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是培育孩子未来能力的土壤

来源 :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z_8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技术只有在“确定性信息、完全信息、静态的、单任务和有限领域”这5个条件下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而满足了这5个条件的工作,则会被计算机取代。按照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院士在2018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上演讲的说法,那些照章办事,不需要任何灵活性的工作,总有一天会被计算机取代。
  今天的家庭教育要有全局意识,知道人类与动物、与机器的区别在哪里,孩子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本领;还要有未来意识,了解世界是变化的、社会是发展的,父母要帮助孩子积累能够拥抱未来变化的才能。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一心盯着孩子的学习,面对孩子不尽如人意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中的“笨手笨脚”时,忍不住会责怪、打击孩子;为了纠正孩子的问题、弥补孩子的缺陷,在手把手地教孩子知识的同时,忍不住包揽孩子生活上该自己做的一切,以为这样自觉自愿地付出就是为了孩子好,就是帮孩子。
  但孩子越被动接受这样的“帮助”,越离不开大人,大事小事依赖父母,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父母的心理定勢,使父母越发急于把自己生活经验的结论强加给孩子,把孩子排除在自己解决问题之外。事实上,父母对孩子能动性、主动性有意无意的漠视,是对其参与权的剥夺。
  孩子活在当下,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承认,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很难预料10年、20年后孩子们将面对怎样的世界,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他们终将走出家庭、独立于社会并且有所作为。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在当下就要站得高一点、眼光放得远一点,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垫好“铺路石”。
  如今,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机器人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成为大势所趋。在围棋人机大战中AlphaGo战胜韩国名将李世石、IBM在电视知识竞赛中打败美国前冠军之类的事实,使得人们开始担心“人类会不会被计算机所取代”。如何为孩子做好应对新时代的准备,是父母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
  父母为孩子的做人、做事打下怎样的基础,关系到孩子是否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关系到孩子能否成人、成才。父母要转变自身的教育价值观,注重孩子多种能力的培养。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他人总结的已有的知识,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达到理智地控制经验的能力。
  对孩子而言,从书本中、课堂上学到前人积累的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知识是别人经验的积累,而能力是自身经验的积累,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内化了的东西,是面对变化可以举一反三、独立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
  所以,从长远看,父母不必只盯着最容易被机器取代的显性知识的死记硬背,过于在乎分数的得与失。而要着眼于人工智能做不到的、能发挥人类智能优势的方面,注重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能力、辨别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
  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家庭的资源优势,为孩子创造实践环境,让他们在尝试失败和体验成功中获得成长。因为任何人的生存、发展都是在生活中实现的,正是家庭生活的一天天、生活小事的点点滴滴,滋养着孩子从幼小的生命体成为能独立于社会的人。孩子未来的各种能力发展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今天给予他怎样的实践环境。
  比如日复一日看似简单的家务劳动,的确很容易请保洁做卫生、叫外卖免了做饭。但如果父母和孩子一起动手,对孩子的意义就不同了,其中包含了责任感的培育、兴趣的萌生、人际合作力量的感悟、自己动脑动手的历练、失败与成功的体验……这是未来实现自身价值、在劳动岗位上服务社会的基本功,是单纯的知识学习替代不了的。
  同时,父母要厘清与孩子的关系,善于激发孩子的潜能。孩子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从小在日常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应是“亲子一体化”——孩子实现父母的意愿,父母替孩子做事、对孩子的事主观臆断、指手画脚,而应是大人与孩子在平等的立场上、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面对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
  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内在动力。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性,这种内在动力表现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家庭教育的最佳效果和最终目的,应当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教育,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孩子的权利得以充分实现。
  面对未来,父母对孩子的积极引领,不再只依靠高学历或充裕的家庭经济条件,而更多体现在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对社会变化的敏感,是在此基础上对孩子的各种问题准确应答,是在日常生活中给予高质量的陪伴,创造有利于孩子充分发展的家庭环境场。
  ——摘自家教周刊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  《祖父的园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该课节选自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主要回忆了作者童年时期在祖父园子里看到的各种美好景物及作者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文章语言朴实、率真,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是一篇适合对学生进行微写作训练的范本。  设计理念  贯彻以“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必须给够学生充分自读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通、
期刊
1993年,小个子还在离二中很远的山区小学上六年级,加上班上另外两个同学,三个山里娃跟着当时全校最牛的语文老师—罗老师,到二中去参加全县小学生语文知识竞赛。这是小个子第一次有机会接触二中,心里既激动又紧张。  一路上,罗老师一边走一边给三个娃娃交代要注意的知识点。不知不觉走过了小村河,翻过西村坡,七八公里山路就被几个娃娃简单地走过。来到毗雄江边,滚滚的毗雄江上有一座既是水闸又当桥的水泥过道,罗老师
期刊
作为组织者、教育者、指导者的班主任,对全班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负直接责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因此,我们在班集体建设中,应该把班集体的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让班集体的文化建设触动学生的心弦,让班集体的文化深入学生心田。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措施。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比如文学、艺术、教育等等。我们所说的班集体
期刊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就为我们指明: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所以,学生的“自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学生“自能”的程度应该是评价学习成败的关键。那么该如何利用我们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生的“自能”呢?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自”字做文章,大力挖掘学生的自学潜能。基于以上认识,根据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的一般规律
期刊
美国ABB公司董事长巴尼维克曾说过:“一位经理人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力”。因此,具有出色的课堂教学执行力,是成为优秀教师的重要通行证。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执行力是左右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力量,也是区分教育质量平庸还是卓越的明显标记。塑造一流的教学业务的过程,就是塑造一流教师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过程,也是最为艰难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一定要非常具体  强烈的目标意识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期刊
18世纪60年代初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學的图书馆珍藏馆。这里面有当年哈佛牧师遗赠的250本书,是真正的珍品。  就在大火发生前一天,一名叫做杰克的学生恰巧将一册名为《基督教针对魔鬼、俗世与肉欲的战争》的书带出馆外,打算悠闲时在宿舍阅读。当他得知发生火灾后,内心开始纠结。他想:“这本书已是250本里唯一存世的了,如果我不告诉学校,保存下来一定能卖很高的价钱!可要是不交出的话,自己将陷入不
期刊
人这一辈子,总会有高潮低谷,追求不一定都能实现,付出的不一定就有回報,你要学会面对,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很喜欢一句话:一朵花的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人活一世,是从稚嫩走向成熟,从懵懂走向睿智的过程,生命,就是一场修行。  人活着,能看透世间百味,却未必能看透自己,懂得人生浮沉,却未必能做到不惊不扰,知道有舍才有得,却难做到拿得起放得下。  人生三为,
期刊
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也是一种表达内心语言的活动,需要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共同刺激,才能激发起学生倾吐情感的欲望和表达思想的热情,从而获得写作的动力以及作文浓厚的兴趣。但目前大部分小学生对作文兴趣不高,認为写作文是一种苦“差事”,对作文课产生了讨厌、惧怕、甚至谈”文“色变。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小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的主要表现  1.没有
期刊
核心素养会因为社会的发展和国情的差异,甚至于个体的不同,在内容和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核心素养必定体现出相当的共性,例如:民主素养、创新素养、信息素养。同时,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核心素养的构建对学科教学活动有绝对的依赖性,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上建立起对数的敏感和适应,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得个性品质更加精细、直观、富有逻辑感;思维品质更加客观、深
期刊
美国大学申请中,参加辩论竞赛的经历已成为一项加分筹码,用来判断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那么,辩论应该怎么练?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笔者采访了国际辩论教育协会前主席Robert Trapp,请他来谈一谈美国大学看重的辩论,究竟从哪些方面提升了学生能力。  对于很多中国家庭来说,现如今早已不是“全民皆奥”或是“全民皆乐器”的时代了。在能力培养领域,不断涌现出各种新鲜的元素,而其中辩论无疑是出镜率最高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