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并不会给学生带来多大的思维难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后能够进行反省,进而引发进一步思考。笔者将从程序引导、动手操作和联想假设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目的是让学生从多样的教学设计中产生自己的感触,这样才能把不同的知识进行内化。
一、程序引导,拾级而上
让学生接触既定的思维程序,学生就能从需要中寻找动机,找到目标后才能选择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训练引导能让学生的思维达到积极的状态,并且能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利于智力和能力的双重发展。
引导学生掌控解题的程序,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讲解“分数的加减法”时,需要进行同分母的处理,然后才能进行加减。比如[14]+[310],由于分母不一样,所以不能直接加。在此前,笔者只讲过同分母的加減运算,也已经讲过公约数、公倍数的概念,所以笔者引导学生将分母统一,然后再计算。4与10的最小公倍数是20,学生在进行同分母的操作时,有的没有改变分子,笔者及时纠正。变化后,分式变为[520]+[620]=[1120],此时的运算用到了从前的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们联想已有知识来解决现在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转换,学生可以将有难度的问题进行层层剥离,将这些条件与自己熟悉的条件进行联系。在解决异分母加减运算时,学生应该先想到只有同分母才能进行分子的运算。所以他们要先解决的是分母不同的问题,然后选择解决分母不同的方法,通过以前的学习从脑海中找寻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步步考虑就能很好地解决新知识的难点了。
在讲解的内容上,只需教师对学生稍加点拨,做出正确的引导。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用最适合自己的状态去应对,这样才能学得轻松,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高。
二、动手操作,内化认知
动手操作能够有效打开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在动手的同时帮助他们获得感性认知,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不管是动手画、折还是剪,学生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更加亲近新知识。
在“圆”的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圆形,唤起他们在生活中对圆的印象,并通过多媒体给学生们演示生活中的圆。笔者向学生提问:如果你们向平静的湖面投掷一颗石子,湖面会有什么变化?学生们回答:有一个一个的圆环出现。通过大家对大自然的认识,诱发了学生对圆的兴趣,然后笔者让学生们去画圆,学生发现徒手画根本画不圆。之后笔者看到有学生拿饮料瓶盖去画圆,还有学生拿尺子上的圆洞来画。看到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中,笔者非常欣慰。接着笔者教他们用圆规去画,圆规的应用很简单,但是笔者看到有的学生画的圆有缺口,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去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有缺口是因为两个脚的距离变了,引起半径改变,所以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持圆规的稳定。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再介绍圆的基本性质就容易很多,学生就可以用自己画的圆来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在画圆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会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法,这就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教学的目的是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形成既定的认知,通过动手操作来触发对知识的思考辩证能力,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将知识进行内化,进而提升自身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三、联想假设,多元发散
联想假设可能是对于小学生最困难的一种思考方式,抽象的情景会让学生寸步难行,这和长期教学的严肃性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标新立异的方法,适时让学生进行发散想象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的算数解法时,笔者就选用了假设法。鸡和兔一共有80个头,208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先假设这80个头全是鸡,那么相应的腿应该是160,而实际的是208,这些多出的腿是兔子造成的,208-160=48,这48只腿应该是兔子比鸡多出的腿,那么48÷2=24,这就是兔子的数量。这样的解决方法如果教师不进行扩展,学生们会很难理解,教给学生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将这种思想应用其他类似的题目上去,这也是思维能力提升的表现。另外解决这道题还有抬腿法和方程法,让学生去接触多种算法,是为了帮助他们打开思维。这些方法对应了很多题目,教师应该明白,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才是最关键的,会一道题和学会这道题的解决方法是完全两种概念,如果将题干改变而实质不变,学生却不能解答出来,那么教师的讲授起到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多种解题方法的渗透,是为了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样他们联想假设的能力就能得到明显的提升。
一题多解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学生在尝试思考时会遇到很多瓶颈,这是很正常的,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这样就能让学生秉持着端正的态度来面对困难。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本来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难上加难。为了很好地应对这一点,教师应该去了解学生当前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各自的目标,让学生从比较、分析、概括中形成相应的思维模式,从而提升思维能力。◆(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滨淮镇第二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
一、程序引导,拾级而上
让学生接触既定的思维程序,学生就能从需要中寻找动机,找到目标后才能选择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训练引导能让学生的思维达到积极的状态,并且能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利于智力和能力的双重发展。
引导学生掌控解题的程序,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讲解“分数的加减法”时,需要进行同分母的处理,然后才能进行加减。比如[14]+[310],由于分母不一样,所以不能直接加。在此前,笔者只讲过同分母的加減运算,也已经讲过公约数、公倍数的概念,所以笔者引导学生将分母统一,然后再计算。4与10的最小公倍数是20,学生在进行同分母的操作时,有的没有改变分子,笔者及时纠正。变化后,分式变为[520]+[620]=[1120],此时的运算用到了从前的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们联想已有知识来解决现在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转换,学生可以将有难度的问题进行层层剥离,将这些条件与自己熟悉的条件进行联系。在解决异分母加减运算时,学生应该先想到只有同分母才能进行分子的运算。所以他们要先解决的是分母不同的问题,然后选择解决分母不同的方法,通过以前的学习从脑海中找寻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步步考虑就能很好地解决新知识的难点了。
在讲解的内容上,只需教师对学生稍加点拨,做出正确的引导。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用最适合自己的状态去应对,这样才能学得轻松,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高。
二、动手操作,内化认知
动手操作能够有效打开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在动手的同时帮助他们获得感性认知,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不管是动手画、折还是剪,学生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更加亲近新知识。
在“圆”的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圆形,唤起他们在生活中对圆的印象,并通过多媒体给学生们演示生活中的圆。笔者向学生提问:如果你们向平静的湖面投掷一颗石子,湖面会有什么变化?学生们回答:有一个一个的圆环出现。通过大家对大自然的认识,诱发了学生对圆的兴趣,然后笔者让学生们去画圆,学生发现徒手画根本画不圆。之后笔者看到有学生拿饮料瓶盖去画圆,还有学生拿尺子上的圆洞来画。看到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中,笔者非常欣慰。接着笔者教他们用圆规去画,圆规的应用很简单,但是笔者看到有的学生画的圆有缺口,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去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有缺口是因为两个脚的距离变了,引起半径改变,所以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持圆规的稳定。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再介绍圆的基本性质就容易很多,学生就可以用自己画的圆来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在画圆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会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法,这就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教学的目的是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形成既定的认知,通过动手操作来触发对知识的思考辩证能力,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将知识进行内化,进而提升自身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三、联想假设,多元发散
联想假设可能是对于小学生最困难的一种思考方式,抽象的情景会让学生寸步难行,这和长期教学的严肃性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标新立异的方法,适时让学生进行发散想象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的算数解法时,笔者就选用了假设法。鸡和兔一共有80个头,208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先假设这80个头全是鸡,那么相应的腿应该是160,而实际的是208,这些多出的腿是兔子造成的,208-160=48,这48只腿应该是兔子比鸡多出的腿,那么48÷2=24,这就是兔子的数量。这样的解决方法如果教师不进行扩展,学生们会很难理解,教给学生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将这种思想应用其他类似的题目上去,这也是思维能力提升的表现。另外解决这道题还有抬腿法和方程法,让学生去接触多种算法,是为了帮助他们打开思维。这些方法对应了很多题目,教师应该明白,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才是最关键的,会一道题和学会这道题的解决方法是完全两种概念,如果将题干改变而实质不变,学生却不能解答出来,那么教师的讲授起到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多种解题方法的渗透,是为了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样他们联想假设的能力就能得到明显的提升。
一题多解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学生在尝试思考时会遇到很多瓶颈,这是很正常的,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这样就能让学生秉持着端正的态度来面对困难。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本来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难上加难。为了很好地应对这一点,教师应该去了解学生当前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各自的目标,让学生从比较、分析、概括中形成相应的思维模式,从而提升思维能力。◆(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滨淮镇第二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