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快乐》:最该成全的人是自己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_0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4月,话剧《生日快乐》在北京喜剧院上演。它讲述的是一个有关亲情与爱情的故事,其中亦包含着关于选择、捍卫与争夺的思考。导演邵斯凡致力于在虚构的故事中探寻生活的真实。他邀请了几位多年的老友共同创作这部《生日快乐》,力图通过它表现并探讨女性的情感困境。
  随着舞台上的白色帷幔缓缓拉开,许家姐妹们喧闹的琐碎生活一一展现在观众眼前。《生日快乐》的第一幕故事,发生在许家小妹的生日派对上。在三姐妹你一言我一语的交谈中,本该热闹喜乐的氛围流露出丝丝伤感。
  大姐许梦理为了不违背父亲的意愿,在巴黎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父亲去世后,她肩负起一家之长的责任与压力,回国独自接管家族工厂,可她真正喜欢做的事情,是安安静静地做甜品。
  二姐许梦晓总是显得与整个家庭格格不入,她常以冷眼旁观的姿态审视着姐妹们的生活。许梦晓看似活得通透而淡漠,但与家人的疏离只是她的保护色。她冲动地走进一段婚姻,尽管生活并不如意,但她不愿向家人倾诉自己的失意与落寞。
  小妹许梦凡是家里最乖的孩子,一心梦想着重回巴黎生活,但究竟怎样的生活才是她最想要的,她的心中一直没有确定的答案,只是一味地逃避现实。
  弟弟许睿泽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他本应肩挑重担,但囿于大姐的过度保护,他毫无施展之处,表面看似洒脱不羁,内心却是脆弱而惶惑的。
  四人之间虽然有争吵,但因为家庭关系的束缚,却也维持着表面的和谐。这样的状态在睿泽迎娶娜莎之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第二幕故事发生在一年后大姐生日当天,娜莎为了自己的孩子与老公的利益与许家姐妹产生激烈的争执。从娜莎的视角我们可以窥探到,大姐不自知地继承了父亲的专制,并间接影响了其他姐弟的个性与处世方式——二姐的淡漠、小妹和弟弟睿泽的脆弱。
  家人之间的冲突在第三幕的跨年夜达到了极致。娜莎控诉大姐不让睿泽独当一面,从不给睿泽锻炼的机会,而且总是以家长的名义限制着弟弟妹妹们的生活,她覺得“这个家庭的爱过于沉重,让人喘不上气来”。
  《生日快乐》借鉴了俄国作家契诃夫《三姐妹》的戏剧架构,通过截取三姐妹家庭聚会的片段,来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一幕幕琐碎的家庭生活片段很容易引起观众共鸣,甚至会让人觉得某些场景似曾相识。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家人的期待与责任前行,难免在家人以爱之名的裹挟下,做出过身不由己的选择。
  但在女儿、姐姐、妻子、母亲等角色之前,我们首先是自己,是有独立思想、独立行为能力的个体。
  当爱变成一种负累,我们应该审视自己是不是错误地理解了家庭的意义。所谓为了家人做出的“牺牲”,是不是只是我们抱怨生活、逃避现实的借口?
  在睿泽意外离世后,三姐妹终于放下执念,开始追求新的生活。人生总会遭遇一个又一个的困境,但好在我们还有从头开始的机会,只要你想。

  《生日快乐》的舞台被设计为旋转式,许家姐弟三年的生活片段在旋转式舞台的不同空间上演。这种设计既便于呈现剧情,又具有一种抽象的美感。随着一幕幕转场,不断旋转的舞台就像不停走动的时钟,时光在一圈又一圈的重复中流淌,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剧情的最后一幕,仍是许家小妹的生日,与开头一幕相呼应,但陪伴的人已经离的离,散的散,颇有物是人非的落寞感。
  《生日快乐》中,导演对亲人之间彼此依恋又彼此伤害的亲密关系的把握极为细腻。演员们也都拥有扎实的演技,将每个人的言不由衷、迫不得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舞美、音乐都带给观众梦幻般的美感,穿插其中的视频更是点睛之笔,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
  美中不足的是,为了表达人物间剑拔弩张的关系,导演设置了多场“群戏”,但在喧嚣之中,演员的台词听起来不够清晰。而在剧情、人物线及情节方面,也都有可精简的余地。表达得太多,有时候反而容易导致作品主旨的涣散。
  尽管如此,综合来看,《生日快乐》依然是一部暖心之作。导演邵斯凡希望人们能够从中获得某种正能量,在疲惫之时,仍能保有一颗面对未来的平常心。正如他所说:“无论这个世界抛给你多少难题,无论生活在某一刻有多难,人间都值得来一趟。”
其他文献
女性形象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人生苦短、儿女情长的核心基础上更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国妇女受传统伦理思想和封建意识桎梏的影响,与西方女性的性格特征有着典型的差异,对其进行辩证分析,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也有助于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深刻的理解。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英国)代表小说《简·爱》给世人带来了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简·爱,她的人生经历和典型性格鲜明突出,历经百年终成经典,以此为参照也具有典型性。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一个基本的教学环节,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就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完成的。文本解读要想得出对文本主题的认识,既取决于学生的解读过程,也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一般来说,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能够将文本内容与自身的认识进行充分的碰撞,那形成的认识就会非常丰富,而在认识丰富之后,教师再进行适机的引导,教学效果就会更好。在这一思路之下,笔者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常常能够出现意料之外的精彩。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宏观视角下的教材分析与微观视角下的课文解读,往往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领略文中的虚、实、小、大等。这是课文解读的传统,同时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又有着一些新的内涵,如果教师能够在课文解读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虚处见实、微处见大,那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史哲研究的辩证思想,也能够切实有效的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