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诗经》中《郑风》、《卫风》问题的研究是古今历代学者都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难点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学者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使《诗经》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入。新时期的郑、卫之风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关键词:研究方法 研究现状 郑风 郑声 卫风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4-011-01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备受历代学者的关注。诗经学在历经汉学、宋学、清代新汉学等漫长的发展时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新时期《诗经》研究起步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学者在继承、发扬古代传统的诗歌研究方法的同时又引进西方现代的研究理论,本文仅结合新时期以来郑、卫之风研究的方法、状况方面做一个总体性的概述,望各位前辈不吝赐教。
一、新时期《诗经》研究方法上的转变
新时期,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认识事物的方法、角度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学者们在《诗经》研究领域中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又引进西方现代理论,借它山之石,研究我国古代经典。这一阶段分别以赵敏俐《〈诗经·郑风〉的作者、时代及其评价问题》及方汉文《郑声淫与春秋时代的语言革命——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视角》两篇论文最能体现诗经学在新时期的转变。赵敏俐以明晰的理性思维力驳历代学者对《郑风》存在的误区与偏见。方汉文一文则成了90年代中期中国诗经学转型后的典型代表。夏传才将其研究成果概括为:“这个转型期的基本特征,现在看得非常明显了。简略地说,就是多元化,即以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和研究模式向前发展,开展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多学科、多文化和跨文化的研究;既继承传统诗经学和现代诗经学优良的传统,又借鉴西方的新观念、新方法论及其优秀的成果;既注意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又重视加强基础研究。”
二、新时期郑、卫之风研究发展的状况
翻开《诗经》目录,《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的编排顺序很明显地便会映入读者的眼帘。《周南》、《召南》是学儒们公认的“正风”,是“风诗之正经”故列于《诗经》篇章之首。然而自孔子便开始遭到贬斥的郑、卫之风却也列在了其他诸风之首,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可以说,自古以来,郑、卫之风就一直吸引着历代学儒们探究的目光。进入新时期,学者们对郑、卫之风的研究不断地深入。这一时期郑、卫之风研究中呈现的焦点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郑、卫之风产生背景及其年代的讨论。在这一时期,学者们在阐述郑、卫之风问题时,多结合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赵敏俐的《论〈诗经·郑风〉的作者、时代及其评价问题》、赵复泉《“郑声淫”辨》、赵枝梅《春秋时期郑声的文化质涵及其评价》等文章均对这一大时代背景作了细致地分析。在考虑时代背景的同时,郑、卫二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国内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情况也是研究者必要考察的问题之一。除此以外《简论郑风》、《试论〈郑风〉的情歌》、《试论卫齐风诗中原始婚俗的残余》、《试谈孔子以双重标准论郑声》等也做过相关探讨。
第二,关于郑风、郑声概念的讨论。对于这一千古疑案,无一定论,但产生影响的主要有‘郑诗说’和‘音乐说’两种”。(一)郑诗说。学者认为郑声非郑风,郑声指音乐。夏传才于1984年《先秦〈诗经〉研究的几个问题》中较早地提出了这一问题。他认为:“‘郑、卫之音’或‘郑声’并不等于《郑风》。《郑风》是编选在《诗》三百篇之内,属于‘无邪’之列的,‘郑声’是个贬义词,指的是郑国地方音乐中最低级的那一部分。”继之,方延明在《“郑声”非〈诗经〉郑风辨》中重申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声非诗也。声与诗在孔子那里是概念分明的,其社会作用也是不同的”。“郑声,现在已无从查寻。根据史料,恐怕主要是指郑国的一些世俗音乐,有很强的地方色彩,通俗、上口、活泼,其中绝大多数描写男女爱情”。“郑风”即现在《诗经》中的郑诗二十一首,“郑风”不等于淫诗。所谓‘淫声’,在孔子看来,即忘记了平正和谐,过分繁琐、细腻、新巧的意思。此种观点虽未在学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但颇具参考价值。(二)音乐说。持此种观点的学者多从古代诗与声二者产生的时代及其关系方面入手研究,认为诗是随着声的产生才逐渐形成的。段吉福在《试说“郑声淫”》中认为:《郑风》是诗与声的统一,它作为郑地的地方歌谣,应属于郑声之列。并继而指出郑声是诗歌的总称,郑地人民能歌善舞,他们所作的诗并非仅周太师所选择的那二十一首,所以《郑风》只是郑声的一部分。王祚民在《从〈仪礼〉“无算乐”看“诗经”作品的娱情功能》中从《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出发,亦表明赞同郑声应包括郑诗(风)与郑乐。高正伟,冯栎钧二人在《〈郑风〉与“郑声”之异同》中从郑诗的演变源流方面分析更进一步指出:它的产生受郑国文化风俗及“郑声”的影响,有的甚至可能原本就是“郑声”的乐谱和唱词。
以上两种观点即是新时期关于郑声、郑风二者关系问题存在的两种主流观点。除此之外,新时期还存在一种将郑风、郑声视为同一客体的观点。
第三,对《卫风》篇数问题的讨论。新时期关于《卫风》篇数问题研究的文章极为稀少,尽管如此,翟相君的《邶鄘卫分编臆断》发前人所未发,首次对卫诗的分编问题作了探讨。他认为:卫诗可能是按音乐的曲调分类排列的。邶、鄘、卫代表着不同的曲调,但是,若按音乐的曲调分类而排列,这种看似杂乱的现象却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夏传才的《邶鄘卫辨》继续深入阐述了这一问题。他认为:《诗经》的整个编排体制,是按这些歌诗的音乐分类的。《风》是土风,即地方乐调,十五《国风》是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乐曲配合的歌诗。邶、鄘、卫三地毗连,各有其地方曲调,即邶调、鄘调、卫调。这三个地域在政治上成为一个卫国,但流传的曲调继续存在。宋力《“郑”、“卫”情诗之比较》、崔际银《〈郑〉、〈卫〉情诗文化蕴涵阐析》、毛忠贤《试论卫齐风诗中原始婚俗的残余》赞成此观点。张启程、王伟在《论〈邶〉、〈鄘〉、〈卫〉三风》中与上述的观点正相反,他们认为邶、鄘、卫均属于王朝京都朝歌一带的王畿千里之地,故将《邶》、《鄘》、《卫》三风分编三卷或合为一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以上两点即是新时期郑、卫之风研究中表现出的主体倾向。总的来看,各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的角度不断扩大,研究的深度也在不断地微观化、细致化,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推动了现代诗经学的发展,但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应继续立足与《诗经》产生的时代背景相符合的基础之上,继续继承发扬我国古代传统的研究方法,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将《诗经》学的研究更上一台阶。
参考文献:
[1]夏传才.先秦《诗经》研究的几个问题[J].文学遗产,1984(1)
[2]夏传才.邶鄘卫辨[J].思无邪斋诗经论稿[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3]赵敏俐.论诗经·郑风的作者、时代及其评价问题[J].周汉诗歌综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4]方汉文.郑声淫与春秋时代的语言革命——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视角[J].文艺理论研究,2001(2)
[5]张启程,王伟.论《邶》、《鄘》、《卫》三风[J].贵州文史丛刊,2003(1)
关键词:研究方法 研究现状 郑风 郑声 卫风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4-011-01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备受历代学者的关注。诗经学在历经汉学、宋学、清代新汉学等漫长的发展时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新时期《诗经》研究起步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学者在继承、发扬古代传统的诗歌研究方法的同时又引进西方现代的研究理论,本文仅结合新时期以来郑、卫之风研究的方法、状况方面做一个总体性的概述,望各位前辈不吝赐教。
一、新时期《诗经》研究方法上的转变
新时期,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认识事物的方法、角度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学者们在《诗经》研究领域中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又引进西方现代理论,借它山之石,研究我国古代经典。这一阶段分别以赵敏俐《〈诗经·郑风〉的作者、时代及其评价问题》及方汉文《郑声淫与春秋时代的语言革命——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视角》两篇论文最能体现诗经学在新时期的转变。赵敏俐以明晰的理性思维力驳历代学者对《郑风》存在的误区与偏见。方汉文一文则成了90年代中期中国诗经学转型后的典型代表。夏传才将其研究成果概括为:“这个转型期的基本特征,现在看得非常明显了。简略地说,就是多元化,即以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和研究模式向前发展,开展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多学科、多文化和跨文化的研究;既继承传统诗经学和现代诗经学优良的传统,又借鉴西方的新观念、新方法论及其优秀的成果;既注意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又重视加强基础研究。”
二、新时期郑、卫之风研究发展的状况
翻开《诗经》目录,《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的编排顺序很明显地便会映入读者的眼帘。《周南》、《召南》是学儒们公认的“正风”,是“风诗之正经”故列于《诗经》篇章之首。然而自孔子便开始遭到贬斥的郑、卫之风却也列在了其他诸风之首,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可以说,自古以来,郑、卫之风就一直吸引着历代学儒们探究的目光。进入新时期,学者们对郑、卫之风的研究不断地深入。这一时期郑、卫之风研究中呈现的焦点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郑、卫之风产生背景及其年代的讨论。在这一时期,学者们在阐述郑、卫之风问题时,多结合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赵敏俐的《论〈诗经·郑风〉的作者、时代及其评价问题》、赵复泉《“郑声淫”辨》、赵枝梅《春秋时期郑声的文化质涵及其评价》等文章均对这一大时代背景作了细致地分析。在考虑时代背景的同时,郑、卫二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国内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情况也是研究者必要考察的问题之一。除此以外《简论郑风》、《试论〈郑风〉的情歌》、《试论卫齐风诗中原始婚俗的残余》、《试谈孔子以双重标准论郑声》等也做过相关探讨。
第二,关于郑风、郑声概念的讨论。对于这一千古疑案,无一定论,但产生影响的主要有‘郑诗说’和‘音乐说’两种”。(一)郑诗说。学者认为郑声非郑风,郑声指音乐。夏传才于1984年《先秦〈诗经〉研究的几个问题》中较早地提出了这一问题。他认为:“‘郑、卫之音’或‘郑声’并不等于《郑风》。《郑风》是编选在《诗》三百篇之内,属于‘无邪’之列的,‘郑声’是个贬义词,指的是郑国地方音乐中最低级的那一部分。”继之,方延明在《“郑声”非〈诗经〉郑风辨》中重申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声非诗也。声与诗在孔子那里是概念分明的,其社会作用也是不同的”。“郑声,现在已无从查寻。根据史料,恐怕主要是指郑国的一些世俗音乐,有很强的地方色彩,通俗、上口、活泼,其中绝大多数描写男女爱情”。“郑风”即现在《诗经》中的郑诗二十一首,“郑风”不等于淫诗。所谓‘淫声’,在孔子看来,即忘记了平正和谐,过分繁琐、细腻、新巧的意思。此种观点虽未在学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但颇具参考价值。(二)音乐说。持此种观点的学者多从古代诗与声二者产生的时代及其关系方面入手研究,认为诗是随着声的产生才逐渐形成的。段吉福在《试说“郑声淫”》中认为:《郑风》是诗与声的统一,它作为郑地的地方歌谣,应属于郑声之列。并继而指出郑声是诗歌的总称,郑地人民能歌善舞,他们所作的诗并非仅周太师所选择的那二十一首,所以《郑风》只是郑声的一部分。王祚民在《从〈仪礼〉“无算乐”看“诗经”作品的娱情功能》中从《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出发,亦表明赞同郑声应包括郑诗(风)与郑乐。高正伟,冯栎钧二人在《〈郑风〉与“郑声”之异同》中从郑诗的演变源流方面分析更进一步指出:它的产生受郑国文化风俗及“郑声”的影响,有的甚至可能原本就是“郑声”的乐谱和唱词。
以上两种观点即是新时期关于郑声、郑风二者关系问题存在的两种主流观点。除此之外,新时期还存在一种将郑风、郑声视为同一客体的观点。
第三,对《卫风》篇数问题的讨论。新时期关于《卫风》篇数问题研究的文章极为稀少,尽管如此,翟相君的《邶鄘卫分编臆断》发前人所未发,首次对卫诗的分编问题作了探讨。他认为:卫诗可能是按音乐的曲调分类排列的。邶、鄘、卫代表着不同的曲调,但是,若按音乐的曲调分类而排列,这种看似杂乱的现象却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夏传才的《邶鄘卫辨》继续深入阐述了这一问题。他认为:《诗经》的整个编排体制,是按这些歌诗的音乐分类的。《风》是土风,即地方乐调,十五《国风》是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乐曲配合的歌诗。邶、鄘、卫三地毗连,各有其地方曲调,即邶调、鄘调、卫调。这三个地域在政治上成为一个卫国,但流传的曲调继续存在。宋力《“郑”、“卫”情诗之比较》、崔际银《〈郑〉、〈卫〉情诗文化蕴涵阐析》、毛忠贤《试论卫齐风诗中原始婚俗的残余》赞成此观点。张启程、王伟在《论〈邶〉、〈鄘〉、〈卫〉三风》中与上述的观点正相反,他们认为邶、鄘、卫均属于王朝京都朝歌一带的王畿千里之地,故将《邶》、《鄘》、《卫》三风分编三卷或合为一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以上两点即是新时期郑、卫之风研究中表现出的主体倾向。总的来看,各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的角度不断扩大,研究的深度也在不断地微观化、细致化,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推动了现代诗经学的发展,但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应继续立足与《诗经》产生的时代背景相符合的基础之上,继续继承发扬我国古代传统的研究方法,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将《诗经》学的研究更上一台阶。
参考文献:
[1]夏传才.先秦《诗经》研究的几个问题[J].文学遗产,1984(1)
[2]夏传才.邶鄘卫辨[J].思无邪斋诗经论稿[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3]赵敏俐.论诗经·郑风的作者、时代及其评价问题[J].周汉诗歌综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4]方汉文.郑声淫与春秋时代的语言革命——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视角[J].文艺理论研究,2001(2)
[5]张启程,王伟.论《邶》、《鄘》、《卫》三风[J].贵州文史丛刊,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