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魏书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许多学校把“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做为办学的宗旨。究竟学生的一切是什么呢?这实在值得我们教育者好好思考一下。
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怎样办学人民才会满意?仅仅是让学生考高分,还是真正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现代教育成果证明:上学期间的“学习”,不是为了分数的学习,也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学习,而是为了“学会学习”。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知识的日新月异都迫使人们必须进行终身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金钥匙。因此,如何抓住方法,开发学生潜在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创新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已成为当今新课程教育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本学期开始,从初一年级开始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实验,这是与时俱进的教育行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最终的结果那就是“为了不教”,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老师不用再口干舌燥的讲课了,老师彻底得到解放,学生也会积极主动的学习,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开学上课,我有意识地改变教学方法,少讲或者不讲,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当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抛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会的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基本上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嘴,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尤其是上了《行道树》这一课,我的感受更为深刻。两个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增,因此,我深切地感受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七课《短文两篇》中包含《行道树》和《第一次真好》,是一篇自读课,我原计划上一节课,事先编写好学案,按照课前检测----课中自学----学生质疑-----课后反馈这样的思路设计好问题,学生先自学,不会的问题再进行小组合作解决,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具体学情却出乎我的意料。在4班上的时候,我原先预想的课前检测大概5—7分钟,没想到学生没有预习,并且在查字典的过程中,许多学生想当然,觉得这个字自己认识,不查字典,结果拼音的错误率非常高。尤其如“堕、弦、冉冉、剔”这几个字,学生一看,太简单,不查字典。直接写上堕(zhul)弦(xuan)冉(ran)剔(ti),本来是比赛形式让他们快点查,没想到他们依然我故,各行其是。结果光第一小题就耗费了20分钟的时间,词语解释,都在书下注解中,竟然找不到。第三小题比较快,完成课前检测都已经下课了。第二节课在4班上的时候,课中自学板块,两篇文章设计了13个问题,“1、《行道树》和《第一次真好》这两篇文章运用了第几人称的写法?角度有什么不同?2、行道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行道树做出了怎样地选择?3、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4、“你们尽可能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表明了行道树怎样的心理特点?5:第四段首句写夜幕下的城市的繁华、喧闹,这有什么作用?6、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为什么“快乐”?7、你认为行道树是个具有怎样性格特点的形象?8、《第一次真好》中第一次见到柚子树时的感情是怎样的?9、第一次见到柚子后有何感受?10、第一次养鸟时地感情是怎样的?Il、作者说“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说一说你的理由。12、《第一次真好》作者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13、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你认为有何不同?”学生先自学解决问题,不会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学生非常认真,没有不会的,学案上答得密密麻麻,叫学生来解答时才发现,学生对于自己会不会都不太清楚,只要能写出来就认为自己会了。答题的错误率很高,当时我的心情很沉重。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再解决,发现学生彻底不理解的我再进行讲解,课堂气氛异常沉闷。前7个问题解答完毕,下课时间也到了,学习任务没有按计划完成。我下课与学生交谈,四班学生反映这种上课的方式他们不喜欢,他们感觉太沉闷了,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上《第一次真好》时,我就改变了策略,直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所设计的问题,学生完成得非常好,积极性也很高。并且当堂进行了小练笔,全班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质量很高。
在3班上《行道树》时,课前检测部分学生大约花费了10分钟时间,问题主要出在词语解释上。在课中自学时,我调整策略,前7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了,都积极地参与其中,然后再按照小组来进行答题。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我大多是肯定,回答太离谱的学生再进行引导。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我引出了《行道树》的一些重点内容,引出了板书。因为事先把教学的重难点都已经点出来了,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很快就能抓住答题的犬键所在,无须老师再进行讲解了。学生解答完老师提的问题后,开始质疑,其他同学解答,如果都不会,老师再解答。这样就像“洋思中学”提出的“兵教兵”,许多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预料,精彩之极。也没有按计划完成我的教学任务,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
上《行道树》这一课,我没有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景,按照四大环节:课前检测——课中自学——学生质疑——课后反馈来编写学案,目的只有一个,改变传统课堂老师一言堂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在来发现新问题,学生再解决。老师只起引导的作用。通过这节课,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他们喜欢这样的课堂。学生不喜欢听老师从头到尾讲个不停,他们喜欢自己学习,喜欢给别人教授自己的所得。最后学生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这就达到了专家们所说的由“预设”达到“生成”,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讨论和讲解的过程中,口头表述能力就会不知不觉得到提高,并且学生之间学会了合作,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同时,我发现了一些问题。我对学生的学情不太了解,高估了学生的基础,把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也高估了。其次,问题的设计有些多、琐碎,不够简练,出现重复的现象,学生课堂的压力比较大,问题的设计还须进一步的细化精练。其三,时间上的把控比较欠缺,不够精准。
这种尝试只是开始,本学期在《紫藤萝瀑布》、《童趣》的授课中,我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学生的回答实在是太棒了,他们的问题和赏析的句子恰恰是我要讲解的重点,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若有说的不透彻的地方,我再进行引导讲解。学生的解答往往令我刮目相待,非常精彩。课后调查了一下,学生喜欢这种上课的方式,不喜欢老师讲学生记笔记的形式。这使我意识到:我们平时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我们霸占了学生的课堂,同时也是我们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平时总是害怕学生的理解不到位,老师讲得少了学生学到的知识就少了,学生活动得多了会影响上课的速度。现在通过我的实践发现:我们应该充分地相信学生的能力,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自主地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
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怎样办学人民才会满意?仅仅是让学生考高分,还是真正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现代教育成果证明:上学期间的“学习”,不是为了分数的学习,也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学习,而是为了“学会学习”。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知识的日新月异都迫使人们必须进行终身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金钥匙。因此,如何抓住方法,开发学生潜在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创新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已成为当今新课程教育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本学期开始,从初一年级开始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实验,这是与时俱进的教育行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最终的结果那就是“为了不教”,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老师不用再口干舌燥的讲课了,老师彻底得到解放,学生也会积极主动的学习,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开学上课,我有意识地改变教学方法,少讲或者不讲,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当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抛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会的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基本上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嘴,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尤其是上了《行道树》这一课,我的感受更为深刻。两个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增,因此,我深切地感受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七课《短文两篇》中包含《行道树》和《第一次真好》,是一篇自读课,我原计划上一节课,事先编写好学案,按照课前检测----课中自学----学生质疑-----课后反馈这样的思路设计好问题,学生先自学,不会的问题再进行小组合作解决,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具体学情却出乎我的意料。在4班上的时候,我原先预想的课前检测大概5—7分钟,没想到学生没有预习,并且在查字典的过程中,许多学生想当然,觉得这个字自己认识,不查字典,结果拼音的错误率非常高。尤其如“堕、弦、冉冉、剔”这几个字,学生一看,太简单,不查字典。直接写上堕(zhul)弦(xuan)冉(ran)剔(ti),本来是比赛形式让他们快点查,没想到他们依然我故,各行其是。结果光第一小题就耗费了20分钟的时间,词语解释,都在书下注解中,竟然找不到。第三小题比较快,完成课前检测都已经下课了。第二节课在4班上的时候,课中自学板块,两篇文章设计了13个问题,“1、《行道树》和《第一次真好》这两篇文章运用了第几人称的写法?角度有什么不同?2、行道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行道树做出了怎样地选择?3、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4、“你们尽可能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表明了行道树怎样的心理特点?5:第四段首句写夜幕下的城市的繁华、喧闹,这有什么作用?6、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为什么“快乐”?7、你认为行道树是个具有怎样性格特点的形象?8、《第一次真好》中第一次见到柚子树时的感情是怎样的?9、第一次见到柚子后有何感受?10、第一次养鸟时地感情是怎样的?Il、作者说“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说一说你的理由。12、《第一次真好》作者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13、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你认为有何不同?”学生先自学解决问题,不会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学生非常认真,没有不会的,学案上答得密密麻麻,叫学生来解答时才发现,学生对于自己会不会都不太清楚,只要能写出来就认为自己会了。答题的错误率很高,当时我的心情很沉重。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再解决,发现学生彻底不理解的我再进行讲解,课堂气氛异常沉闷。前7个问题解答完毕,下课时间也到了,学习任务没有按计划完成。我下课与学生交谈,四班学生反映这种上课的方式他们不喜欢,他们感觉太沉闷了,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上《第一次真好》时,我就改变了策略,直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所设计的问题,学生完成得非常好,积极性也很高。并且当堂进行了小练笔,全班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质量很高。
在3班上《行道树》时,课前检测部分学生大约花费了10分钟时间,问题主要出在词语解释上。在课中自学时,我调整策略,前7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了,都积极地参与其中,然后再按照小组来进行答题。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我大多是肯定,回答太离谱的学生再进行引导。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我引出了《行道树》的一些重点内容,引出了板书。因为事先把教学的重难点都已经点出来了,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很快就能抓住答题的犬键所在,无须老师再进行讲解了。学生解答完老师提的问题后,开始质疑,其他同学解答,如果都不会,老师再解答。这样就像“洋思中学”提出的“兵教兵”,许多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预料,精彩之极。也没有按计划完成我的教学任务,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
上《行道树》这一课,我没有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景,按照四大环节:课前检测——课中自学——学生质疑——课后反馈来编写学案,目的只有一个,改变传统课堂老师一言堂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在来发现新问题,学生再解决。老师只起引导的作用。通过这节课,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他们喜欢这样的课堂。学生不喜欢听老师从头到尾讲个不停,他们喜欢自己学习,喜欢给别人教授自己的所得。最后学生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这就达到了专家们所说的由“预设”达到“生成”,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讨论和讲解的过程中,口头表述能力就会不知不觉得到提高,并且学生之间学会了合作,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同时,我发现了一些问题。我对学生的学情不太了解,高估了学生的基础,把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也高估了。其次,问题的设计有些多、琐碎,不够简练,出现重复的现象,学生课堂的压力比较大,问题的设计还须进一步的细化精练。其三,时间上的把控比较欠缺,不够精准。
这种尝试只是开始,本学期在《紫藤萝瀑布》、《童趣》的授课中,我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学生的回答实在是太棒了,他们的问题和赏析的句子恰恰是我要讲解的重点,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若有说的不透彻的地方,我再进行引导讲解。学生的解答往往令我刮目相待,非常精彩。课后调查了一下,学生喜欢这种上课的方式,不喜欢老师讲学生记笔记的形式。这使我意识到:我们平时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我们霸占了学生的课堂,同时也是我们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平时总是害怕学生的理解不到位,老师讲得少了学生学到的知识就少了,学生活动得多了会影响上课的速度。现在通过我的实践发现:我们应该充分地相信学生的能力,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自主地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