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膨胀,大学生就业难题日渐突出,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职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一项重点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等各方面的关注。但由于诸多因素,截至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做出的改革与实践对大学生科学地选择职业、完善自我,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职业指导;职业指导体系;职业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9-0094-03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式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高校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以及家长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满足社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渴求,但另一方面也滋生了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膨胀,高校毕业生也由之前的“香饽饽”降为“烫手山芋”,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相当严峻和突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已成为我国社会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559万人。2009年突破600万大关,达到611万人,2010年超过了630万,2011年继续攀升为660万人,预计“十二五”时期高校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而由于各种原因,社会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低于这个数字,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高校就业率持续偏低,就业质量不尽人意。近年来对大学生职业定向、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认识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学者、专家们的普遍关注。职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一项重点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等各方面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高校职业指导目前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进行讨论。
1高校职业指导的内涵、作用及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2(1)高校职业指导的内涵。职业指导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及职业的发展而出现的。职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在英美国家又叫“就业指导”(employment guidance)或生计指导(livelihood guidance),日本称之为“出路指导”(way out guidance)。1908年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首次提出“职业指导”的概念。随后,各个国家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如强调人职匹配的选择论、突出求职技巧的服务论、主张系统教育的过程论、提倡职业随人发展的发展论)出发来探讨职业指导的内涵,并且随着对职业指导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不断研究而进一步发展、丰富职业指导内涵。笔者综合《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及美国职业指导协会的观点并结合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实际,认为高校职业指导是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始终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它依据学生个人特点,为学生提供职业信息,提升求职技巧,引导其培养职业意识、职业竞争力,帮助学生根据外在要求和内在特质选择并适应职业,实现人职匹配,同时也不断引导学生在职业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
(2)高校职业指导的意义。高校职业指导的意义立足于两个依据,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是当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
首先,高校职业指导首先可以帮助大学生科学地选择职业,帮助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高校大学生处于生理未完全成熟期,思想未定型、主观性过强、心理承受力较差、期望值过高。高校职业指导内容之一就是指导学生全面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职业,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和认知,对社会上的职业有基本的了解,使其在选择职业时,能够积极面对现实、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减少盲目性和理想性。其次,高校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助于自身潜能的开发。《中国教育人力资源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应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这项报告对于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和实践具有很大的启示性作用。高校职业指导包括创业指导、心理调适指导、职业生涯指导,不囿于就业选择、准备与安置,它更注重大学生就业后的适应与发展,绘制大学生对自我与社会如何实现匹配路线,挖掘自身潜能,开发自身资源,成就自我、完善自我。最后,高校职业指导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高校不仅要把学生引进来,更要把学生送出去。就业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民生之本,关系着千家万户。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对青年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要。同时,大学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我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中坚力量,对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高校职业指导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探索和研究高校职业指导的基本规律,不仅有利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顺利开展,而且能使职业指导活动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更有效地加强高校职业指导,促进社会的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高校职业指导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一方面,高校职业指导的性质、任务、内容和目标的确立,都是由社会经济决定的;另一方面,高校职业指导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宗旨是为社会经济服务。其次,在职业指导中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相互作用的规律。任何职业指导都离不开指导者与被指导者。这种对立统一关系表现指导者与被指导者地位是不同的,但又相互依存,被指导者具有能动性,他们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灌输而是和指导者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最后,职业指导螺旋式上升规律。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式上升的,高校职业指导环境非常复杂,加之高校职业指导关键是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指导,作为上层建筑的职业指导,也遵循着螺旋式上升的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职业指导的前进方向和曲折的道路及实施职业指导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1)对高校职业指导的内涵把握的不够全面。文章开篇已经对职业指导的内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职业指导包括为求职者成功就业、实现就业稳定、完成职业发展、完善自我、满足用人单位的合理用人等,提供帮助、咨询与指导。但不少高校在现实应用中往往只择其一、以偏赅全。如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只是单一地教授一些求职的技巧,讲解一些就业政策等,而忽视对其的职业兴趣、职业观的考量,偏重实用性和技巧性,轻视职业指导工作本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把高就业率、签约率作为职业指导的最高目标和出发点,而对其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素质培养方案及实施等内容却没有纳入到高校职业指导范畴,致使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现象屡屡发生,学生职业积累不足,严重影响后期的职业发展。
此外,高校在做职业指导时只针对就业者这一个对象开展工作,忽略了用人单位,造成用人单位在后期运行中“人职不匹配”,结果使得学生毁约、跳槽,用人单位用人成本过高,影响高校声誉。
(2)职业指导体系不健全。首先,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不深,从事专业化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人员不足。我国的高校职业指导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较晚,目前我国高校开展职业指导主要依据于国外的高校职业指导理论进行,多停留在引进层面上,而针对我国国情和大学生实际情况的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不深入、研究人员也较少。 其次,职业指导队伍建设薄弱。职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职业指导队伍人员较少;职业指导队伍结构不合理。当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队伍大多数是政工干部或辅导员;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低,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仅停留在零碎的知识点上,尚未上升到系统的体系上。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职业指导更是一项专业工作,并非行政管理工作。要使职业指导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必须将其与行政管理工作分离,形成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进而实现职业指导人员的专家化。
最后,高校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合理。大一学生处于职业探索期,指导重点应放在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包括人格类型、职业动机和职业发展前景等;大二学生处于职业定位期,指导重点应放在评估职业机会、了解目标职位和分解职业目标等方面;大三学生处于个人发展期,指导重点应放在职业素质拓展、能力训练、工作适应性训练等方面;大四、大五学生处于职业选择期,指导重点转移至求职技能培养、简历制作、就业心理调试和面试技巧等方面。不同阶段,职业指导的重心是有区别的,但目前,许多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在设置上并没有科学的体系,全凭任课教师做主,不可避免的在职业指导课上出现了“想到哪讲到哪”、“走到哪说到哪”、“了解多的就多讲点,了解少的不讲或少讲”等不良现象。
(3)职业指导形式单一。首先,相对于个性化辅导,大众化指导处于压倒优势。许多高校在做职业指导时采用粗放式教授,学生处于吃“大锅饭”尴尬境地。只有少量的高校能够拥有足够的资源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研究,进而实现个性化辅导。其次,高校职业指导精确化水平有待提高。在许多高校,科学严谨地使用职业测量工具尚未普及。目前职业兴趣测验五大常用量表:霍兰德的六角形职业兴趣模型、我国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职业兴趣量表”、库德职业偏好问卷、斯特朗职业兴趣调查问卷、Prediger的二维职业兴趣模型。这些在当前高校的职业指导课上并未被充分使用,或即使被使用但使用的并不规范。
最后,理论层面的多,实践体验的少。职业指导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而目前不少高校的职业指导大多还停留在课堂上“灌输式”的单向课堂教学方式,辅助开展职业指导讲座。走上社会走进企业双向互动的较少。
3推动高校职业指导改革与实践的对策
加强高校中的职业指导与推动高校职业指导改革与实践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必然要求。推动高校职业指导改革与实践当务之急就是加强高校职业指导基础化、全程化和系统化。
高校职业指导基础化:一要充分认识职业指导的意义,重视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做到政策到位、师资到位、资金到位。高校要尽快制定职业指导工作方案,确定职业指导的原则和方针,明确工作思路和任务,划分部门职责,做到责权统一,使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二要加快推进基础理论研究的步伐。迄今为止,我国职业指导的基础理论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高校内部比较通用的职业指导的相关理论、方法大都是“舶来品”,实现我国高校职业指导本土化迫在眉睫。各高校要依据本校职业指导的工作实际,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本校校情、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大学生职业指导理论体系。三要提升高校职业指导师资力量。职业指导师资的缺乏一直是制约国内高校开展系统的职业指导工作的瓶颈。自从1999年我国开始推行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到目前全国有26个省市开展这项工作,取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的只有1万人,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400人。但目前我国需要就业的人数达一亿多人,而美国1999年就有16万名职业指导师,平均一个职业指导师面对3000人,而我国一个职业指导师最少要面对15万人。国内高校要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放到与其品牌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配备资源。在已有的师资力量上,进一步组织相关教师参加校内外学术研讨活动,参加职业指导课程的进修学习,有计划地组织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进行培训,鼓励职业指导教师参加国家统一的职业指导师培训和考证,加强高校间的就业经验、做法互访、交流活动,有条件的可以让高校职业指导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从而逐步建立起一支业务过硬、服务到位的专业化职业指导队伍,实现高校职业指导队伍科学化、专业化。
高校职业指导全程化不仅要求从学生入学伊始就要进行职业指导教育,把职业指导工作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还要求做好毕业生步入职业岗位后的跟踪工作,市场是检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职业指导教师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岗位适应的程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地与用人单位联系,及时了解毕业生的职业胜任情况,进一步改进职业指导的内容与方法。同时,跟踪反馈毕业生情况,可以客观地评判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市场需求,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方向。
高校职业指导系统化包括内容的系统化和方式方法的系统化。大学生职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职业指导的内容和侧重点会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而量体裁衣,并且指导内容应既相对独立、自成一体又融会贯通、一以贯之,分别适宜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指导。同时,兼具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积极创建职业指导的实践平台,这方面可以参考香港大学等高校的一些优秀模式,如推行“职业顾问结对”、“职业诊所”、“职业体验馆”等,将丰富的校友资源以及热心的社会人员纳入到学生职业指导的队伍中来。实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面对面、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前步入职业角色,解决学生在模拟的职业路线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而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择业建议。
多元化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高校职业指导的内容的系统性、丰富性注定了职业指导方式不能是单一的。高校要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方式、途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从而提高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成功率。高校职业指导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讲座、课堂讨论、个案咨询、素质测评等方法外,可以引进模拟面试、案例分析、“文件筐”测验等,帮助学生提前接触职业、体验职业,发现自身的不足,查漏补缺;实现就业指导网络化,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网上咨询等就业指导服务。网络指导不受人力、物力、时间、地域等限制。除了在网上发布就业信息外,可以开设网络在线咨询、网络留言等,及时分类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区别对待。对于那些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可将相关资料集中放在网站上供查询或聘请专家做讲座;而对于个例,可通过个案问询加以指导。
总之,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高校职业指导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工作思路,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高效服务。
参考文献:
[1]我国5年内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人数将达近700万[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1-02-23/025421997248.shtml.
[2]余跃武.中美大学生职业指导状况比较及几点看法[J].时代教育,2009(2):280.
[3]孙社红.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推动[J].运城学院学报,2008(26):87-90.
[4]职业指导师:高级职业指导师缺口15万[EB/OL].http://www.chinatat.com/new/201108/ya4623171558113811025270.shtml.
[关键词]职业指导;职业指导体系;职业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9-0094-03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式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高校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以及家长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满足社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渴求,但另一方面也滋生了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膨胀,高校毕业生也由之前的“香饽饽”降为“烫手山芋”,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相当严峻和突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已成为我国社会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559万人。2009年突破600万大关,达到611万人,2010年超过了630万,2011年继续攀升为660万人,预计“十二五”时期高校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而由于各种原因,社会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低于这个数字,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高校就业率持续偏低,就业质量不尽人意。近年来对大学生职业定向、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认识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学者、专家们的普遍关注。职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一项重点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等各方面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高校职业指导目前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进行讨论。
1高校职业指导的内涵、作用及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2(1)高校职业指导的内涵。职业指导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及职业的发展而出现的。职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在英美国家又叫“就业指导”(employment guidance)或生计指导(livelihood guidance),日本称之为“出路指导”(way out guidance)。1908年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首次提出“职业指导”的概念。随后,各个国家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如强调人职匹配的选择论、突出求职技巧的服务论、主张系统教育的过程论、提倡职业随人发展的发展论)出发来探讨职业指导的内涵,并且随着对职业指导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不断研究而进一步发展、丰富职业指导内涵。笔者综合《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及美国职业指导协会的观点并结合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实际,认为高校职业指导是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始终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它依据学生个人特点,为学生提供职业信息,提升求职技巧,引导其培养职业意识、职业竞争力,帮助学生根据外在要求和内在特质选择并适应职业,实现人职匹配,同时也不断引导学生在职业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
(2)高校职业指导的意义。高校职业指导的意义立足于两个依据,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是当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
首先,高校职业指导首先可以帮助大学生科学地选择职业,帮助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高校大学生处于生理未完全成熟期,思想未定型、主观性过强、心理承受力较差、期望值过高。高校职业指导内容之一就是指导学生全面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职业,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和认知,对社会上的职业有基本的了解,使其在选择职业时,能够积极面对现实、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减少盲目性和理想性。其次,高校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助于自身潜能的开发。《中国教育人力资源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应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这项报告对于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和实践具有很大的启示性作用。高校职业指导包括创业指导、心理调适指导、职业生涯指导,不囿于就业选择、准备与安置,它更注重大学生就业后的适应与发展,绘制大学生对自我与社会如何实现匹配路线,挖掘自身潜能,开发自身资源,成就自我、完善自我。最后,高校职业指导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高校不仅要把学生引进来,更要把学生送出去。就业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民生之本,关系着千家万户。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对青年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要。同时,大学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我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中坚力量,对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高校职业指导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探索和研究高校职业指导的基本规律,不仅有利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顺利开展,而且能使职业指导活动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更有效地加强高校职业指导,促进社会的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高校职业指导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一方面,高校职业指导的性质、任务、内容和目标的确立,都是由社会经济决定的;另一方面,高校职业指导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宗旨是为社会经济服务。其次,在职业指导中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相互作用的规律。任何职业指导都离不开指导者与被指导者。这种对立统一关系表现指导者与被指导者地位是不同的,但又相互依存,被指导者具有能动性,他们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灌输而是和指导者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最后,职业指导螺旋式上升规律。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式上升的,高校职业指导环境非常复杂,加之高校职业指导关键是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指导,作为上层建筑的职业指导,也遵循着螺旋式上升的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职业指导的前进方向和曲折的道路及实施职业指导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1)对高校职业指导的内涵把握的不够全面。文章开篇已经对职业指导的内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职业指导包括为求职者成功就业、实现就业稳定、完成职业发展、完善自我、满足用人单位的合理用人等,提供帮助、咨询与指导。但不少高校在现实应用中往往只择其一、以偏赅全。如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只是单一地教授一些求职的技巧,讲解一些就业政策等,而忽视对其的职业兴趣、职业观的考量,偏重实用性和技巧性,轻视职业指导工作本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把高就业率、签约率作为职业指导的最高目标和出发点,而对其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素质培养方案及实施等内容却没有纳入到高校职业指导范畴,致使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现象屡屡发生,学生职业积累不足,严重影响后期的职业发展。
此外,高校在做职业指导时只针对就业者这一个对象开展工作,忽略了用人单位,造成用人单位在后期运行中“人职不匹配”,结果使得学生毁约、跳槽,用人单位用人成本过高,影响高校声誉。
(2)职业指导体系不健全。首先,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不深,从事专业化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人员不足。我国的高校职业指导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较晚,目前我国高校开展职业指导主要依据于国外的高校职业指导理论进行,多停留在引进层面上,而针对我国国情和大学生实际情况的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不深入、研究人员也较少。 其次,职业指导队伍建设薄弱。职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职业指导队伍人员较少;职业指导队伍结构不合理。当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队伍大多数是政工干部或辅导员;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低,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仅停留在零碎的知识点上,尚未上升到系统的体系上。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职业指导更是一项专业工作,并非行政管理工作。要使职业指导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必须将其与行政管理工作分离,形成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进而实现职业指导人员的专家化。
最后,高校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合理。大一学生处于职业探索期,指导重点应放在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包括人格类型、职业动机和职业发展前景等;大二学生处于职业定位期,指导重点应放在评估职业机会、了解目标职位和分解职业目标等方面;大三学生处于个人发展期,指导重点应放在职业素质拓展、能力训练、工作适应性训练等方面;大四、大五学生处于职业选择期,指导重点转移至求职技能培养、简历制作、就业心理调试和面试技巧等方面。不同阶段,职业指导的重心是有区别的,但目前,许多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在设置上并没有科学的体系,全凭任课教师做主,不可避免的在职业指导课上出现了“想到哪讲到哪”、“走到哪说到哪”、“了解多的就多讲点,了解少的不讲或少讲”等不良现象。
(3)职业指导形式单一。首先,相对于个性化辅导,大众化指导处于压倒优势。许多高校在做职业指导时采用粗放式教授,学生处于吃“大锅饭”尴尬境地。只有少量的高校能够拥有足够的资源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研究,进而实现个性化辅导。其次,高校职业指导精确化水平有待提高。在许多高校,科学严谨地使用职业测量工具尚未普及。目前职业兴趣测验五大常用量表:霍兰德的六角形职业兴趣模型、我国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职业兴趣量表”、库德职业偏好问卷、斯特朗职业兴趣调查问卷、Prediger的二维职业兴趣模型。这些在当前高校的职业指导课上并未被充分使用,或即使被使用但使用的并不规范。
最后,理论层面的多,实践体验的少。职业指导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而目前不少高校的职业指导大多还停留在课堂上“灌输式”的单向课堂教学方式,辅助开展职业指导讲座。走上社会走进企业双向互动的较少。
3推动高校职业指导改革与实践的对策
加强高校中的职业指导与推动高校职业指导改革与实践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必然要求。推动高校职业指导改革与实践当务之急就是加强高校职业指导基础化、全程化和系统化。
高校职业指导基础化:一要充分认识职业指导的意义,重视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做到政策到位、师资到位、资金到位。高校要尽快制定职业指导工作方案,确定职业指导的原则和方针,明确工作思路和任务,划分部门职责,做到责权统一,使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二要加快推进基础理论研究的步伐。迄今为止,我国职业指导的基础理论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高校内部比较通用的职业指导的相关理论、方法大都是“舶来品”,实现我国高校职业指导本土化迫在眉睫。各高校要依据本校职业指导的工作实际,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本校校情、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大学生职业指导理论体系。三要提升高校职业指导师资力量。职业指导师资的缺乏一直是制约国内高校开展系统的职业指导工作的瓶颈。自从1999年我国开始推行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到目前全国有26个省市开展这项工作,取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的只有1万人,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400人。但目前我国需要就业的人数达一亿多人,而美国1999年就有16万名职业指导师,平均一个职业指导师面对3000人,而我国一个职业指导师最少要面对15万人。国内高校要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放到与其品牌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配备资源。在已有的师资力量上,进一步组织相关教师参加校内外学术研讨活动,参加职业指导课程的进修学习,有计划地组织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进行培训,鼓励职业指导教师参加国家统一的职业指导师培训和考证,加强高校间的就业经验、做法互访、交流活动,有条件的可以让高校职业指导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从而逐步建立起一支业务过硬、服务到位的专业化职业指导队伍,实现高校职业指导队伍科学化、专业化。
高校职业指导全程化不仅要求从学生入学伊始就要进行职业指导教育,把职业指导工作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还要求做好毕业生步入职业岗位后的跟踪工作,市场是检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职业指导教师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岗位适应的程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地与用人单位联系,及时了解毕业生的职业胜任情况,进一步改进职业指导的内容与方法。同时,跟踪反馈毕业生情况,可以客观地评判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市场需求,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方向。
高校职业指导系统化包括内容的系统化和方式方法的系统化。大学生职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职业指导的内容和侧重点会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而量体裁衣,并且指导内容应既相对独立、自成一体又融会贯通、一以贯之,分别适宜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指导。同时,兼具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积极创建职业指导的实践平台,这方面可以参考香港大学等高校的一些优秀模式,如推行“职业顾问结对”、“职业诊所”、“职业体验馆”等,将丰富的校友资源以及热心的社会人员纳入到学生职业指导的队伍中来。实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面对面、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前步入职业角色,解决学生在模拟的职业路线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而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择业建议。
多元化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高校职业指导的内容的系统性、丰富性注定了职业指导方式不能是单一的。高校要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方式、途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从而提高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成功率。高校职业指导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讲座、课堂讨论、个案咨询、素质测评等方法外,可以引进模拟面试、案例分析、“文件筐”测验等,帮助学生提前接触职业、体验职业,发现自身的不足,查漏补缺;实现就业指导网络化,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网上咨询等就业指导服务。网络指导不受人力、物力、时间、地域等限制。除了在网上发布就业信息外,可以开设网络在线咨询、网络留言等,及时分类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区别对待。对于那些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可将相关资料集中放在网站上供查询或聘请专家做讲座;而对于个例,可通过个案问询加以指导。
总之,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高校职业指导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工作思路,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高效服务。
参考文献:
[1]我国5年内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人数将达近700万[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1-02-23/025421997248.shtml.
[2]余跃武.中美大学生职业指导状况比较及几点看法[J].时代教育,2009(2):280.
[3]孙社红.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推动[J].运城学院学报,2008(26):87-90.
[4]职业指导师:高级职业指导师缺口15万[EB/OL].http://www.chinatat.com/new/201108/ya46231715581138110252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