,而舞蹈则是一种动态的造型艺术,即“活的雕塑”和“动的绘画”。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舞蹈技术技巧动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动作的形态、路线和发力利用美术构图首先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全面、直观的了解,然后再进行实际的动作教学,这样能使教学更容易、更科学。再比如在舞蹈剧目的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对舞蹈队形的立体型思维,美术构图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我们可以通过美术的构图将舞蹈的队形变化表现的非常清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实际的队形转化,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再有就是舞蹈动作语汇的教学,也需要美术知识的辅助,比如敦煌舞蹈教学体系的形成,就是通过不断观察、反复琢磨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形象,从中获得了很多创意和感悟,形成了敦煌舞蹈独特的“s”形特点,展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独特舞姿。
1.3 充分展现舞蹈的艺术魅力
在艺术领域,各门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融通的,舞蹈和音乐就如同一对孪生姐妹,舞蹈成为音乐之形,音乐成为舞蹈之声。我国古代就有文章记载:“有乐而不舞,似聋者知音而不见;有舞而不乐,如哑者会意而不会言。乐舞和节,谓之中和。”②音乐通过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来表达人的内心感情,而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身段、眼神等外在方式来表达艺术形象的,具有视觉的可视性,舞蹈动作的连接、节奏的变化、情绪的表现都有赖于对音乐的理解和感觉,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应重视音乐素质的培养。首先是节奏,节奏就如同舞蹈的心脏,有规律、有特色的节奏变化将使舞蹈艺术锦上添花,而无序的节奏将使舞蹈杂乱无章。舞蹈的节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音乐的节奏来强化,音乐节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舞蹈动作的表现,比如基训中的腰部训练是以训练腰的软度、力量、灵活性和韧性为目的,动作过程要求伸展、有韧性,因此,音乐的选择也就要求音域宽阔,旋律优美;而基训中腿部速度、力度的训练则要求快速、强劲,因此音乐的节奏就要求轻快、有力。其次是乐感,如果说节奏是舞蹈的骨架,那么乐感就是舞蹈的肌肤,它能使舞蹈艺术更丰满,更具表现力。舞蹈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增强学生的美感意识,良好的乐感能够使学生增强舞蹈的美感意识。比如在舞蹈身韵教学中,轻柔悠远的音乐适合于提沉元素的训练,轻快灵巧的音乐适合于冲靠元素的训练,而凝重沉稳的音乐则适合含腆元素的训练。恰如其分的音乐选择将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到舞蹈的意境之美,达到舞蹈美感教育的要求。
2 如何培养舞蹈教学中文化素质
本文主要从文学、美术、音乐等三个方面来谈舞蹈教学中的文化素质,那么如何培养这些方面的素质,笔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文学知识的培养
文学知识的拓展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多看、多读、多写。多看就是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多看史论类的书籍,从中获取舞蹈理论基础知识;多看文学艺术作品,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激发舞蹈学习、创作的激情和灵感。多读就是教师要求学生将看到的美好文章、诗句在课堂上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通过语言韵律美、修辞美、意境美的表述使学生获得美感的熏陶;多写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撰写舞蹈创意,不断加强创作逻辑性的训练,达到锻炼学生舞蹈创作能力的作用。
2.2 美术知识的培养
美术静态的造型美与舞蹈的动态造型美相得益彰,舞蹈创作很多时候灵感来源于美术作品,因此,全面提升美术修养对学习舞蹈艺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观看绘画展览、学习简单的简笔绘画等方式从美术作品中汲取营养,为舞蹈教学提供简洁、有效的途径。
2.3 音乐素质的培养
在舞蹈教学中,音乐素质单纯的培养,即通过上音乐课的形式来进行。主要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理论和音乐基本技能两方面。音乐基本理论是指乐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对学生准确把握音乐风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舞蹈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动作合不上节奏的现象,这是由于教师对培养学生节奏感的认识不足而出现的疏忽。当然,有时也是因为学生的动作不够熟练,但无论是哪种情形,不尊重音乐的节奏规律,或为迁就学生而割裂音乐的延续性,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如:藏族民间舞中的“踢踏”、“弦子”、“锅庄”三种形式,都是以上下运动的形式为主,但由于不同的节奏处理,是它形成了不同的动作性质。踢踏,膝部上下运动频率快,形成了上下颤动的动律;弦子,膝部上下运动频率放慢,形成曲伸的动律;锅庄,仍以曲伸为主要动律,但节奏铿锵有力,具有块状的整体运动感。这些不同的节奏,对于训练学生的内心节奏及表现力方面,都提供了非常丰富并行之有效的训练教材,只有正确掌握了这三种不同的节奏变化才能很好地掌握藏族舞的风格特点。音乐技能是要善于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的资源,让学生熟悉大量的民歌民谣,从中了解和掌握各地域的民间音乐风格,从而准确把握民间舞蹈风格。还可以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舞蹈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走进21世纪,各种艺术门类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无论怎样的发展变化,海纳百川、融会贯通是良性发展所必然的途径。舞蹈艺术作为丰富艺术大家庭中的一枝奇葩更需要全方位、多方面的提高。舞蹈教学作为普及、提高舞蹈艺术的主要手段,就必须汲取各方面的知识营养,更加全面、科学的进行舞蹈教学,从而使我们的舞蹈艺术蒸蒸日上。
注释
①田静.中国舞蹈名作赏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②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王国宾.舞蹈教育与战略发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隆萌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
关键词舞蹈教学 文化修养 基础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舞蹈是综合性的艺术,作为文化艺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欢,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这门艺术形式,就需要在进行舞蹈教学时重视文化修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多元文化知识将对舞蹈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文学知识有助我们了解民族地域文化,更好的掌握舞蹈艺术风格;美术知识对舞蹈构图、造型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音乐作为舞蹈的姊妹艺术更是对舞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这些多元文化知识都对舞蹈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1 良好的文化修养在舞蹈教学中的基础作用
触类旁通的学习其他文化知识,增强文化修养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舞蹈艺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更能提高舞蹈的教学效果,真正让学生识掌握舞蹈艺术的精髓。
1.1 准确把握舞蹈艺术风格
通过了解和掌握文学方面的知识,将其运用到舞蹈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舞蹈艺术风格。文学和舞蹈这两种艺术形式历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学艺术为舞蹈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为准确掌握舞蹈风格奠定了基础。就拿中国古典舞教学为例:中国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舞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单一的进行舞蹈技术的教学远远不能展示出中国古典舞厚重的文化积淀,而透过文学艺术的学习则可以让学生从更深层次了解和掌握古典舞的风格特征,从而真正体味出古典舞的韵律之美。古典舞《爱莲说》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周敦颐的文学作品《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①借莲花寓意人的高尚品质。舞蹈作品《爱莲说》借助中国古典舞刚柔相济,以圆为美的审美特征,动作讲究起伏跌宕、有动有静,在行云流水间表达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寓意和内涵,首先就要让学生熟悉文学作品《爱莲说》,对作者以花寓人的内涵进行深刻的分析理解,从而准确把握舞蹈形象,达到舞蹈以情动情的艺术效果。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的形成是在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应蕴而生的。要想学好民族民间舞蹈,首先就要了解和掌握各地域的民俗风情。单纯的行舞蹈动作语汇的教学,只能使学生机械性的进行学习,大大抑制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加强文化知识学习,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比如说傣族舞蹈,既有韵律美又有造型美,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性,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身体和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特有的三道弯造型,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形成这样舞蹈风格的原因与傣族人民特有的文化背景、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信仰观念分不开。傣族地区风光秀丽、土地肥沃,人民的生活和心态都比较安恬平稳,所居竹楼空间有限,表现在人体动态本的一面就是优美、轻盈、平稳。所以在了解了傣族人文风貌上基础上学习傣族舞蹈,能让学生自然转化角色,达到轻松教学的目的。
1.2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舞蹈艺术也是一种造型艺术,与美术造型所不同是,美术中雕塑和绘画是静态造型艺术,而舞蹈则是一种动态的造型艺术,即“活的雕塑”和“动的绘画”。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舞蹈技术技巧动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动作的形态、路线和发力利用美术构图首先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全面、直观的了解,然后再进行实际的动作教学,这样能使教学更容易、更科学。再比如在舞蹈剧目的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对舞蹈队形的立体型思维,美术构图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我们可以通过美术的构图将舞蹈的队形变化表现的非常清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实际的队形转化,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再有就是舞蹈动作语汇的教学,也需要美术知识的辅助,比如敦煌舞蹈教学体系的形成,就是通过不断观察、反复琢磨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形象,从中获得了很多创意和感悟,形成了敦煌舞蹈独特的“s”形特点,展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独特舞姿。
1.3 充分展现舞蹈的艺术魅力
在艺术领域,各门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融通的,舞蹈和音乐就如同一对孪生姐妹,舞蹈成为音乐之形,音乐成为舞蹈之声。我国古代就有文章记载:“有乐而不舞,似聋者知音而不见;有舞而不乐,如哑者会意而不会言。乐舞和节,谓之中和。”②音乐通过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来表达人的内心感情,而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身段、眼神等外在方式来表达艺术形象的,具有视觉的可视性,舞蹈动作的连接、节奏的变化、情绪的表现都有赖于对音乐的理解和感觉,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应重视音乐素质的培养。首先是节奏,节奏就如同舞蹈的心脏,有规律、有特色的节奏变化将使舞蹈艺术锦上添花,而无序的节奏将使舞蹈杂乱无章。舞蹈的节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音乐的节奏来强化,音乐节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舞蹈动作的表现,比如基训中的腰部训练是以训练腰的软度、力量、灵活性和韧性为目的,动作过程要求伸展、有韧性,因此,音乐的选择也就要求音域宽阔,旋律优美;而基训中腿部速度、力度的训练则要求快速、强劲,因此音乐的节奏就要求轻快、有力。其次是乐感,如果说节奏是舞蹈的骨架,那么乐感就是舞蹈的肌肤,它能使舞蹈艺术更丰满,更具表现力。舞蹈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增强学生的美感意识,良好的乐感能够使学生增强舞蹈的美感意识。比如在舞蹈身韵教学中,轻柔悠远的音乐适合于提沉元素的训练,轻快灵巧的音乐适合于冲靠元素的训练,而凝重沉稳的音乐则适合含腆元素的训练。恰如其分的音乐选择将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到舞蹈的意境之美,达到舞蹈美感教育的要求。
2 如何培养舞蹈教学中文化素质
本文主要从文学、美术、音乐等三个方面来谈舞蹈教学中的文化素质,那么如何培养这些方面的素质,笔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文学知识的培养
文学知识的拓展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多看、多读、多写。多看就是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多看史论类的书籍,从中获取舞蹈理论基础知识;多看文学艺术作品,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激发舞蹈学习、创作的激情和灵感。多读就是教师要求学生将看到的美好文章、诗句在课堂上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通过语言韵律美、修辞美、意境美的表述使学生获得美感的熏陶;多写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撰写舞蹈创意,不断加强创作逻辑性的训练,达到锻炼学生舞蹈创作能力的作用。
2.2 美术知识的培养
美术静态的造型美与舞蹈的动态造型美相得益彰,舞蹈创作很多时候灵感来源于美术作品,因此,全面提升美术修养对学习舞蹈艺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观看绘画展览、学习简单的简笔绘画等方式从美术作品中汲取营养,为舞蹈教学提供简洁、有效的途径。
2.3 音乐素质的培养
在舞蹈教学中,音乐素质单纯的培养,即通过上音乐课的形式来进行。主要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理论和音乐基本技能两方面。音乐基本理论是指乐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对学生准确把握音乐风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舞蹈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动作合不上节奏的现象,这是由于教师对培养学生节奏感的认识不足而出现的疏忽。当然,有时也是因为学生的动作不够熟练,但无论是哪种情形,不尊重音乐的节奏规律,或为迁就学生而割裂音乐的延续性,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如:藏族民间舞中的“踢踏”、“弦子”、“锅庄”三种形式,都是以上下运动的形式为主,但由于不同的节奏处理,是它形成了不同的动作性质。踢踏,膝部上下运动频率快,形成了上下颤动的动律;弦子,膝部上下运动频率放慢,形成曲伸的动律;锅庄,仍以曲伸为主要动律,但节奏铿锵有力,具有块状的整体运动感。这些不同的节奏,对于训练学生的内心节奏及表现力方面,都提供了非常丰富并行之有效的训练教材,只有正确掌握了这三种不同的节奏变化才能很好地掌握藏族舞的风格特点。音乐技能是要善于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的资源,让学生熟悉大量的民歌民谣,从中了解和掌握各地域的民间音乐风格,从而准确把握民间舞蹈风格。还可以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舞蹈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走进21世纪,各种艺术门类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无论怎样的发展变化,海纳百川、融会贯通是良性发展所必然的途径。舞蹈艺术作为丰富艺术大家庭中的一枝奇葩更需要全方位、多方面的提高。舞蹈教学作为普及、提高舞蹈艺术的主要手段,就必须汲取各方面的知识营养,更加全面、科学的进行舞蹈教学,从而使我们的舞蹈艺术蒸蒸日上。
注释
①田静.中国舞蹈名作赏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②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王国宾.舞蹈教育与战略发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隆萌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