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太密切了!不仅千丝万缕而且源远流长。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学习、借鉴日本作为后发国家实现经济赶超的经验,引进日本现代化的技术,促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是不争的事实。当下,尽管曾经位列世界第二的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已被中国超越,尽管日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地震、海啸与核辐射灾害,前途未卜,但日本仍有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杨栋梁教授领衔主编、十年磨一剑、集体完成的十卷本“日本现代化历程研究丛书”(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12月出齐,2011年4月整套盒装推出)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弥足珍贵。
“日本现代化历程研究丛书”包括杨栋梁著《日本近现代经济史》、王振锁等著《日本近现代政治史》、米庆余著《日本近现代外交史》、李卓著《日本近现代社会史》、赵德宇等著《日本近现代文化史》、彭修银著《日本近现代绘画史》、刘岳兵著《日本近现代思想史》、臧佩红著《日本近现代教育史》、王健宜等著《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宋志勇等著《日本近现代对华关系史》,共十本。它是继我国著名日本史专家吴廷璆主编的《日本史》之后,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推出的又一个标志性研究成果,它也是国际学术界首次系统探讨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现代化历程的专史性系列研究丛书。这套丛书厘清了日本近现代发展的脉络,作为国内外学术界全面研究日本现代化的学术成果,不仅起到引领风气的作用,也成为我国日本史研究乃至日本研究纵深开拓和广泛发展的重要标志。
应该说,日本现代化研究并非一个新题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学术界就曾掀起过一次热潮,并被国家社科基金所青睐。中国在改革开放道路上借鉴和汲取东邻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也曾被人视作基于所谓现实功利主义的视角。但笔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自新与衍变的滚动性概念,现代化之花常开常新,日本现代化研究也应后浪推前浪。
“日本现代化历程研究丛书”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学术性的原则。丛书作者抓住国家权力干预在日本社会经济发展中始终发挥重大作用这一主线,从不同的视角分析明治初期“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近代化道路和战后的和平发展道路,在对日本现代化的起步、发展、深化、调整等不同阶段进行研究时作了条件约束、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和绩效评析的梯次分析,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关系等五大领域对日本现代化的进程及其特征进行梳理,进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整体地把握日本现代化的总规律和总特点。
如同现代化自身概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样,中国的日本研究也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这一向前发展的进程也是不断纠正失误、总结经验、探索前行的过程。
不可否认,当下日本研究界低水平重复、同质性竞争、原创和实证性丧失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中国的日本研究尚缺乏国际话语权。日本著名华人评论家莫邦富就曾不无偏颇地评论说:“中国的日本研究没有冲击力,在日本基本没有话语权”。当然,这与中国国家整体软实力相对不足不无关系。以图书版权贸易为例,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引进日本版权为1134种,而对日版权输出则只有56种,相差20.3倍!2009年这一情况有所改变,引进为1261种,输出为101种,仍相差12.5倍。
对于中国的日本研究而言,重要的不是引进,而是传播。期待“日本现代化历程研究丛书”能做好宣传推广,增强其影响力和话语权。期待这套丛书能像已故著名日本文学研究家叶渭渠先生主编的“东瀛艺术文库”一样,走出书斋、走向大众。同时,也期待这套丛书能像当年以南开大学学者为主撰写、日本六兴出版社出版的“东亚中的日本历史”丛书一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杨栋梁教授领衔主编、十年磨一剑、集体完成的十卷本“日本现代化历程研究丛书”(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12月出齐,2011年4月整套盒装推出)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弥足珍贵。
“日本现代化历程研究丛书”包括杨栋梁著《日本近现代经济史》、王振锁等著《日本近现代政治史》、米庆余著《日本近现代外交史》、李卓著《日本近现代社会史》、赵德宇等著《日本近现代文化史》、彭修银著《日本近现代绘画史》、刘岳兵著《日本近现代思想史》、臧佩红著《日本近现代教育史》、王健宜等著《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宋志勇等著《日本近现代对华关系史》,共十本。它是继我国著名日本史专家吴廷璆主编的《日本史》之后,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推出的又一个标志性研究成果,它也是国际学术界首次系统探讨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现代化历程的专史性系列研究丛书。这套丛书厘清了日本近现代发展的脉络,作为国内外学术界全面研究日本现代化的学术成果,不仅起到引领风气的作用,也成为我国日本史研究乃至日本研究纵深开拓和广泛发展的重要标志。
应该说,日本现代化研究并非一个新题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学术界就曾掀起过一次热潮,并被国家社科基金所青睐。中国在改革开放道路上借鉴和汲取东邻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也曾被人视作基于所谓现实功利主义的视角。但笔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自新与衍变的滚动性概念,现代化之花常开常新,日本现代化研究也应后浪推前浪。
“日本现代化历程研究丛书”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学术性的原则。丛书作者抓住国家权力干预在日本社会经济发展中始终发挥重大作用这一主线,从不同的视角分析明治初期“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近代化道路和战后的和平发展道路,在对日本现代化的起步、发展、深化、调整等不同阶段进行研究时作了条件约束、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和绩效评析的梯次分析,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关系等五大领域对日本现代化的进程及其特征进行梳理,进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整体地把握日本现代化的总规律和总特点。
如同现代化自身概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样,中国的日本研究也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这一向前发展的进程也是不断纠正失误、总结经验、探索前行的过程。
不可否认,当下日本研究界低水平重复、同质性竞争、原创和实证性丧失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中国的日本研究尚缺乏国际话语权。日本著名华人评论家莫邦富就曾不无偏颇地评论说:“中国的日本研究没有冲击力,在日本基本没有话语权”。当然,这与中国国家整体软实力相对不足不无关系。以图书版权贸易为例,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引进日本版权为1134种,而对日版权输出则只有56种,相差20.3倍!2009年这一情况有所改变,引进为1261种,输出为101种,仍相差12.5倍。
对于中国的日本研究而言,重要的不是引进,而是传播。期待“日本现代化历程研究丛书”能做好宣传推广,增强其影响力和话语权。期待这套丛书能像已故著名日本文学研究家叶渭渠先生主编的“东瀛艺术文库”一样,走出书斋、走向大众。同时,也期待这套丛书能像当年以南开大学学者为主撰写、日本六兴出版社出版的“东亚中的日本历史”丛书一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