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藏界》第10期载靳志忠先生的《明清名家印章
鉴藏与辨伪》一文,拜读以后,发现该文有几处明显的常识性错误,现提出来,就教于编辑、作者以及读者同好。
1.文中所列的朱文震那方狮钮印和“炼玉道人”所篆的寿山石黄印,经查资料,与此边款完全相同的两方原印,现为上海博物馆和西泠印社的藏品(见上图)。靳文中的此二方印,经与原印比照,边款、印文风格不对,且功力差之甚远,很可能是舊仿伪之作。尤其明显的是,那枚寿山黄印,依照原印边款中的文字,斩头去尾,断章取义,以致事理不通,无法解读。原印是作者乾隆时的徽籍藏印大家汪启叔(秀峰)所刻,早已见诸史料,流传有绪,边款完整,一气呵成。两相比较,真赝优劣可立辨分明。
2.那方黄寿山印,边款上明明镌着“炼玉道人”,但不知为何文中却言“据多方资料考察,这方印可能为清代郑板桥的篆刻作品。”其实,“炼玉道人”即清代篆刻名家陈铄的名号,这在《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及众多资料书中部是有据可查的,怎么一下子竟牵扯到了郑板桥头上,如此臆断,不知依据何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3.靳文后一页“鉴石辨伪方法”中写道:“据有关资料记载,清初期程邃、程朴父子摹仿何震的作品,一时连何震也不能立即辨真假……”。此说更是不着边际,惊世骇俗,贻笑大方了。
稍具印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明末徽派的篆刻大家程原、程朴是父子关系,而不是清初的程邃。即便是程邃(1605-1691年)如文中所言“清初”时期之人,而何震却是卒于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试想,明代的何震又怎么能看到清代程邃摹刻自己的作品呢?
印章史上有一说:程原、程朴父子曾搜集何震印章五千佘方进行学习摹刻,但那也是在明天启年间,此时,何震已逝世20年了。“何震鉴定”之说也是决不可能成立的。
上述提到的几位印人,大都为明清时期徽派的篆刻大家,为笔者桑梓中人。同时,笔者亦藏玩、研究印章多年,因得益于当地深厚的文化背景,家藏古印千余方,也常在书画、印章、收藏类报刊中发表一些这方面的文章。为了认真研究学术,不得不直言将靳先生文中的谬误之处挑出来供参考。因贵刊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刊,受众广泛,影响面广。而象这类文章登载问世,会对初入藏门的爱好者产生不良的误导。因此,希望贵刊能给予严格把关,以免谬误流传,覆水难收。
另外,该文作者对印章石质、印文等方面的评介用词,多处地方也是语焉不详,显得空泛而不准确,让人实在不敢恭维。如第一枚“学惜寸阴”小印,既无边款,篆刻水准也一般,便断言“就印刻刀法及文字分析,乃一代大家所为。”简直是想当然而太不负责任了。
(责编:怡 杉)
鉴藏与辨伪》一文,拜读以后,发现该文有几处明显的常识性错误,现提出来,就教于编辑、作者以及读者同好。
1.文中所列的朱文震那方狮钮印和“炼玉道人”所篆的寿山石黄印,经查资料,与此边款完全相同的两方原印,现为上海博物馆和西泠印社的藏品(见上图)。靳文中的此二方印,经与原印比照,边款、印文风格不对,且功力差之甚远,很可能是舊仿伪之作。尤其明显的是,那枚寿山黄印,依照原印边款中的文字,斩头去尾,断章取义,以致事理不通,无法解读。原印是作者乾隆时的徽籍藏印大家汪启叔(秀峰)所刻,早已见诸史料,流传有绪,边款完整,一气呵成。两相比较,真赝优劣可立辨分明。
2.那方黄寿山印,边款上明明镌着“炼玉道人”,但不知为何文中却言“据多方资料考察,这方印可能为清代郑板桥的篆刻作品。”其实,“炼玉道人”即清代篆刻名家陈铄的名号,这在《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及众多资料书中部是有据可查的,怎么一下子竟牵扯到了郑板桥头上,如此臆断,不知依据何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3.靳文后一页“鉴石辨伪方法”中写道:“据有关资料记载,清初期程邃、程朴父子摹仿何震的作品,一时连何震也不能立即辨真假……”。此说更是不着边际,惊世骇俗,贻笑大方了。
稍具印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明末徽派的篆刻大家程原、程朴是父子关系,而不是清初的程邃。即便是程邃(1605-1691年)如文中所言“清初”时期之人,而何震却是卒于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试想,明代的何震又怎么能看到清代程邃摹刻自己的作品呢?
印章史上有一说:程原、程朴父子曾搜集何震印章五千佘方进行学习摹刻,但那也是在明天启年间,此时,何震已逝世20年了。“何震鉴定”之说也是决不可能成立的。
上述提到的几位印人,大都为明清时期徽派的篆刻大家,为笔者桑梓中人。同时,笔者亦藏玩、研究印章多年,因得益于当地深厚的文化背景,家藏古印千余方,也常在书画、印章、收藏类报刊中发表一些这方面的文章。为了认真研究学术,不得不直言将靳先生文中的谬误之处挑出来供参考。因贵刊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刊,受众广泛,影响面广。而象这类文章登载问世,会对初入藏门的爱好者产生不良的误导。因此,希望贵刊能给予严格把关,以免谬误流传,覆水难收。
另外,该文作者对印章石质、印文等方面的评介用词,多处地方也是语焉不详,显得空泛而不准确,让人实在不敢恭维。如第一枚“学惜寸阴”小印,既无边款,篆刻水准也一般,便断言“就印刻刀法及文字分析,乃一代大家所为。”简直是想当然而太不负责任了。
(责编:怡 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