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作为未来栋梁的中小学生,更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初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到“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学生学好了信息技术,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日后创造性工作、学习具有长远的意义。
当下,各地对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日益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小学至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却往往会出现不衔接、或衔接不好的情况。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镇与农村之间,尤其是设备与资源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二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不同。有的教师以教材为主线,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导致学习水平的下降。教师苦于教学资源的溃泛。教师备好一节课,要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得教学资源,而不能从正常的渠道获得资源。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辅资源难以求得。所以迫切需要有一写教学实验用书和教学资源。三是学生知识水平的起点不同。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第一次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年龄不同,所以,他们的水平也不相同,所以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会产生零起点和非零起点的学生,这样就给正常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问题是存在的,这一方面要上级主管部门的投入,也要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共同努力,为信息技术教育开创未来。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衔接之我见
1.教学内容的衔接
不可避免的是,初中的生源往往来自多个不同乡镇、地区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是否一致,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可以看出现在教材编排过程中,注意到了衔接问题。由小学至初中教材不仅在内容上有所延续、拓展和提高,也注重了对“零起点”内容的编排,这使得学生无论在学习的哪一个阶段开始,学到某一具体内容时,教材中均会有相应的“补缺”环节,这些方面的考量,对于完成学习内容的衔接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问题:课改的重要理念是:不墨守教材,开发教材,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领域,注重学科间整合和现代学习手段的运用。因此,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更好的完成衔接,我们就应该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既可以跳过“补缺”环节,又可以适当增加教材上所没有的内容。经过教学内容衔接处理,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同时又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加深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创设了一个信息科技教育的大环境,着力于促进师生信息意识增强,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培养了学生现代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学方法的衔接
为了适应学生由小学到初中心理上出现的短暂不适应现象,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注重教法上的衔接。
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习惯了小学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如果此时忽然的转遍教学方法,学生定会产生一定的不适应。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找学生谈谈他们小学时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等,从而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做到研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与操作技能,融入到符合他们阶段特点的活动中、游戏中,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技术要求的提升形成螺旋上升式的学习。例如初一年级上半学期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模仿小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尽可能的避免过多抽象的理论方面知识直接灌输,多增加或改造为形象、生动的具象的内容,在与小学内容建立联系的同时,在教法上同样让他们感到信息技术是有趣的,在保持这种兴趣的基础上,逐步向技能拓展提升。
3.学习习惯的衔接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同样也是我们的重要关注点。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逐渐的变动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一生受益。教师可要求并指导学生制订信息技术学习计划,改变学生学习的随意、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从随意到有的放矢,积极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再练习,先思考再发问,先思考后实践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参加实践的习惯。课后实践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经验告诉我们,课后操作电脑机会多的学生,往往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强。我们应对学生的课后实践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
纵观整个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的学习进程,合理的处理好初中阶段对学生的衔接过渡教育,对于学生的整个初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日后信息素养的提升和专业方向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们初中阶段的教学具有重要的过渡意义。
当下,各地对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日益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小学至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却往往会出现不衔接、或衔接不好的情况。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镇与农村之间,尤其是设备与资源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二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不同。有的教师以教材为主线,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导致学习水平的下降。教师苦于教学资源的溃泛。教师备好一节课,要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得教学资源,而不能从正常的渠道获得资源。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辅资源难以求得。所以迫切需要有一写教学实验用书和教学资源。三是学生知识水平的起点不同。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第一次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年龄不同,所以,他们的水平也不相同,所以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会产生零起点和非零起点的学生,这样就给正常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问题是存在的,这一方面要上级主管部门的投入,也要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共同努力,为信息技术教育开创未来。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衔接之我见
1.教学内容的衔接
不可避免的是,初中的生源往往来自多个不同乡镇、地区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是否一致,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可以看出现在教材编排过程中,注意到了衔接问题。由小学至初中教材不仅在内容上有所延续、拓展和提高,也注重了对“零起点”内容的编排,这使得学生无论在学习的哪一个阶段开始,学到某一具体内容时,教材中均会有相应的“补缺”环节,这些方面的考量,对于完成学习内容的衔接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问题:课改的重要理念是:不墨守教材,开发教材,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领域,注重学科间整合和现代学习手段的运用。因此,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更好的完成衔接,我们就应该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既可以跳过“补缺”环节,又可以适当增加教材上所没有的内容。经过教学内容衔接处理,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同时又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加深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创设了一个信息科技教育的大环境,着力于促进师生信息意识增强,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培养了学生现代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学方法的衔接
为了适应学生由小学到初中心理上出现的短暂不适应现象,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注重教法上的衔接。
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习惯了小学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如果此时忽然的转遍教学方法,学生定会产生一定的不适应。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找学生谈谈他们小学时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等,从而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做到研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与操作技能,融入到符合他们阶段特点的活动中、游戏中,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技术要求的提升形成螺旋上升式的学习。例如初一年级上半学期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模仿小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尽可能的避免过多抽象的理论方面知识直接灌输,多增加或改造为形象、生动的具象的内容,在与小学内容建立联系的同时,在教法上同样让他们感到信息技术是有趣的,在保持这种兴趣的基础上,逐步向技能拓展提升。
3.学习习惯的衔接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同样也是我们的重要关注点。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逐渐的变动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一生受益。教师可要求并指导学生制订信息技术学习计划,改变学生学习的随意、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从随意到有的放矢,积极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再练习,先思考再发问,先思考后实践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参加实践的习惯。课后实践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经验告诉我们,课后操作电脑机会多的学生,往往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强。我们应对学生的课后实践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
纵观整个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的学习进程,合理的处理好初中阶段对学生的衔接过渡教育,对于学生的整个初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日后信息素养的提升和专业方向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们初中阶段的教学具有重要的过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