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文章在回顾就业市场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文献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与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策略。
关键词:就业市场需求;高校;专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0
一、 引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而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就业市场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不匹配。在2010年,教育部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加大专业调整力度,满足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同时通过专业结构改善,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教育部还表示要将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硬性挂钩,坚决调减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的招生名额。以就业率调控专业规模,这项政策除"主攻"大学生就业问题外,还预期对高校培养自身特色、形成专业优势产生助推效应。本研究即从就业市场需求角度谈谈高校专业结构调整。
二、相关文献回顾
在国外,早在上个世纪初,美国学者帕森斯(1909)就指出,高校专业设置应该围绕就业市场需求进行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毕业生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日本小川一夫(2008)指出,正是因为日本高校广泛设置的电子信息专业和汽车制造关联的专业,为日本电子信息以及汽车制造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智力和人力支持。与此同时美国高等教育学会的调查显示,2010年美国大量开设的服务类关联专业,为美国近年来的服务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在国内,著名教育学者郝克明主编的《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2002)一书明确提出中国教育结构有待调整,阳荣威(2006)年对就业难背景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进行了研究,邓岳敏(2007)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了适应就业市场进行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10)全面分析了社会不同行业的人才结构和专业配置的要求。贾万刚就大学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相协调的国际经验及启示进行了总结等。
而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于对于就业市场与专业设置的关系已经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但是众所周知,就业的区域差异非常明显,因此,需要对具体的区域就业市场和专业设置进行具体探讨,然而现有研究在这方面还比较缺乏,本研究试做初探,以弥补相关不足,同时为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专业设置提供参考。
三、就业市场需求与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一是企业感叹招不到他们需要的人才,而某些冷门高校毕业生却感叹毕业即"失业",因而,就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近30%的学生毕业时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某种程度上最直观地反映了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所以,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绝不仅仅是因为扩招影响的,主要还是结构性矛盾造成的,也就是高校专业设置问题。
笔者对广西区内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调查也表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没能跟上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需求。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广西除了继续发展传统工业后,引入了新型工业,产业结构出现了较大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后,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以柳州市为例,2004年以前基本上以发展传统工业为主,如汽车、化工、钢铁、冶金、机械等产业为主,而这些产业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整个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就业岗位和需求也都发生了变化,2012年柳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向新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三个新兴产业渗透,这一转变必将淘汰了一批职业,又新生一批职业,整个柳州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如调查显示,三个新兴产业内的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同类关联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也许,几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方面与就业市场需求没有进行好对接,其专业调整的动态性和及时性不够。另外,有些高校从经济效益和学生报读率等方面考虑,在经济、管理等专业大量招生,以广西为例,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有经济管理类专业,而且招生量比较大,造成了本科、专科、职业教育等的专业设置过于倾向化的问题,这样同一类型的人才大量积压,给就业带来压力。
四、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按照就业市场需求进行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就业市场需求预测入手,做好一系列工作。
一是加强就业市场需求预测。就业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学校能够培养什么人才,如何才能满足就业市场需求,这是做好市场预测的根本目的。对此,要加快建立就业市场需求、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数据库,定期发布各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模、变化趋势和供求状况,为学校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二是把握就业市场需求,合理配置专业。以广西为例,广西近年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力度较大,因此,推进新一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必须充分考虑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准确预测和把握人才市场需求,使专业的调整规范有序进行,更加符合就业市场需求。
三是密切与就业市场的对接。在专业设置及专业培养规模确定时,应广泛听取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部门意见,定期举行供求双方座谈会,密切高校专业建设、发展与社会的联系。开办社会需要的新兴专业。
四是强化评估手段,加强专业调整的管理。要坚持以就业率为专业调整和评估的重要衡量指标,对于就业率较差的专业,或已经饱和甚至过剩的专业,可采取限制招生规模或引导其专业调整,保证办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
与此同时,高校应把社会实际需要的学科专业知识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把社会注重的实践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防止人才培养脱离就业市场需要。
参考文献:
1.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郝克明. 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3.岳昌君.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第2期:84-96
关键词:就业市场需求;高校;专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0
一、 引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而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就业市场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不匹配。在2010年,教育部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加大专业调整力度,满足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同时通过专业结构改善,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教育部还表示要将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硬性挂钩,坚决调减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的招生名额。以就业率调控专业规模,这项政策除"主攻"大学生就业问题外,还预期对高校培养自身特色、形成专业优势产生助推效应。本研究即从就业市场需求角度谈谈高校专业结构调整。
二、相关文献回顾
在国外,早在上个世纪初,美国学者帕森斯(1909)就指出,高校专业设置应该围绕就业市场需求进行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毕业生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日本小川一夫(2008)指出,正是因为日本高校广泛设置的电子信息专业和汽车制造关联的专业,为日本电子信息以及汽车制造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智力和人力支持。与此同时美国高等教育学会的调查显示,2010年美国大量开设的服务类关联专业,为美国近年来的服务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在国内,著名教育学者郝克明主编的《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2002)一书明确提出中国教育结构有待调整,阳荣威(2006)年对就业难背景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进行了研究,邓岳敏(2007)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了适应就业市场进行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10)全面分析了社会不同行业的人才结构和专业配置的要求。贾万刚就大学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相协调的国际经验及启示进行了总结等。
而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于对于就业市场与专业设置的关系已经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但是众所周知,就业的区域差异非常明显,因此,需要对具体的区域就业市场和专业设置进行具体探讨,然而现有研究在这方面还比较缺乏,本研究试做初探,以弥补相关不足,同时为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专业设置提供参考。
三、就业市场需求与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一是企业感叹招不到他们需要的人才,而某些冷门高校毕业生却感叹毕业即"失业",因而,就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近30%的学生毕业时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某种程度上最直观地反映了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所以,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绝不仅仅是因为扩招影响的,主要还是结构性矛盾造成的,也就是高校专业设置问题。
笔者对广西区内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调查也表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没能跟上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需求。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广西除了继续发展传统工业后,引入了新型工业,产业结构出现了较大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后,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以柳州市为例,2004年以前基本上以发展传统工业为主,如汽车、化工、钢铁、冶金、机械等产业为主,而这些产业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整个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就业岗位和需求也都发生了变化,2012年柳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向新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三个新兴产业渗透,这一转变必将淘汰了一批职业,又新生一批职业,整个柳州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如调查显示,三个新兴产业内的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同类关联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也许,几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方面与就业市场需求没有进行好对接,其专业调整的动态性和及时性不够。另外,有些高校从经济效益和学生报读率等方面考虑,在经济、管理等专业大量招生,以广西为例,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有经济管理类专业,而且招生量比较大,造成了本科、专科、职业教育等的专业设置过于倾向化的问题,这样同一类型的人才大量积压,给就业带来压力。
四、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按照就业市场需求进行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就业市场需求预测入手,做好一系列工作。
一是加强就业市场需求预测。就业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学校能够培养什么人才,如何才能满足就业市场需求,这是做好市场预测的根本目的。对此,要加快建立就业市场需求、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数据库,定期发布各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模、变化趋势和供求状况,为学校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二是把握就业市场需求,合理配置专业。以广西为例,广西近年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力度较大,因此,推进新一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必须充分考虑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准确预测和把握人才市场需求,使专业的调整规范有序进行,更加符合就业市场需求。
三是密切与就业市场的对接。在专业设置及专业培养规模确定时,应广泛听取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部门意见,定期举行供求双方座谈会,密切高校专业建设、发展与社会的联系。开办社会需要的新兴专业。
四是强化评估手段,加强专业调整的管理。要坚持以就业率为专业调整和评估的重要衡量指标,对于就业率较差的专业,或已经饱和甚至过剩的专业,可采取限制招生规模或引导其专业调整,保证办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
与此同时,高校应把社会实际需要的学科专业知识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把社会注重的实践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防止人才培养脱离就业市场需要。
参考文献:
1.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郝克明. 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3.岳昌君.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第2期:8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