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阐述情场这一理念的人文性及其功能的基础上,揭示出当今大学人文教育中情场缺失的状况,进而分析了情场在大学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情场 人文教育 真 善 美
一、情场的人文性
情场是人类追求情感的场所。情场的社会功能之一在于“为人类提供创造性的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真善美在新时代的表现形式,以此为社会中全体人类指明社会进步的方向和人格升华的尺度”。情场的社会功能之二是“增进社会中一切人对自身正当权利的意识,激起人们为捍卫自己的权利进行合理斗争的勇气和激情”。情场功能的发挥体现了其人文性,这种人文性依靠情场动力得以实现。自古以来,人类中的圣贤、智哲所追求的关于真善美的东西,基本上都体现在人类的情场活动中。“真”主要体现为人类对自然的高尚情感,“善”主要体现为人类对社会的高尚情感,“美”主要体现为人类对他人、对自身的高尚情感,而这些活动都是对情场人文性的最好概括。只有在情场活动中,人才能真正显示出人性的精神,情场是最具人性的社会活动场。
二、大学人文教育中情场的缺失
人文教育引导人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人格的完美。它为社会提供正常的价值体系和良好的人文导向。而现今的大学人文教育在其探索过程当中却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人文精神的缺乏、强大的功利主义、缺乏自由教育这三方面。
联系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我们发现我国大学精神境界的缺乏。今日的大学教学生“正确地做事”,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在不知不觉中被过分的功利追求和短期效应所冲淡甚至悄然失落,缺失了精神和观念的大学丧失了对和谐发展的人的塑造,消解了深刻的思维和批判精神,成了一种有限的、物化的训练式教育,最终走向人文精神的缺乏。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把教育视为工具,广大家长把教育视作子女谋取优厚职业的途径。“本来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求取最佳发展,现在却变成了虚荣心,只是为了求得他人的看重和考试成绩;本来是渐进进入富有内涵的整体,现在却变成了仅仅是学习一些可能有用的事物而已。”学生的头脑被填鸭般地塞满了诸如形式下之“器”的东西,而对本真存在之“道”却一再失落而不顾,这无疑阻挡了学生通向自由精神的通道。
自由教育强调人在本质上和目的上是一个理性的、道德的和精神的存在体,人文教育应该是为知识而探讨知识,为真理而追求真理,并由此实现心灵的培养。而由于我国缺乏自由教育的根基,大学正在变成没有根基的培训中心。尽管大学是教育系统最为接近的一个环节,但大学之所以为大学,还是因为它提供社会真正需要的东西——知识、精神及拥有知识与精神的人,它必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需要,但决不应该被社会完全同化。
这三方面内容的缺失归结起来,可以看作是情场人文性的缺乏,一种对学生整体进行人文教育的环境的缺失,具体表现为情感教育氛围的缺少。
三、大学人文教育更应在以爱与美为核心的全面精神追求的情场中进行
情场是人类真正进入文明状态的活动场。大学的人文教育正应试着在一定程度上去创设近似于情场的一个环境与氛围,让受教育的主体——学生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由内心到行为逐步形成信仰与真、求知与善、爱与美的完美的精神境界与人格修养。
现今,多数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的精神信仰危机,每天只是机械地去接受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学、统一的程序式的大工业经济运行模式,以应付所谓的考试。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信仰,要教会他们認识并信仰所谓的“真”,即人性自由发展的规律,一切应当以人的最终发展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以往强调个人功利,追求的实际上是一张能转化为钱币的“证书”的应试教育转变过来,使学生能通过教,使人的个性及其天生的优势和潜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其次,求知与善的结合意在让我们大学生能够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和社会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知识(也当然包括科学知识)用心去探索、研究并不断地创新,用这种求知的态度在自然和社会以及文化环境中探讨自我的发展和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权,在学校尽可能创造条件的情况下,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允许学生根据个性特长进行选择,发扬人的潜在能力和优势,克服不足之处。尽量避免我们教育出来的“成品”是批量生产的不合格“产品”,要在各种各样的专业课程里渗透人文精神。
最后,爱的活动是人类处于安全、和平、宁静的生命环境中,面对具有新奇、幽深、趣味、吸引等种种动人心魂的性质的事物时的一种完全自主地投射、奉献自己身心的情感活动。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教师的主要神圣职责就是对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施加影响,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关键首先就是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要促使教师真正的投身于教育工作,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给予学生真诚的关爱,更要促使学生学会如何接受、如何施爱予人。进行爱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建立起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文明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现代的生活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完善的品格,形成一种超越功利性的和谐的美。
参考文献
[1]华工编委会.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五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情场 人文教育 真 善 美
一、情场的人文性
情场是人类追求情感的场所。情场的社会功能之一在于“为人类提供创造性的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真善美在新时代的表现形式,以此为社会中全体人类指明社会进步的方向和人格升华的尺度”。情场的社会功能之二是“增进社会中一切人对自身正当权利的意识,激起人们为捍卫自己的权利进行合理斗争的勇气和激情”。情场功能的发挥体现了其人文性,这种人文性依靠情场动力得以实现。自古以来,人类中的圣贤、智哲所追求的关于真善美的东西,基本上都体现在人类的情场活动中。“真”主要体现为人类对自然的高尚情感,“善”主要体现为人类对社会的高尚情感,“美”主要体现为人类对他人、对自身的高尚情感,而这些活动都是对情场人文性的最好概括。只有在情场活动中,人才能真正显示出人性的精神,情场是最具人性的社会活动场。
二、大学人文教育中情场的缺失
人文教育引导人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人格的完美。它为社会提供正常的价值体系和良好的人文导向。而现今的大学人文教育在其探索过程当中却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人文精神的缺乏、强大的功利主义、缺乏自由教育这三方面。
联系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我们发现我国大学精神境界的缺乏。今日的大学教学生“正确地做事”,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在不知不觉中被过分的功利追求和短期效应所冲淡甚至悄然失落,缺失了精神和观念的大学丧失了对和谐发展的人的塑造,消解了深刻的思维和批判精神,成了一种有限的、物化的训练式教育,最终走向人文精神的缺乏。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把教育视为工具,广大家长把教育视作子女谋取优厚职业的途径。“本来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求取最佳发展,现在却变成了虚荣心,只是为了求得他人的看重和考试成绩;本来是渐进进入富有内涵的整体,现在却变成了仅仅是学习一些可能有用的事物而已。”学生的头脑被填鸭般地塞满了诸如形式下之“器”的东西,而对本真存在之“道”却一再失落而不顾,这无疑阻挡了学生通向自由精神的通道。
自由教育强调人在本质上和目的上是一个理性的、道德的和精神的存在体,人文教育应该是为知识而探讨知识,为真理而追求真理,并由此实现心灵的培养。而由于我国缺乏自由教育的根基,大学正在变成没有根基的培训中心。尽管大学是教育系统最为接近的一个环节,但大学之所以为大学,还是因为它提供社会真正需要的东西——知识、精神及拥有知识与精神的人,它必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需要,但决不应该被社会完全同化。
这三方面内容的缺失归结起来,可以看作是情场人文性的缺乏,一种对学生整体进行人文教育的环境的缺失,具体表现为情感教育氛围的缺少。
三、大学人文教育更应在以爱与美为核心的全面精神追求的情场中进行
情场是人类真正进入文明状态的活动场。大学的人文教育正应试着在一定程度上去创设近似于情场的一个环境与氛围,让受教育的主体——学生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由内心到行为逐步形成信仰与真、求知与善、爱与美的完美的精神境界与人格修养。
现今,多数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的精神信仰危机,每天只是机械地去接受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学、统一的程序式的大工业经济运行模式,以应付所谓的考试。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信仰,要教会他们認识并信仰所谓的“真”,即人性自由发展的规律,一切应当以人的最终发展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以往强调个人功利,追求的实际上是一张能转化为钱币的“证书”的应试教育转变过来,使学生能通过教,使人的个性及其天生的优势和潜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其次,求知与善的结合意在让我们大学生能够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和社会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知识(也当然包括科学知识)用心去探索、研究并不断地创新,用这种求知的态度在自然和社会以及文化环境中探讨自我的发展和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权,在学校尽可能创造条件的情况下,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允许学生根据个性特长进行选择,发扬人的潜在能力和优势,克服不足之处。尽量避免我们教育出来的“成品”是批量生产的不合格“产品”,要在各种各样的专业课程里渗透人文精神。
最后,爱的活动是人类处于安全、和平、宁静的生命环境中,面对具有新奇、幽深、趣味、吸引等种种动人心魂的性质的事物时的一种完全自主地投射、奉献自己身心的情感活动。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教师的主要神圣职责就是对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施加影响,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关键首先就是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要促使教师真正的投身于教育工作,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给予学生真诚的关爱,更要促使学生学会如何接受、如何施爱予人。进行爱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建立起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文明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现代的生活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完善的品格,形成一种超越功利性的和谐的美。
参考文献
[1]华工编委会.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五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