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生态回归与价值取向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MM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由于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误读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出现了不少“形式化”“教条化”的内容。改正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回归课堂教学的本质,构建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本色课堂”,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举措。“本色课堂”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课堂“本色”的回归,是对教学“生态”价值的追求。其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前提下,能很好地将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整合为一体,在自然、和谐、轻松的课堂真实环境中,实现学生主体意识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传统课堂的缺陷之一就是“以本为本”,忠实地执行教材。教师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连教材编排顺序也不敢调整。课程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是关系学校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大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在实践中,我校则坚持“平民教育”办学宗旨,以“本色课堂”为引领,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构建起了适应时代发展、适合自身实际的多元化“本色课堂”。
  一、“本色课堂”:燃起学校课改的希望之光
  我校的“本色课堂”建设始于2009年下半年,在校长长期教学改革积淀的基础上高屋建瓴,提出了“本色课堂”建设的设想,由此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整体推进教改的坚定步伐。我们的“本色课堂”建设有自己学校的实际考量,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基础和背景。
  (一)源于对教学本质的思考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不可否认,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知识中心”,这些都束缚着教师。这导致教学改革虽已多年了,可教学基本是在原地打转;教学中枝蔓丛生不得要领,架空分析、牵强附会;教师一厢情愿地驾驭着课堂,所谓的启发式教学演变为了一种钓鱼式的发问,导致知识教育的浅表化,思想认识的碎片化。因此,我们认为基础教育的课堂教育需要“回归本色”,必须“返璞归真”。
  (二)源于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本色课堂”所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能让学生学习得更轻松、快乐一些,也有利于减负工作的真正落实,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是“三统一”,即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上课进度、统一的课程考试。这导致学生主体选择性缺失,教师更多地在于强调“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都明显偏低,这急需我们正确对待并加以纠正
  (三)源于对学校主动发展目标的追求
  学校将坚持走平民教育优质化道路作为学校办学的核心价值,并始终面向最基层、最普通的学生,力争实现“让薄弱学生变合格、让合格学生变优秀、让优秀学生更健康”的办学目标,使学校发展成为一所内涵丰富、品质突出、影响力更大的优秀学校。近几年来,我校在推进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学校希望通过“本色课堂”的建构,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在我们看来:“本色,本来的面貌,原有的性质或品质。”“本色课堂”就是返璞归真、追求课堂教学本来的性质和应有的价值。“本色课堂”不是“以教材为本”的课堂,“本色课堂”不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本色课堂”也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我们的课堂应坚持“校情”与“学情”的统一,“课堂”与“生活”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尽可能做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尽可能保证所有学生都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还原课堂“本色”,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本色课堂的建构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定位:
  一是价值定位:“本色课堂”应是“智慧”的课堂。新课程的实施为基础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也为“本色课堂”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课堂,将课堂与课程融合,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探索与思考, 探寻“民主、开放、灵动”的课堂价值取向,建构“自然、简约、高效”课堂,使教学的理念、形式、内容与时俱进,促进教学质量、办学水平、人才培养的全面提升。
  二是目标定位:“本色课堂”应是“高效”的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成人”,而不仅仅是“成才”。我们认为,学生要成才、学校要发展,其关键是要有质量,而质量一定是在课堂,而课堂的建构应该而且必须回归“真本”。通过“本色课堂”的构建,打造优质高效的教学新模式,以此为重点,对课前、课内、课后教学全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全面改革,努力使课堂达到教师引导有法、学生学习得法、师生关系和谐、目标达成有效的教学状态。
  三是主体定位:“本色课堂”一定是“以生为本”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具有平等的人格主体,教师应该把学生的人格发展放在首位,树立并彰显学生的主体角色与地位。我们通过“本色课堂”的建构,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初步形成以“导学、互学、助学、测学”为要素的“本色课堂”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本色课堂”:课程改革的生态回归
  我们提出的“本色课堂”就是在“少讲多学”的理念指导下,大胆创造属于我们的课改革的生态,在扬弃传统教育弊端的基础上,使课堂回归“真本”,并建构起课堂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路径。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三方面。
  (一)避繁就简,返璞归真
  “本色课堂”的教学着力点在于教学各环节简洁、紧凑,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高效、有意义的课堂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学为主的课堂模式或样态。教师在其中起调节和把握信息的作用,对一些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讲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巩固、迁移和运用”。在实践中,我们致力于褪去传统课堂那些反教育、媚俗的“伪包装”因素,倡导“朴素”的教学,使教育回归其本源: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一颗(育人)心,佐之以最有效的教学辅助器材,杜绝各种花里胡哨、哗众取宠的干扰,避免其冲击原本应该静谧、优雅的课堂学习氛围。我们沉稳朴质的教风体现在:一个崭新的课堂形式——马蹄形座位;一种科学的学习手段——小组合作探究;一个课程的关键核心词——问题意识的培养;一个新颖的模式建构——以问题创设和解决为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我们教学的着力点在于教学各环节的简洁紧凑,其情感着力点是以“大爱情怀”营造课堂健康生态群,教师所有的教学设计出发点和终极归宿始终是学生的“学”,课堂评价的着眼点也坚定地落实在学生的“得”上。   (二)自主互帮,合作探究
  我们认为“本色课堂”应该是高效、有意义的课堂,应当实现目标引领下的“自主学习”取向。我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学习,教师在其中起组织、引导的作用,对一些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才给予讲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对知识巩固、迁移和运用。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中始终体现自学、互学、帮学和测学。值得强调的是,这是课堂四个要素,而不是四个前后有序的流程。这表明:首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自主去学,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态互相帮助地学。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合作互助,解放的不仅是教师,更是解除了捆绑在学生身上的枷锁,同时节约了时间,教师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重难点。这样,我们把“教”室变成了“学”堂,促使将“先教后学”调整为“先学后教”;从“示范模仿,讲解接受”逐步走向“自主探究,参与体验”;由原来的教师“包办代替”发展到学生的“自主建构”;达到从只重视“知识结果”到“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效果。我们强调合作探究,反对“暗示性”给答案,反对间接性“提示”,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期间可以是讨论、争辩,可以是亲身试验、有不同的答案,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探究的乐趣,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还原课堂的“本色”。
  (三)激发活力,灵动课堂
  学生主动参与是“本色课堂”的核心。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对作为主体的学生学习兴趣的激活,力求将每个知识点的展开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点,这些兴趣点源于实际问题,重在自行探究,止于问题的解决和拓展。融入生活见真情,洗尽铅华显本色。我们认为一堂课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是知识的传输,是能力的提升,还是品德的塑造。我觉得,最关键应该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和成就自己。同时,“本色课堂”又是一个有着智慧和灵动的课堂。本色课堂,离不开小组合作,离不开共同探究。当看到每位学生投入学习的积极状态;孩子们站在讲台前面,积极大胆地向大家汇报,那才真正是充满了智慧和勇气。我们提出了压缩教师的讲解,让教师的讲解变得少、精和有效,我们提出“20+20”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三讲”“三不讲”原则,教师把精力用在选题设计上,把智慧洒在讲评上等一系列要求,逐步构建起灵动开放、活力四射的课堂。
  三、“本色课堂”:汇聚学校课改更多的“正能量”
  要将“本色课堂”的教学新理念落到实处,学校的各项制度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制度将引领全校教师在有效教学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一)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学校重点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本色课堂”的理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注重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时间与空间,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有效互动,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等,考核评价面向“本色课堂”的导向作用。在考核评价时,学校不仅要关注教师“本色课堂怎么说”,而更应关注“本色课堂怎么做”,考核教师在课改实践中教学行为、方式、效果等方面的变化。
  (二)形成校本研训机制
  学校把校本研究和校本培训结合起来,构建了“以校为本,以研导训,以训促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模式。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制订了《凤翔实验学校校本研训规划》,健全学校校本研训工作的管理制度。在全校形成“多元化”和“多层次”校本研训的特点。多元化指的是,构成人员多元,其中涵盖了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师,多层次指的是,组织结构多层次,包括集体年级学科备课组、集体大备课组、课题研究项目组,这种网络状、全方位、立体式的校本研训机制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提供了保证。
  (三)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在深入对“本色课堂”的性质、内涵理解基础上,学校建立《“本色课堂”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要求各学科教师要根据该《基本标准》和学科的性质,明确各自学科“本色课堂”的评价标准和具体要求,并形成每个学科的“本色课堂”的风格和个性。在此基础上,学校对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手段的运用、学习活动的设计、课堂教学的管理等)和各个环节(导入新课、进行新授、巩固新知、小结反思等)进行分阶段重点研究、改革创新,逐步建立起适合学校实际的多元评价机制。
  经过几年“本色课堂”实践,在充分调研、论证、实践的基础上,我校“本色课堂”建设不断深入,并探索出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课堂模式——“20+20课堂教学”模式。各学科以“本色”为立足点和归宿,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建立起各具特色的“本色课堂”建构,自觉更新教学理念,关注课堂过程设计,突出学生创新意识、情感态度、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性特质。同时,学校初步建立起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本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关注素质评价、过程评价、自我评价和综合评价,有力地保障和推动了“本色课堂”的纵深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E)中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 对33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PCR检测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相关基因(TEM、SHV、OXA-10群、PER、V
目的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技巧,以提高疗效及减少护患冲突。方法对儿科护士进行专业知识、沟通技巧等培训,提高儿科护士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能力。结果通过学习培训后护士
春晖中学发端于1908年上虞富商陈春澜先生创办的春晖学堂,1919年,陈春澜先生委托乡贤王佐和近代著名教育家经亨颐等续办中学。早期春晖确立了“与时俱进”的校训、“实事求是”
目的了解革兰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常规琼脂2倍稀释法测定11株(CR01-CR11)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对13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纸片扩散法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到城镇学校学习,农村学校的优质生源流失很大。如何才能挽留住学生?当然只有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最终的学习成绩才能实现。因此,我校借“一校两区”模式,行英语“走班制分层教学”之法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  一、学情以及教学情况分析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提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
主要介绍了用碘化钾-甲基异丁基甲酮(KI-MIBK)萃取汽车道旁植物叶片中的微量铅,然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测定,该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有较满意的结果。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A)耐药机制。方法应用PCR检测5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结果30株MDR-ABA中TEM、ADC、armA、aac(3)-I、ant(3”)-I、dfrA12、su11阳性率分别
目的建立简便、灵敏的HBV DNA C区序列中核心启动子(BCP)双突变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Taq-Man MGB探针技术进行双突变的检测,首先根据双突变的序列设计FAM荧光标记的TaqMan MGB
目的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norA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荧光测定法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Uz及其诱导耐药菌中的蓄积量及能量抑制剂羰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