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笔者所在的区中学高水平田径运动队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比赛反思以及待遇等方面入手,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为笔者所在的区中小学培养优秀教练员提供参考,同时为建立中小学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学高水平运动队 教练员队伍 策略研究
学校体育教育是构建竞技体育的基础,数以万计的在校中小学生是发掘竞技体育人才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同样,竞技体育能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还是衡量一所学校群体体育是否有特色、有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学校体育的目标和任务已悄然变化,为当地、省市甚至国家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的任务正逐渐被强化。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将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趋势。
笔者所在的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系“国家运动休闲产业示范区”,体育已成为富阳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近十几年来,富阳区中小学田径运动水平普遍提高,个别项目甚至在省市比赛中还能取得优异成绩。但问题也不少,如:跨栏跑中运动员的“攻栏姿势”技术水平近几年呈下滑趋势;部分田赛项目,即便成绩较好,但技术“含金量”不高,阻碍运动员向更高水平突破,跟其他区相比,技术上也尚有差距。分析其背后原因,教练员队伍水平不高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管理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承载着培养训练运动员的主要任务,对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实现运动队的目标起主导作用。
有鉴于此,笔者尝试通过对代表区域内中学生竞技体育最高水平的中学生运动会参赛队伍教练员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笔者所在的区中小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参加区第46、47届中学田径运动会的教练员、运动员,教育局、体育局等部门相关业务领导,部分“体教结合”试点学校的教练员、运动员和学校的相关管理人员。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区域内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教练员相关信息的检索,以及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就教练员培养、中小学学校竞技体育、高水平运动队以及“体教结合”等有关信息进行检索,收集本研究所需的资料。
(2)问卷调查法。以抽样的方式,对区域内历年来具有“高水平运动队”资格的18所学校,以及参加区第46、47届中小学生运动会的57名中学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比赛反思以及待遇等诸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4份。
(3)专家访谈法。通过对区域内教育局、体育局等部门相关业务领导的访谈以及与部分教练员和学生运动员的座谈,了解目前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基本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1.0軟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1.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状况、资质情况
一个完整的教练员群体,其年龄结构应是由“老、中、青”三部分构成的具有合理比例的综合体。纵观各研究发现,35~45岁为教练员职业的最佳年龄段。因此本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为35岁以下、35~45岁、45岁以上三个年龄段。
调查发现,目前笔者所在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主要集中于35~45岁年龄段,有35人,占65%;而35岁以下和45岁以上分别为8人和11人,仅占15%和20%。这种结构是符合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实际状况的,35~45岁年龄段的教练员通常是经过数年从事更低水平运动队训练后再从事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工作的。因此,与35岁以下的教练员相比,他们具有较丰富的训练实践经验,且善于接受新事物。所以,从年龄结构上看,笔者所在区中学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具有很大潜力和优势。
再者,学历代表着一个人接受学校教育的程度,能客观反映一个教练员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是衡量一个教练员知识水平的重要指标。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而教练员队伍知识化程度是实现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关键。
从学历来看,笔者所在区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的学历水平普遍较高。其中本科4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7%,硕士3人占6%,仅有4人是大专毕业。教练员队伍的高学历、知识化是中小学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行性的重要保证之一,也是符合运动训练科学化发展方向的。
另外,教练员的技术职称也是反映他(她)从年轻走向成熟、从理论型走向经验型的重要依据,更能反映其对自身负责任的一种态度。有的教练员年纪很轻就评上了高级教师,在他(她)体内一定蕴含着一种百折不挠的敬业精神和相对精湛的业务技能,这正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所需要的。
从技术职称来看,笔者所在区中学教练员技术职称水平是偏低的。接受调查的教练员中,36人为一级教师,8人为二级教师,高级教师仅有10人,占18.5%。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在教学上、训练上有所突破。何况教练员技术职称的高低直接反映运动队训练水平的高低,是关乎能否培养出更优秀高水平运动员的核心问题。
2.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练员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影响能否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包括了教练员的运动训练实践经验、运动训练的理论知识以及运用经验和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区域内优秀教练员成才特点的研究发现,优秀教练员大多数亲身经历过长年系统的专业训练,平均年限为10.2年。而笔者所在区中学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在被调查的54名教练员中,有过少体校或更高水平运动经历的教练员人数仅有12人,占总数的22%。其余教练员曾经历的专项训练主要是为了参加体育中考、高考、单考单招而进行的课余训练,大都靠自己摸索、奋斗而来。 通过对中学教练员在大学阶段所学专业调查发现,运动训练专业8人,体育教育46人;虽然基本是体育专业师范类学生,但大都为二级以下的基层运动员。这同时表明,他(她)们在中学时代很少有接受过系统的、全面的职业化田径训练。因此,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缺乏感知和一手经验,基本靠自己在训练生涯中慢慢摸索出来。
此外,教练员的岗位培训是教练员提高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调查反馈,目前笔者所在区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每年参加培训的次数以及比赛次数都较少,参加1次以下培训的占63%,有很多教练员甚至从来没有参加过教练员岗位培训。笔者有12年的教练员生涯,但从未参加过有关部门组织的岗位培训。
在对区域内中学教练员调查中,被问及个人最迫切需要提高的“学历层次”、“管理能力”、“文化素质”和“训练能力”时,超过90%的中学教练员选择了“训练能力”,这说明教练员对业务知识、业务能力的提高关注度非常高,而提高这些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培训与交流。
3.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人事关系及岗位职责情况
竞技体育教练员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职业,其与体育教学有着截然不同之处。教练员的专职化是影响教练训练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笔者所在区中学人事制度依然是计划经济下的模式。因此,中学运动队的教练员基本上都是学校编制内的体育教师。被调查的54名中学教练员,全是中学体育教师。由于“编制”问题,教练员带队训练的同时还必须完成一定的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量,并承担早操、课间操以及课外活动、组织运动会等大量繁琐的工作,以致教练员不能全身心投入训练工作,进而影响训练效果。
4.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开展教学训练反思情况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如果能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众多在教学上取得成功的教师都有及时反思并形成经验总结的习惯。因此,对于运动队教练员来说,在日常教育教学和开展训练活动中,写训练总结与反思、比赛总结与反思,对于突破教学、训练难点,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笔者所在区一些中学的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这方面意识相当淡薄,很少有意识到教学总结、反思、论文的重要性。在接受调查的54名教练员中,有10人明确表示,没有养成及时反思训练、教学情况的习惯,更谈不上提笔形成反思稿;22人表示,除非学校或上级业务部门领导有明确要求才会被动参与教学、训练反思;只有8人已基本具有勤反思、勤动笔记录、撰写教学、训练过程中点滴收获与不足的习惯。由于疏于思、懒得写,一线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不经意间失去了训练过程中唾手可得的第一手材料,无形中影响了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进程和运动员技能水平的提高。
5.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待遇
(1)上级业务或主管部门对中学体育教练员的待遇。作为基层中学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能得到上级业务或主管部门激励是一件非常鼓舞人心的事情。正因为得到关怀,笔者所在区中小学运动队教练员干劲十足,体育运动成绩普遍较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水平运动员。调查发现,教练员对上级部门的激励满意率达100%,其中满意的占35.2%,很满意的占64.8%。为什么教练员对上级的给予的激励待遇如此满意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待遇得以逐年提高,从体育服装费到体育课堂教学课时折算,再到训练资金以及所带运动队队员获奖奖金等,都提供了制度和政策支持。
(2)笔者所在区各中学对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待遇问题。虽然笔者所在区中学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对上级业务或主管部门的激励机制感到十分满意,但教练员对各自学校對其工作量和工作业绩的评定尚有不同意见。其中,就待遇问题持满意态度的教练员只有15人,占27.8%,很满意的只有13人,占24.1%。持一般态度则有26人,达48 .1%。主要原因有:其一,不排除一些学校领导“重结果、轻过程”,看重比赛荣誉,对于教练员的辛勤付出,则一语带过,关心不够;其二,尽管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所有学科一律平等,但由于中考、高考、单考单招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学校还存在“学科歧视”现象,由此影响了体育教师、运动队教练员的工作量、业绩评定,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练员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调查分析表明:目前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形状,主要集中于35~45岁年龄段,这种结构是符合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年龄结构特点的;笔者所在区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学历层次较高,超过90%的教练员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这是运动训练科学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笔者所在区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运动经历明显不足,需要增加岗位培训以及带队参赛的机会,其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职称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教练员的专职化程度过低,其反思意识、科研水平急需提高。此外,笔者所在区中学高水平教练员工作量的认定、业绩考核评定等激励机制也需进一步完善。
2.建议
(1)要加速完善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的专职化建设。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已悄然发生变化,为国家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的任务正在逐渐被强化;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将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所在区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虽然训练基本功比较好、经验比较丰富,但具有训练高水平运动员的全面“核心素质”的优秀教练员还较缺乏。所以,有关部门应加速完善笔者所在区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的专职化建设机制。
(2)要定期对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进行岗位培训。定期对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进行“岗位培训”,即对教练员定期“充电”。因为社会在变化,人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科学在不断进步,训练学、生理学、心理学和运动管理学也在不断完善。通过定期岗位培训使教练员不断夯实训练学知识,提高训练能力,这使得培养出中学高水平运动员成为可能。因此,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加强职后培训显得尤为必要。
(3)指导并鼓励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开展教学反思。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反过来指导理论。笔者所在区中学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们训练经验很丰富,又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但由于缺乏科研意识,难得静下来“写写训练总结、写写比赛反思、搞搞学术研究”。为了进一步不断完善这些教练员的自我学术素养,有关部门要实施指导、鼓励笔者所在区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利用余暇时间多开展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从而提升自身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4)鼓励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机制。某种程度上说,教师职称是其身份和业务能力的象征。职称高的教练员,尤其是低龄高职称的,基本上是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功底扎实的优秀教师,具有良好的责任和担当意识,更具有上进的职业精神。如果教师连自己专业水平都不愿去提高,就很难下力气提高所带运动员的成绩,要想突破运动成绩更是“无稽之谈”。因此,教练员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5)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提高区域内教练员训练积极性。笔者所在区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坚持长期训练、风雨无阻,这种精神值得“点赞”和弘扬。但调查发现,某些学校领导存在“重结果、轻过程”或“学科歧视”现象,教练员有一定“怨言”,或因成绩不理想或因项目突破不了。作为领导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鼓励不只是精神上的,也要有物质上的,应尽可能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提高教练员的训练积极性,从而提升自身及所带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和竞赛成绩。
关键词:中学高水平运动队 教练员队伍 策略研究
学校体育教育是构建竞技体育的基础,数以万计的在校中小学生是发掘竞技体育人才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同样,竞技体育能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还是衡量一所学校群体体育是否有特色、有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学校体育的目标和任务已悄然变化,为当地、省市甚至国家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的任务正逐渐被强化。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将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趋势。
笔者所在的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系“国家运动休闲产业示范区”,体育已成为富阳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近十几年来,富阳区中小学田径运动水平普遍提高,个别项目甚至在省市比赛中还能取得优异成绩。但问题也不少,如:跨栏跑中运动员的“攻栏姿势”技术水平近几年呈下滑趋势;部分田赛项目,即便成绩较好,但技术“含金量”不高,阻碍运动员向更高水平突破,跟其他区相比,技术上也尚有差距。分析其背后原因,教练员队伍水平不高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管理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承载着培养训练运动员的主要任务,对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实现运动队的目标起主导作用。
有鉴于此,笔者尝试通过对代表区域内中学生竞技体育最高水平的中学生运动会参赛队伍教练员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笔者所在的区中小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参加区第46、47届中学田径运动会的教练员、运动员,教育局、体育局等部门相关业务领导,部分“体教结合”试点学校的教练员、运动员和学校的相关管理人员。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区域内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教练员相关信息的检索,以及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就教练员培养、中小学学校竞技体育、高水平运动队以及“体教结合”等有关信息进行检索,收集本研究所需的资料。
(2)问卷调查法。以抽样的方式,对区域内历年来具有“高水平运动队”资格的18所学校,以及参加区第46、47届中小学生运动会的57名中学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比赛反思以及待遇等诸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4份。
(3)专家访谈法。通过对区域内教育局、体育局等部门相关业务领导的访谈以及与部分教练员和学生运动员的座谈,了解目前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基本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1.0軟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1.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状况、资质情况
一个完整的教练员群体,其年龄结构应是由“老、中、青”三部分构成的具有合理比例的综合体。纵观各研究发现,35~45岁为教练员职业的最佳年龄段。因此本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为35岁以下、35~45岁、45岁以上三个年龄段。
调查发现,目前笔者所在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主要集中于35~45岁年龄段,有35人,占65%;而35岁以下和45岁以上分别为8人和11人,仅占15%和20%。这种结构是符合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实际状况的,35~45岁年龄段的教练员通常是经过数年从事更低水平运动队训练后再从事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工作的。因此,与35岁以下的教练员相比,他们具有较丰富的训练实践经验,且善于接受新事物。所以,从年龄结构上看,笔者所在区中学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具有很大潜力和优势。
再者,学历代表着一个人接受学校教育的程度,能客观反映一个教练员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是衡量一个教练员知识水平的重要指标。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而教练员队伍知识化程度是实现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关键。
从学历来看,笔者所在区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的学历水平普遍较高。其中本科4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7%,硕士3人占6%,仅有4人是大专毕业。教练员队伍的高学历、知识化是中小学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行性的重要保证之一,也是符合运动训练科学化发展方向的。
另外,教练员的技术职称也是反映他(她)从年轻走向成熟、从理论型走向经验型的重要依据,更能反映其对自身负责任的一种态度。有的教练员年纪很轻就评上了高级教师,在他(她)体内一定蕴含着一种百折不挠的敬业精神和相对精湛的业务技能,这正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所需要的。
从技术职称来看,笔者所在区中学教练员技术职称水平是偏低的。接受调查的教练员中,36人为一级教师,8人为二级教师,高级教师仅有10人,占18.5%。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在教学上、训练上有所突破。何况教练员技术职称的高低直接反映运动队训练水平的高低,是关乎能否培养出更优秀高水平运动员的核心问题。
2.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练员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影响能否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包括了教练员的运动训练实践经验、运动训练的理论知识以及运用经验和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区域内优秀教练员成才特点的研究发现,优秀教练员大多数亲身经历过长年系统的专业训练,平均年限为10.2年。而笔者所在区中学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在被调查的54名教练员中,有过少体校或更高水平运动经历的教练员人数仅有12人,占总数的22%。其余教练员曾经历的专项训练主要是为了参加体育中考、高考、单考单招而进行的课余训练,大都靠自己摸索、奋斗而来。 通过对中学教练员在大学阶段所学专业调查发现,运动训练专业8人,体育教育46人;虽然基本是体育专业师范类学生,但大都为二级以下的基层运动员。这同时表明,他(她)们在中学时代很少有接受过系统的、全面的职业化田径训练。因此,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缺乏感知和一手经验,基本靠自己在训练生涯中慢慢摸索出来。
此外,教练员的岗位培训是教练员提高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调查反馈,目前笔者所在区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每年参加培训的次数以及比赛次数都较少,参加1次以下培训的占63%,有很多教练员甚至从来没有参加过教练员岗位培训。笔者有12年的教练员生涯,但从未参加过有关部门组织的岗位培训。
在对区域内中学教练员调查中,被问及个人最迫切需要提高的“学历层次”、“管理能力”、“文化素质”和“训练能力”时,超过90%的中学教练员选择了“训练能力”,这说明教练员对业务知识、业务能力的提高关注度非常高,而提高这些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培训与交流。
3.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人事关系及岗位职责情况
竞技体育教练员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职业,其与体育教学有着截然不同之处。教练员的专职化是影响教练训练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笔者所在区中学人事制度依然是计划经济下的模式。因此,中学运动队的教练员基本上都是学校编制内的体育教师。被调查的54名中学教练员,全是中学体育教师。由于“编制”问题,教练员带队训练的同时还必须完成一定的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量,并承担早操、课间操以及课外活动、组织运动会等大量繁琐的工作,以致教练员不能全身心投入训练工作,进而影响训练效果。
4.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开展教学训练反思情况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如果能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众多在教学上取得成功的教师都有及时反思并形成经验总结的习惯。因此,对于运动队教练员来说,在日常教育教学和开展训练活动中,写训练总结与反思、比赛总结与反思,对于突破教学、训练难点,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笔者所在区一些中学的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这方面意识相当淡薄,很少有意识到教学总结、反思、论文的重要性。在接受调查的54名教练员中,有10人明确表示,没有养成及时反思训练、教学情况的习惯,更谈不上提笔形成反思稿;22人表示,除非学校或上级业务部门领导有明确要求才会被动参与教学、训练反思;只有8人已基本具有勤反思、勤动笔记录、撰写教学、训练过程中点滴收获与不足的习惯。由于疏于思、懒得写,一线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不经意间失去了训练过程中唾手可得的第一手材料,无形中影响了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进程和运动员技能水平的提高。
5.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待遇
(1)上级业务或主管部门对中学体育教练员的待遇。作为基层中学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能得到上级业务或主管部门激励是一件非常鼓舞人心的事情。正因为得到关怀,笔者所在区中小学运动队教练员干劲十足,体育运动成绩普遍较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水平运动员。调查发现,教练员对上级部门的激励满意率达100%,其中满意的占35.2%,很满意的占64.8%。为什么教练员对上级的给予的激励待遇如此满意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待遇得以逐年提高,从体育服装费到体育课堂教学课时折算,再到训练资金以及所带运动队队员获奖奖金等,都提供了制度和政策支持。
(2)笔者所在区各中学对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待遇问题。虽然笔者所在区中学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对上级业务或主管部门的激励机制感到十分满意,但教练员对各自学校對其工作量和工作业绩的评定尚有不同意见。其中,就待遇问题持满意态度的教练员只有15人,占27.8%,很满意的只有13人,占24.1%。持一般态度则有26人,达48 .1%。主要原因有:其一,不排除一些学校领导“重结果、轻过程”,看重比赛荣誉,对于教练员的辛勤付出,则一语带过,关心不够;其二,尽管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所有学科一律平等,但由于中考、高考、单考单招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学校还存在“学科歧视”现象,由此影响了体育教师、运动队教练员的工作量、业绩评定,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练员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调查分析表明:目前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形状,主要集中于35~45岁年龄段,这种结构是符合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年龄结构特点的;笔者所在区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学历层次较高,超过90%的教练员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这是运动训练科学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笔者所在区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运动经历明显不足,需要增加岗位培训以及带队参赛的机会,其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职称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教练员的专职化程度过低,其反思意识、科研水平急需提高。此外,笔者所在区中学高水平教练员工作量的认定、业绩考核评定等激励机制也需进一步完善。
2.建议
(1)要加速完善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的专职化建设。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已悄然发生变化,为国家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的任务正在逐渐被强化;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将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所在区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虽然训练基本功比较好、经验比较丰富,但具有训练高水平运动员的全面“核心素质”的优秀教练员还较缺乏。所以,有关部门应加速完善笔者所在区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的专职化建设机制。
(2)要定期对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进行岗位培训。定期对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进行“岗位培训”,即对教练员定期“充电”。因为社会在变化,人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科学在不断进步,训练学、生理学、心理学和运动管理学也在不断完善。通过定期岗位培训使教练员不断夯实训练学知识,提高训练能力,这使得培养出中学高水平运动员成为可能。因此,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加强职后培训显得尤为必要。
(3)指导并鼓励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开展教学反思。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反过来指导理论。笔者所在区中学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们训练经验很丰富,又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但由于缺乏科研意识,难得静下来“写写训练总结、写写比赛反思、搞搞学术研究”。为了进一步不断完善这些教练员的自我学术素养,有关部门要实施指导、鼓励笔者所在区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利用余暇时间多开展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从而提升自身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4)鼓励区域内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机制。某种程度上说,教师职称是其身份和业务能力的象征。职称高的教练员,尤其是低龄高职称的,基本上是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功底扎实的优秀教师,具有良好的责任和担当意识,更具有上进的职业精神。如果教师连自己专业水平都不愿去提高,就很难下力气提高所带运动员的成绩,要想突破运动成绩更是“无稽之谈”。因此,教练员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5)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提高区域内教练员训练积极性。笔者所在区中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坚持长期训练、风雨无阻,这种精神值得“点赞”和弘扬。但调查发现,某些学校领导存在“重结果、轻过程”或“学科歧视”现象,教练员有一定“怨言”,或因成绩不理想或因项目突破不了。作为领导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鼓励不只是精神上的,也要有物质上的,应尽可能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提高教练员的训练积极性,从而提升自身及所带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和竞赛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