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改视角下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_C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是促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制度创新,智慧校园建设是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得以高效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目前智慧校园建设存在的思路复杂、耗资较大、工期较长、对院校技术要求较高等问题,成为多数高职院校难以突破的瓶颈。基于此,文章提出“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各尽其能、优势互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走出困境,整体推进”的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设想。
  [关键词]诊断与改进  高职院校  智慧校园
  课题:2019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智能教育机器人支持下的新型“双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课题编号:19GY058;主持人:付艳芳)。
  基金项目:2019年榆林市科技计划项目“智能化应用技术研究——智能教育机器人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9-116-01;主持人:付艳芳);2020年榆林市科技计划项目“智慧课题构建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CXY-2020-018-05;主持人:杨浩)。
  2015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要求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随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相继印发了一系列文件,推动和指导职业院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2016年5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印发关于《确定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省份及试点院校的通知》,确定天津市等18个省(区、市)分别开展中、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改试点工作。
  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学校办学的核心目标,构建涵盖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突出学校在质量保证中的主体地位和责任,实现质量改进常态运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螺旋提升。由此可见,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逻辑体系,涉及学校办学和人员管理的全过程。要支撑如此庞大的逻辑体系高效顺利地运行,无疑对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完备的智慧化网络基础设施、齐全的业务应用系统、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关键数据的实时自动采集,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监测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便捷性。本文就当前诊改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了举措建议。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以来,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院校都在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之路。部分院校已经着手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并取得了一些成效,而还有一些院校建设思路不清、目标不明、推进缓慢,建设成效不容乐观。
  纵观各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模式,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学院自身具备较强的技术力量。大部分应用系统,无论是硬件设施的安装调试,还是软件平台的设计研发都需要依靠学院自身的技术力量来完成。二是学院自身缺乏必要的信息系统研发能力,主要通过购买成熟产品、购买技术和服务来维持校园网络和应用系统的运行。前者的大部分应用系统都由学院自行开发,在这种机制下,各应用系统所需数据库由学院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统一建设,在数据定义方面容易形成统一标准,每个数据项在各个业务系统中保持相同的类型、长度及意义,使得整个业务数据成为一个天然的有机体,有效地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实现了数据的高度共享,避免了信息孤岛的产生。同时,采用相同的技术标准开发各系统之间的访问接口,使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与共享更加畅通,极大地降低了数据中心建设、系统集成、数据融合与清理的复杂度,推动工作顺利进行,建设成效较为显著。但是,这种模式的可推广性不强,一般院校不具备足够的技术力量。后者是目前智慧校园建设普遍采用的模式,大致思路为:首先,对原有的网络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进行冗余扩展、提高可靠性,升级带宽和吞吐量,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实时性。其次,购买或升级各业务应用系统,如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线上教学平台、人事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往往来自不同的研发厂家,所以各应用系统中的数据定义及访问接口的技术标准往往不尽相同,导致每个业务系统各自成为一个信息孤岛,信息难以共享。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系统尚未运行,有些系统只启用了部分功能,造成基础数据缺失,这种先天不足破坏了数据的完整性。又由于信息不能共享,相同的数据项在各业务系统中的值并不相同,没有办法同步到其他业务系统,破坏了数据的一致性。这些弊端无疑为后期数据中心建设、消除孤岛、数据融合与数据清理等造成了障碍,导致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推诿扯皮,系统集成、数据融合、数据清理难度加大、工程推进迟缓等问题。所以,即使有的學院已经开发了质量监测与控制系统,但是由于基础数据不完整、缺乏一致性、访问不畅通等,导致该系统仍然无法顺利运行。可见智慧校园项目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诊改工作的顺利实施必须要借助智慧化信息平台。质量监测与控制平台的全部数据来源于各个业务管理系统,如果学院业务系统不齐全或运行维护不佳,数据缺乏一致性和完整性,那么质量监控平台就无法发挥作用。来自各个研发厂商的业务系统都是一个个信息孤岛,需要打通如此多的孤岛,其工作量可想而知,即便是孤岛打通,但数据清洗谈何容易,经费投入大暂且不说,后期维护中的推诿扯皮所造成的影响也无法估量。而且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诊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对业务和数据的要求更加精细化和多样化,势必会对业务系统的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投入人力、财力以升级现有业务系统或开发新系统。笔者曾经对业界流传的“学院信息中心是个烧钱的部门”持有怀疑态度,但事实证明,技术力量薄弱的院校,就是靠购买技术、服务、售后维护等保证学院的信息系统稳定运行。根据诊改实践和调研分析,高职院校普遍接受诊改理念,而阻碍诊改工作全面快速推进的主要因素是学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普遍对诊改成效给予了高度肯定,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非常巨大,很多院校难以负担高额费用,对于条件较差的院校来说,建设智慧校园难度更大。二是“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一些学院单独建立了数据中心、单独购买了全部应用系统,导致顶层设计不科学、统筹规划欠合理、资源共享率低、重复建设等问题。三是虽然诊改思路研发质量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公司很多,但由于诊改工作是新事物,对其认识理解不深刻、实践经验不丰富,加之有些厂商急功近利,导致成熟、可推广的产品极少。四是学院购置的各业务应用系统来自不同的厂商,需要消除孤岛,进行数据融合与清理,导致技术难度增加、工期延长、推诿扯皮现象频发、建设经费增加等问题。五是多数学院技术力量薄弱,难以胜任如此庞大复杂的二次开发、升级改造和日常维护工作。六是数据采集智能化水平不高、实时性不强,很多院校缺乏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为核心技术的数据智能采集基础设施,大部分数据需要靠人工输入,“伪数据”“假数据”“错误数据”“漂亮数据”泛滥,难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使诊改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大打折扣。七是底层业务系统管理人员信息素养不高,责任担当缺失,对数据维护更新不及时、不准确,使监测与预警失去作用。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对策探析
  为了切实、高效、深入地开展诊改工作,针对上述问题和困惑,笔者提出的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思路是:全国一盘棋,政府统筹规划、政校分工建设、政校共担费用,减轻学校压力,形成诊改合力。具体做法如下。
  由教育部有关部门牵头组建专门的软件研发部门,抽调具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学工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相关业务管理经验的领域专家、诊改专家,具有实际诊改经验、信息系统集成领域的专家及技术骨干等组建专门的软件研发团队,全面负责高职院校全部应用系统及质量监控平台(以下称一体化应用系统)的顶层规划、分析设计、研发调试、安装维护及升级换代等工作,使得整个系统成为一个天然整体,各子系统之间无缝衔接,数据资源达到完全共享,有效地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避免了孤岛消除、数据融合、数据清理等额外开销,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
  建立两级云数据中心,即国家级云数据中心和省级云数据中心,各院校不单独建设数据中心,各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化数据应用终端。将一体化应用系统部署在国家级和省级数据中心(或应用服务中心),通过链路冗余、服务器热备等技术提高系统可靠性和服务响应速度。应用逻辑部署完成后,向各院校免费发放账号和密码,各院校通过普通浏览器用统一分配的学院账号和密码登录一体化应用系统,并根据院校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各子系统的运行环境和参数,使其满足“一校一策”的个性化应用需求。
  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及智能设备实现关键数据自动采集,一方面避免了手工录入造成的主观错误和刻意制造的“漂亮数据”,另一方面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系统的便捷性和师生使用感。对于不能实现自动采集的业务数据,一方面要通过培训提高业务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采取多人审核、层层把关、考核评价等方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同时逐步树立数据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培育质量文化,形成“数据不敢错、不能错、不想错”的思维习惯和职业素养。
  笔者认为,上述智慧校园建设思路,实现了云数据中心和全部应用系统的高度共享,为各院校建设智慧校园降低了成本和难度。既发挥了上级领导部门统筹规划的引领作用,又实现了各高职院校资源、智慧的高度共享;既降低了建設成本、缩短了工期,又减少了各院校的资金、技术投入,有利于政府和高职院校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各尽其能、共建共享,同时,激发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积极性,对帮助高职院校走出困境,全面推进诊改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EB/OL].(2015-6-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zdgj/201507/t20150707_192813.html.
  [2]杨应崧.诊改,不是加给学校的“紧箍咒”[N].中国教育报,2016.
  [3]杨应崧,王成方,林娟.基于信息熵理论的职业院校诊改目标适切性测度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6):30-34.
  [4]宋苏轩,杨现民,宋子强.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新一代高校智慧校园基础平台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9(8):18-24.
  作者单位:榆林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榆林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如东县0~3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探寻农村儿童心理行为筛查模式。方法 2018年4月—2019年12月,对如东县接受健康检查的8、18、30月龄儿童进行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DST),同时对预警征象筛查及行为发育指标筛查结果为阳性的儿童再次进行DDST筛查。分析儿童发育迟缓情况,并对筛查阳性儿童进行干预。结果共筛查13 781名0~3岁儿童,DDST筛查阳性578例,阳性率4.19%;男童阳性筛查率(5.35%)高于女童(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78,P&
当今,随着雷达技术、电子设备、无线通信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电磁辐射和干扰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这些严重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致力于开发高效的微波吸收材料。由于金属有机骨架(MOF)表现出可调的组成,微观结构和孔隙率,使其成为合成各种金属/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理想前体。本文介绍了吸波机理并总结了近几年MOF衍生的碳基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摘 要]近年来,早期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对于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也随之提高。而新环境视域下,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依旧处于初始起步阶段,教学中依旧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亟待解决与调整。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以实现我国早期教育长远稳定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早期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  课题:咸阳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院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众号开始推送有关CATTI备考的内容,为了探究微信公众号备考CATTI的现状,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先选出10个常用于备考CATTI的公众号,通过分类统计它们的推送内容,总结出当前微信公众号为考生备考提供的帮助,然后又阐述了目前公众号备考CATTI的优势及不足;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进行了访谈,结合访谈结果和自身观点提出了微信公众号备考CATTI的改进建议。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一经出现便凭借其生产过程简单、传播内容短小直观、传播速度迅速、传播效果明显而为广大学生所喜欢,为高校辅导员提供了新的育人方式和丰富内容,同时也影响了辅导员的网络话语权,对辅导员的网络育人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以陕西科技大学“辅导员来啦SUST”微信公众号为例,探究辅导员用短视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模式,并提出深入学生群体、增强辅导员能力、创新工作方法的建议,以便于辅导员能与时俱进地做好思政育人工作。
通过对2010—2020年“中国知网”本科院校翻译教材研究文献的出版数量、主题分布、作者分布、文献来源进行可视化、图表分析,借鉴文献中学者们提出的建议,提出适应我国本科院校翻译教材的改进方法,旨在突出翻译教材的地位,增强职业化翻译技术意识,促使翻译教学改革,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提高翻译教材科研水平,积极培养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
化工制图与CAD是针对化工及其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偏工程性、实操性较强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笔者结合多年来对这门课的教学积累与反思,利用现代化工具及现代化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及补充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与标准意识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争取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化工专业人才。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类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针对该课程内容繁多,且与先修课程联系紧密,以及学生先修课程知识碎片化的系列问题,课程团队教师在课程授课过程中,通过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多效并举提升教学质量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并对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持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新工科”及“新农科”双重背景下,培养符合新时代及未来工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农林科技及管理人才是农林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从“强化农林工程意识和工程观念”、“构建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塑造人文精神”、“激发创新创业兴趣”和“夯实工匠精神”等五个方面,就如何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培养农林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了重点阐述与分析。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急需大批既懂外语又懂跨境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方向。作为国内外语学科第一大专业,英语专业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顺应市场发展,是突破英语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转型发展路径,其人才培养机制构建要把握方向性和市场性两个原则,具体内容涉及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信息化、实践体系、教材六个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