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分两步走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mstronger7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对读书早已有了很好的研究,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有一条就是读书要分两步走:即读入书中,跳出书外。
  我们用“出入法”来读以上两篇文章。
  先看冰心的《谈生命》。
  写这篇文章时,已过不惑之年的冰心以满怀激情和诗一样的语言,向我们述说了她对生命的感知和渴望。在本文中,冰心以其宏阔的目光和坚定的信念,用大河和大树作喻,来谈论她所向往的人生。
  她用冰山雪水喻生命之始,写起点之高洁;用汇集细流,写生命的成长;用穿过悬崖和冲倒巉岩写人生的奋斗;用桃花芳草,写人生的顺境;用暴风激电,写人生的逆境;最后用汇入大海写人生的归宿。
  在冰心心中,人生也应该像一棵大树。用冰雪下欠伸,快乐地破壳,写生命之始;用穿枝拂叶,写杀出重围;用满树繁花,累累硕果,写生命的奋斗;用空中的旋舞和大地的接引,写生命的归宿。作者不仅用大江大树来写生命的伟大,还用在雨点中升起,再冲石壁,再寻桃花与在果仁儿中破壳,再穿丛莽,再听黄莺,来写对来生的期许,写对整个人类生生不息的自信。
  她这样不仅写出了对生命的礼赞,还写出了由生命一滴一叶的活动才构成了宇宙的进化和运行。冰心告诫: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生命只有在快乐和痛苦中才能成长,她希望生命的云翳来得更多。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作者面对即将彻底变革的大时代,已做好了搏击风云的心理准备。
  至此,她已经完成了从正面到反面对生命的论述。读到这里,我们虽然合上书卷,在眼前依旧会有大江奔流大树摇曳。纵观全文,冰心的侧重点不是面对茫茫人海,主要笔触都是在写自己的一种向往、一种追求,表达了自己希望所有生命都伟大不朽的宏大愿望。
  但跳出书外,细细审视,也不能不看到本文的纰漏与不足。作者在以大树为喻说明人生的最后部分是这样写的:“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冬日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这个“他”还是用来比喻人生的那整株大树;而“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这几句中的“他”就已经不是整株大树,而是大树上被卷落的黄叶了。作者在这一段也错误地把“叶落归根”误以为是整株大树的“归化”了,须知黄叶被卷落以后,整株大树还在啊。这与之前和之后代表整株大树的那些“他”显然指代的不是一回事。作者在这儿违反了逻辑的同一律,犯了指代不清偷换概念的错误。
  我们再来看《黄生借书说》。
  《黄生借书说》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所作。此文一经行世,便十分引人注意,特别是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之后,更是广受好评。
  此文阐明了借书与读书的关系,以时不待人勉励后世专心攻读。作者在交代写作缘起后,就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论断,此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很有啟发性,引人深思。读完全文之后,则会更觉得其深刻有理。
  作者先以藏书不读作为反证。皇家有《七略》之全《四库》之富,各类书籍应有尽有,“然天子读书者有几?”“富贵人家,藏书满屋,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至于祖、父辈积书,子孙辈弃而不读,这种现象太多了。于是袁枚总结道,有读书之便而无借书之苦的人“读书者有几?”,否定答案寓于反问之中。
  袁枚接着由书及物,作了类比,指出人的普遍心理:借于他人,担心别人索回,因此不住地观摩玩赏;但一旦属于自己,就会束之高阁,推说来日再看。这种心理状态也说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
  袁枚再以自己的经历来现身说法,更增强了说服力。自己幼时家贫借书困难,但“有所览,辄省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说明了“借者之用心专”的道理。后来做了官,有条件买书,却是“素蟫灰丝时蒙卷轴”,这进一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此文最显著的特点是采用对比的方法论述问题。如将藏书者不读书与借书者读书对比,将自己家贫无书之时与有书之时对比,将黄生与自己对比。袁枚于对比中阐明自己的见解,期望读书人珍惜读书的机会,从而发愤攻读,使学有所成。这样不仅能够鲜明地阐述观点,也能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袁枚是一位才子气颇重、任性适情的人。他列举天子与富贵人的例子,说明他敢于指责权贵、无视传统的个性。他珍惜少年时代借书苦读的岁月,并对晚辈谆谆告诫,表现出他极具人情味。
  在这篇文章中,袁枚面对黄生以亲切的口吻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耳提面命,循循善诱,让人感到了老人对黄生、对后学的一片深情;其行文论证,自然也是极其用心的。
  然而掩卷之后,跳出原文,我们就会觉得袁枚虽苦心论证,但他的观点还是有些偏颇了。
  袁枚在这篇文章中,我认为他有了“见物不见人”的偏颇。
  “书非借不能读也”是他的核心论点,我们且不说拥有四库七略之书的天子,在那些学识渊博的太子太傅的教导之下,究竟读了多少书;只说作者有关“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而富贵人读书者有几”的论据,就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举天下读书之人,像范仲淹者毕竟少而又少;而绝大多数读书有成者,都出身于富贵、有书之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等等,靠自家之书学业有成者是绝大多数,是不胜枚举的。
  很显然,作者只看到了书这一物质条件,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如果有了读书的主观愿望和渴求,自家有书只能读得更好、成才更早。
  今天这个时代,人们生活普遍比较富裕,买欲读之书已经不成问题。互联网信息时代,一部手机就相当于一部词典、一个老师、一个图书馆甚至是一所大学,相信今天读书成才的人会空前得多。袁枚老先生的“黄生借书说”,还是情长而纸短啊!
  持这些观点进行赏析与讲解的,都只是读入书中,还没有跳出作者布下的云雾之外。因而读书,是要分两步走的。
其他文献
黛玉之灵窍、宝钗之仙姿、妙玉之洁傲、探春之孤独、迎春之木讷、惜春之孤僻。论其仙姿,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论其诗才,柳絮才高,点石成金。然有一女,其美与众不同,温柔中不乏爽朗之气质,细腻中又偏带豪迈,似江中流水涓涓而开阔,如天上白云脉脉而飘逸。  红泥小火炉,夜雪覆千里,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芦雪庭中鹿肉飘香,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她边吃边说,吃鹿肉须有酒,有酒方有诗。其洒脱之意竟赛嵇康胜阮籍,有诗曰:诗酒趁
方法一清水浸泡洗涤法:主要用于叶类蔬菜,如菠菜、生菜、小白菜等。一般先用水冲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于10分钟。必要时可加入果蔬清洗剂,使农药尽快溶出。如此清洗浸泡2-3次,基本上可清除绝大部分残留的农药成分。  方法二碱水浸泡清洗法 大多数有机磷杀虫剂在碱性环境下可迅速分解,所以用碱水浸泡是去除蔬菜残留农药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在500 ml清水中加入食用碱5-10 g配制成碱水,
2019年9月17日,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零做了一场题为《万变归一:从商周铜器看中国纹饰传统》的讲座。  李零介绍了商周铜器纹饰的种类及发展,“饕餮纹和龙凤纹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龙凤纹是中国延续时间最长的纹饰。”李零说,纹饰主要是一种平面装饰,但在器物上有圆雕、浮雕、地纹等,组成一个整体。中国的纹,早期出土器物上有神面纹或者叫人面纹,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个重要表现是兽面纹
有些食物虽然营养价值很高,但由于老年人消化功能的衰退,多吃往往对身体造成危害,以下4种食物老年人不宜多吃。  银耳:银耳营养丰富,还有补肾、润肺、生津等功效,颇受老年人喜爱,但在临床上,因食用银耳不当而发生肠梗阻的老年人也比较常见。这是因为老年人消化功能较差,银耳又不太好消化,如果一次食用过多或连续多餐食用,则会引起肠梗阻,表现为腹部阵发性绞痛、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肛门停止排气等,有些病情严重
刀工是操作者根据烹调和食用的要求,运用各种刀法将原料加工成一定形态的操作过程。它的处理好坏,对菜肴制成后的色、香、味、形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下面是作者根据实际操作体会和总结前辈大师们的经验,对一些常用原料在刀工处理时的应用作一些介绍,以供热爱烹调的朋友参考:    1.内片氽涮薄 爆炒肉片厚  氽、涮是用水来传热,加热温度较低,在100 ℃左右,操作时,不需要翻勺,即涮即食,菜肴质量突出鲜嫩特色
见证·姐姐的文学梦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姐姐在《天才梦》里的这句话,十分抽象,但也十分贴切。在她发展天才梦的过程中,我母亲与我父亲的角色是推动者,我姑姑的角色则是照顾者。这三个人对姐姐文学志业的发展,每一阶段都有很深的影响。至于我,我是一个见证者。而且是如今,唯一的幸存者。  文凭才是真正的财富,知识才是独立的力量,这是我母亲从自身经验得
形影孤单的日子没过多久,我就相识了南村白胡子爷爷的孙儿——一个名为宝日呼的小胖脸兄弟。宝日呼虽说大我一岁,但却是个肋骨都能数得出几根的干瘦孩子,个头也没我高。我家搬来查干希热后,我最初的好朋友就是他。虽然听大人们说他有咳嗽病,而且肺也不好,但我从没在意过,好像也是年岁小而不怕罢了。  第二天,他带来了一本前后不少页数都已糟烂的《林海雪原》的画册给我看。还把說是林海雪原里栾平(小炉匠)所用的十连响盒
如果说中国五千年历史是任继愈提炼的两件大事:建立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和建立现代化的人民民主国家,那么长征无疑是第二件大事中的史诗、传奇、华彩。没有长征,现代化的人民民主国家不可能浴火重生,“伟大的中国革命”也将黯然失色。  斯诺的《西行漫记》说道:“长征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与之相比,汉尼拔经过阿尔卑斯山的行军看上去像一场假日远足。”正因如此,长征的故事壮怀激烈、可歌可泣。我对长征途中的一幕印
夜色如水花未眠。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译文】春山的景色美不胜收,直至夜幕仍留恋不已,不想回去。捧起山泉,月影闪烁在手掌间;拨弄山花,香气渗透着衣衫。游興顿起,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想要离去,总难舍花草的美好。南望钟声悠扬之处,翠微深处,楼台依稀。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人并没有选择吃的权利。这首先是因为,“吃什么”最终决定于人们所拥有的社会权力以及所掌控的社会资源。其次,食物的供应与来源有时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比如一个社会尚未积累起足够的农业盈余,或者食物的种类并没有达到让人自由选择的地步。  因此,在漫长的前现代时期,“丰衣足食”成为普通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切实目标。不过,这一情况随着人类社会步入近代发生了巨大变化。  食物的大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