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述上的差异,透视出许多深刻的内容。尤其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表述,更能透视深刻的内容。面对秦始皇的豪华仪仗,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
首先,反映出两人不同的生活背景。刘邦是个亭长(这个官职或许连“吏”的级别都够不上)。说白了是个“混混儿”,但可上通官府,下压百姓,三教九流,社会闲杂都纳入了他交往的范畴。繁杂的社会关系,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他圆滑、贪婪、奸诈、残暴的品行。对强者艳羡,对弱者鄙视是他生活的基点,因此,这赞叹不仅滴着满嘴涎水,更展示着他仰视贵族生活的心态与对生活现状的无奈。
项羽是贵族(项蓝的孙子),虽然国破家亡自己又流落他乡,但自身并未经受多少生活的磨难。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家族里有较丰厚的资财,另一方面是他有过人的身体素质,《史记》上说:“籍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这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无疑占有很大优势。再加上叔叔项梁不断地在耳边鼓吹复兴大计,其骨子里必然潜有“高贵”的基因,“彼可取而代也”,把自己置身于与秦始皇一样的高度,其狂傲中饱蕴的是浮躁、蛮横、自负,仿佛理想的实现只在覆手之间。类似后世陈蕃“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的孟浪之言,是一个既无生活阅历又不懂生活艰辛的莽汉的狂妄之语。
其次显示着两人不同的处世原则:
1.“大丈夫当如此也”可以有多种理解:是大丈夫就应该如此;不是大丈夫可以不如此;不能如此,不算大丈夫,但也许是“丈夫”或者“小丈夫”;大丈夫不如此,不应该啊(也许是没有办法)——一座城池,八面洞开,进可攻,退可守,即使完全失败,也可保持住“丈夫”的尊严。油滑中显见坚韧,艳羡里巧展灵活,不像陈胜“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胸中满贮一腔不平;也不像项羽“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喜欢炫耀武力以展示蛮横和狂躁。
2.“大丈夫当如此”,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满蕴着羡慕的口气。既赞夸他人又巧妙自比——始终让自己处于灵活的位置,有利则图,无利则躲,钻空子投机,不讲信义。或“解其冠溲溺其中”——极尽羞辱之能;或摄衣“延之上坐”——渲尽尊敬之态,或登台拜将,或黜之下狱。为逃命,虽子女也“推堕车下”;为权位能诈称“汉使”,“即其卧内,夺其印符”。
3.“大丈夫当如此”,有预想又有榜样。“如此”是羡慕的内容。“大丈夫”是自我的人生定位——理想。“当如此”既是展望又是规束,或者说秦始皇的现在就是刘邦的未来。这样,就去除许多不必要的思考,去除了犹豫、彷徨,凭添了镇定与希冀。所以,刘邦屡败屡战,甚至父亲、妻子被项羽掳去他都不在乎,还调笑项羽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翁羹。”
再看项羽:
1.“彼可取而代也”是作为结论出现的,体现的是单线性思维。实现这个结论当然要有许多条件与前提;实现了之后还要有许多未知与艰辛。如何“代”?“代”不了怎么办?不容易“代”又怎么办?“代”了之后还怎么办?作为有远见的政治家是不能不思考这些问题的。可项羽从不涉足于此,甚至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表现出的是幼稚、短视。鸿门宴上他意气用事放走了刘邦;攻下咸阳后“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的人生选择中没有退路、迂回。所以才有“破釜沉舟”的勇猛和“乌江自刎”的悲壮。这是个硬峥峥的铁汉、宁死不屈的英雄,却不是一个胸藏锦绣、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2.“彼可取而代也”,把自己摆在了前面。——项羽,太不善于隐藏自己了,怪不得项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他可以痛快地说明“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又可以悲伤地唱出:“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是磊落还是幼稚,不言自明。在政治斗争中,善于隐藏自己是十分重要的,所谓“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所谓“卧薪尝胆,十年报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代的朱升为之做出了很好的诠释。项羽偏张扬、炫耀,令诸侯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岂不是要成为众矢之的!
3.“彼可取而代也”,又显示了项羽“顾头不顾尾”的风格。降卒稍有不满便连夜“坑亲卒二十余万”,所过之城稍有抵抗,杀。“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义帝替刘邦说了一句话,就被“徙长沙宾县,击杀之江中”。他从不考虑这些事造成的影响。如果说乌江自刎是恶果,那么这些短视的做法就都构成了恶因。
综观项羽的一生,他是将自己的一切付诸在灭亡秦国复兴大楚的伟业里,其人生倒真有点冯友兰说的“时穷节乃见”的味道。在走向人生末路的时候,项羽更是展现出迷人的风采,“溃围、斩将、刈旗”,“杀汉军数千人”,而后坦然自刎——雄壮、慷慨,令人扼腕。
刘邦却是“恶见人”,“独揽一宦者卧”。猥琐、卑屑,令人生厌。项羽之死是高傲、自尊的英雄的雕像的轰然倒地,项羽的人生是个悲剧,但却展现了崇高的审美价值。千年后的李清照还写诗赞叹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人格力量至今还令人景仰!■
首先,反映出两人不同的生活背景。刘邦是个亭长(这个官职或许连“吏”的级别都够不上)。说白了是个“混混儿”,但可上通官府,下压百姓,三教九流,社会闲杂都纳入了他交往的范畴。繁杂的社会关系,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他圆滑、贪婪、奸诈、残暴的品行。对强者艳羡,对弱者鄙视是他生活的基点,因此,这赞叹不仅滴着满嘴涎水,更展示着他仰视贵族生活的心态与对生活现状的无奈。
项羽是贵族(项蓝的孙子),虽然国破家亡自己又流落他乡,但自身并未经受多少生活的磨难。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家族里有较丰厚的资财,另一方面是他有过人的身体素质,《史记》上说:“籍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这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无疑占有很大优势。再加上叔叔项梁不断地在耳边鼓吹复兴大计,其骨子里必然潜有“高贵”的基因,“彼可取而代也”,把自己置身于与秦始皇一样的高度,其狂傲中饱蕴的是浮躁、蛮横、自负,仿佛理想的实现只在覆手之间。类似后世陈蕃“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的孟浪之言,是一个既无生活阅历又不懂生活艰辛的莽汉的狂妄之语。
其次显示着两人不同的处世原则:
1.“大丈夫当如此也”可以有多种理解:是大丈夫就应该如此;不是大丈夫可以不如此;不能如此,不算大丈夫,但也许是“丈夫”或者“小丈夫”;大丈夫不如此,不应该啊(也许是没有办法)——一座城池,八面洞开,进可攻,退可守,即使完全失败,也可保持住“丈夫”的尊严。油滑中显见坚韧,艳羡里巧展灵活,不像陈胜“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胸中满贮一腔不平;也不像项羽“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喜欢炫耀武力以展示蛮横和狂躁。
2.“大丈夫当如此”,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满蕴着羡慕的口气。既赞夸他人又巧妙自比——始终让自己处于灵活的位置,有利则图,无利则躲,钻空子投机,不讲信义。或“解其冠溲溺其中”——极尽羞辱之能;或摄衣“延之上坐”——渲尽尊敬之态,或登台拜将,或黜之下狱。为逃命,虽子女也“推堕车下”;为权位能诈称“汉使”,“即其卧内,夺其印符”。
3.“大丈夫当如此”,有预想又有榜样。“如此”是羡慕的内容。“大丈夫”是自我的人生定位——理想。“当如此”既是展望又是规束,或者说秦始皇的现在就是刘邦的未来。这样,就去除许多不必要的思考,去除了犹豫、彷徨,凭添了镇定与希冀。所以,刘邦屡败屡战,甚至父亲、妻子被项羽掳去他都不在乎,还调笑项羽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翁羹。”
再看项羽:
1.“彼可取而代也”是作为结论出现的,体现的是单线性思维。实现这个结论当然要有许多条件与前提;实现了之后还要有许多未知与艰辛。如何“代”?“代”不了怎么办?不容易“代”又怎么办?“代”了之后还怎么办?作为有远见的政治家是不能不思考这些问题的。可项羽从不涉足于此,甚至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表现出的是幼稚、短视。鸿门宴上他意气用事放走了刘邦;攻下咸阳后“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的人生选择中没有退路、迂回。所以才有“破釜沉舟”的勇猛和“乌江自刎”的悲壮。这是个硬峥峥的铁汉、宁死不屈的英雄,却不是一个胸藏锦绣、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2.“彼可取而代也”,把自己摆在了前面。——项羽,太不善于隐藏自己了,怪不得项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他可以痛快地说明“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又可以悲伤地唱出:“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是磊落还是幼稚,不言自明。在政治斗争中,善于隐藏自己是十分重要的,所谓“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所谓“卧薪尝胆,十年报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代的朱升为之做出了很好的诠释。项羽偏张扬、炫耀,令诸侯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岂不是要成为众矢之的!
3.“彼可取而代也”,又显示了项羽“顾头不顾尾”的风格。降卒稍有不满便连夜“坑亲卒二十余万”,所过之城稍有抵抗,杀。“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义帝替刘邦说了一句话,就被“徙长沙宾县,击杀之江中”。他从不考虑这些事造成的影响。如果说乌江自刎是恶果,那么这些短视的做法就都构成了恶因。
综观项羽的一生,他是将自己的一切付诸在灭亡秦国复兴大楚的伟业里,其人生倒真有点冯友兰说的“时穷节乃见”的味道。在走向人生末路的时候,项羽更是展现出迷人的风采,“溃围、斩将、刈旗”,“杀汉军数千人”,而后坦然自刎——雄壮、慷慨,令人扼腕。
刘邦却是“恶见人”,“独揽一宦者卧”。猥琐、卑屑,令人生厌。项羽之死是高傲、自尊的英雄的雕像的轰然倒地,项羽的人生是个悲剧,但却展现了崇高的审美价值。千年后的李清照还写诗赞叹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人格力量至今还令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