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化学教学;探究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3—0113—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内容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为学生学习的发展奠定基础。笔者现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谈几点认识。
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化学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初级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在初中化学授课时,适宜用启发式教育,通过学生自己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比如,关于“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现象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科普小知识,要求学生去查阅一些课外资料,来解答“为什么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地球大气的臭氧层空洞是怎样形成的”等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能够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
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强烈。其过程应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要善于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探索、多媒体动画、趣味实验等手段,努力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如在探究“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之前,教师可提出问题:人呼出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的说法对吗?这样,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讨论、查阅教材;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了分组探究活动,并进行观察、记录、讨论、分析、对比,最后得出结论。在看似玩耍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实验活动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教给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阅读、提问、假设、验证等)。
三、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在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课中,学生会提前按教材要求写好实验的预习报告,有的学生连实验的现象和结论都填好了,实验课就成了一门可上可不上的课程。要想把新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就应引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操作和体验,去感受和领悟科学的理念,因此要加强实验的探究性而不是简单的验证。具体做法是:在学习某一课题知识之前,先安排学生设计有关实验,然后在实验室完成分组实验。实验报告设计应要求为: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原理;精心构思,设计实验步骤(可按教材设计步骤,也可按自己的思路设计出可行性步骤);根据实验步骤,选择仪器和药品;做完实验后,如实记录现象、数据;根据实验记录,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写实验心得。这样,实施起来会比以前的分组实验多花一些时间,但有记忆长久、理解深刻、知识建构自然等优点。
四、鼓励学生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多质疑。当然,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事件,教师应该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如果遇到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就应当正视,并且请教其他教师及查看参考书籍,要尽力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专业知识,还可以学习到一种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也可以从学生身上掌握他们的理解水平,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实现教学相长。
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在开始学习化学阶段,要多鼓励学生猜想。课堂上教师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提问题,并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后,针对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可向学生提出问题;能否找到一种物质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使生成物质量比这种物质质量大?学生通过讨论后,提出了多种猜想:①铝箔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铝;②铁钉在空气中生锈;③铜丝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④澄清石灰水在空气中产生白膜;⑤绿色植物在空气中发生光合作用等等。教师可针对实验操作的可行性,筛选出两种探究方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利用习题课让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不仅敢于猜想也敢于动手做实验,创新思维也得到了锻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编辑:张 昀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3—0113—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内容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为学生学习的发展奠定基础。笔者现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谈几点认识。
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化学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初级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在初中化学授课时,适宜用启发式教育,通过学生自己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比如,关于“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现象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科普小知识,要求学生去查阅一些课外资料,来解答“为什么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地球大气的臭氧层空洞是怎样形成的”等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能够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
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强烈。其过程应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要善于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探索、多媒体动画、趣味实验等手段,努力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如在探究“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之前,教师可提出问题:人呼出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的说法对吗?这样,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讨论、查阅教材;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了分组探究活动,并进行观察、记录、讨论、分析、对比,最后得出结论。在看似玩耍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实验活动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教给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阅读、提问、假设、验证等)。
三、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在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课中,学生会提前按教材要求写好实验的预习报告,有的学生连实验的现象和结论都填好了,实验课就成了一门可上可不上的课程。要想把新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就应引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操作和体验,去感受和领悟科学的理念,因此要加强实验的探究性而不是简单的验证。具体做法是:在学习某一课题知识之前,先安排学生设计有关实验,然后在实验室完成分组实验。实验报告设计应要求为: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原理;精心构思,设计实验步骤(可按教材设计步骤,也可按自己的思路设计出可行性步骤);根据实验步骤,选择仪器和药品;做完实验后,如实记录现象、数据;根据实验记录,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写实验心得。这样,实施起来会比以前的分组实验多花一些时间,但有记忆长久、理解深刻、知识建构自然等优点。
四、鼓励学生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多质疑。当然,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事件,教师应该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如果遇到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就应当正视,并且请教其他教师及查看参考书籍,要尽力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专业知识,还可以学习到一种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也可以从学生身上掌握他们的理解水平,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实现教学相长。
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在开始学习化学阶段,要多鼓励学生猜想。课堂上教师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提问题,并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后,针对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可向学生提出问题;能否找到一种物质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使生成物质量比这种物质质量大?学生通过讨论后,提出了多种猜想:①铝箔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铝;②铁钉在空气中生锈;③铜丝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④澄清石灰水在空气中产生白膜;⑤绿色植物在空气中发生光合作用等等。教师可针对实验操作的可行性,筛选出两种探究方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利用习题课让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不仅敢于猜想也敢于动手做实验,创新思维也得到了锻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