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积极探索教育改革新方法,认真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不断进行研究、实践、反思,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
语文学科是“交际工具,文化载体”,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向我们显示着全新的信息,只有抓住语文学科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这一特点才能将语文课讲活。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但要把语文学科的语言视为语法理论上的“语言”,而且还要将其视为语言交际中的“言语”,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恰当地表达,要使他们能够掌握适应种种目的场合的说话方法和使用语言要领;再次,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教师要努力摆脱教学的模式化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化。
三.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创新才有进步,有创新才有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当前教育刻不容缓地问题。既然如此,那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针对不同篇目,强化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具体做法是教学中教师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出示课前设计好的问题,并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求得问题的解答,明辨其中的事理。
其次是注意启发学生联想,发散学生思维。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调动学生用因果联想、类比联想、逆向联想、相关联想去思维,并通过一题多变、一问多解等形式让学生去探索,从而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
再就是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我们知道想像力是创新的源泉,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的安排和设计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尽可能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研究、去探讨。如在教《白杨礼赞》一文时,向学生提出来下面这个问题:作者由眼前的白杨树想到了北方农民,那么请问同学们由此你又想到了什么呢?通过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便活跃起来,有的说想到了民族英雄;有的说想到了边防战士;有的说想到了抗“非典”中的那些白衣天使;还有的说想到了工人、农民、老师……通过这种形式既可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写故事、讲故事、复述课文、开辩论会、开展写作比赛活动等形式来加强学生思维训练,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五.巧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1.有声语言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一要规范,教师要用普通话,切忌将方言、土语、口头禅带进课堂;二要有科学性,教师对问题的分析和认识要完整、严密,对所教内容要准确无误,切忌含糊其辞;三要富有美感,语文老师要适当选词,善于修辞,巧妙组合,出口成章;四要抑扬顿挫,讲到哀痛处要用慢速降调,讲到激愤处要用快速升调,讲到一般叙述处则用中速平调。
2.无声语言
无声语言是指老师的眼神、表情姿态、手势、动作等。教学中,教师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都带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学生置于情感氛围中,不自觉地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如讲“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时,教师加以手臂舒缓起伏动作和远视的眼神,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中,使之意会到草原的无边无垠。
六.注意渗透德育教育
我认为,教师必须摆正德育和智育乃至于其它各种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不能因抓智育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其它各种教育,尤其是德育,它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就语文教学而言,很多课文本身蕴含着诸多方面的德育教育内容。作为教师,应针对不同篇目,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真正做到一面耐心细致地给学生传授知识,一面循循善诱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此,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作者通联:718400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职教中心)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
语文学科是“交际工具,文化载体”,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向我们显示着全新的信息,只有抓住语文学科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这一特点才能将语文课讲活。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但要把语文学科的语言视为语法理论上的“语言”,而且还要将其视为语言交际中的“言语”,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恰当地表达,要使他们能够掌握适应种种目的场合的说话方法和使用语言要领;再次,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教师要努力摆脱教学的模式化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化。
三.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创新才有进步,有创新才有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当前教育刻不容缓地问题。既然如此,那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针对不同篇目,强化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具体做法是教学中教师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出示课前设计好的问题,并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求得问题的解答,明辨其中的事理。
其次是注意启发学生联想,发散学生思维。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调动学生用因果联想、类比联想、逆向联想、相关联想去思维,并通过一题多变、一问多解等形式让学生去探索,从而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
再就是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我们知道想像力是创新的源泉,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的安排和设计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尽可能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研究、去探讨。如在教《白杨礼赞》一文时,向学生提出来下面这个问题:作者由眼前的白杨树想到了北方农民,那么请问同学们由此你又想到了什么呢?通过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便活跃起来,有的说想到了民族英雄;有的说想到了边防战士;有的说想到了抗“非典”中的那些白衣天使;还有的说想到了工人、农民、老师……通过这种形式既可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写故事、讲故事、复述课文、开辩论会、开展写作比赛活动等形式来加强学生思维训练,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五.巧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1.有声语言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一要规范,教师要用普通话,切忌将方言、土语、口头禅带进课堂;二要有科学性,教师对问题的分析和认识要完整、严密,对所教内容要准确无误,切忌含糊其辞;三要富有美感,语文老师要适当选词,善于修辞,巧妙组合,出口成章;四要抑扬顿挫,讲到哀痛处要用慢速降调,讲到激愤处要用快速升调,讲到一般叙述处则用中速平调。
2.无声语言
无声语言是指老师的眼神、表情姿态、手势、动作等。教学中,教师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都带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学生置于情感氛围中,不自觉地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如讲“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时,教师加以手臂舒缓起伏动作和远视的眼神,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中,使之意会到草原的无边无垠。
六.注意渗透德育教育
我认为,教师必须摆正德育和智育乃至于其它各种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不能因抓智育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其它各种教育,尤其是德育,它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就语文教学而言,很多课文本身蕴含着诸多方面的德育教育内容。作为教师,应针对不同篇目,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真正做到一面耐心细致地给学生传授知识,一面循循善诱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此,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作者通联:718400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