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父母育儿多用“三无原则”

来源 :家庭科学·新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io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幼儿时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原则与不成功的父母是不同的,成功父母更多地倾向于使用无错、无批评、无压力三大原则。
  ◆无错原则
  当幼儿发生淘气、打架、损坏物品等行为时,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幼儿犯错误了,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说服教育甚至打骂。
  其实,这是幼儿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行为,在幼儿自己的意识中,并不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千万不要因此认为他是一个故意惹人生气的“讨厌孩儿”。
  ◆无批评原则
  一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现幼儿有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就对其大声呵斥、批评或表露出十分厌烦的情绪,这样的处理方式十分不妥,会使幼儿不知应该怎么去做,自信心大大受挫,于是只会什么也不做,丧失应有的自我行为主动性,长大后会表现出退缩、自卑、缺乏主动性等个性问题。
  对0~3岁的幼儿来说,说理性批评是有好处的,但是他并不能完全听懂。因此,教给幼儿正确的行为方式,让他自己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无压力原则
  一点儿压力也不给幼儿,让幼儿在一种极为顺利的环境中成长,那么幼儿长大后遇到困难岂不手足无措?事实上,无压力原则并不是这样理解的。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平等尊重的情境下才能产生合理、创新的思维。
  有些父母在养育幼儿过程中,盲目运用自己的权威地位,使幼儿内心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紧张。
  “你要是做不好,长大只能要饭了”、“再不好好做,就把你关进小黑屋”,此类语言或者做法都会给幼儿造成不必要的恐惧,使幼儿失去对自己的肯定和勇气。■
其他文献
本文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时间范畴、以蒋光慈和茅盾为剖析对象,集中研究俄苏文学在叙事艺术方面对中国左翼作家的影响。文章认为,同样受俄苏文学的影响,蒋光慈和茅盾却在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国产电影过于注重宣教功能而忽视其与生俱来的娱乐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上政治课”式的主旋律
压力会像感冒一样传染,来自同事、朋友、家人身上的压力和情绪会转嫁到你的身上,“二手压力”比“一手压力”更有杀伤力,一旦你吸收了别人的压力,自己也会开始感到紧张,并且会关注那些没有的甚至根本不会发生的“困扰生活”的问题,这种负面情绪还会在你的周围迅速蔓延开来,你身边的人也像是高效的海绵,能够毫无保留地吸收所有的负面情绪。  压力场  【案例1】  闺密聚会成了她的控诉大会  小黄属于那种“资深怨妇”
【案例一】  小磊是国内某著名高校的一名大四学生,在考取出国留学的奖学金后,却因焦虑过度而精神失常。原来,他是家中独子,从小备受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上了大学,父母还要每周到学校去为他料理生活,一想到自己将要独自一人出国求学,无人照顾,小磊不知自己将如何生活,以至过于焦虑而精神失常。后来,小磊的父母后悔不已:我们一心一意地爱他,凡事为他着想,谁知却害了他。  【案例二】  强强上小学一年级
自Noam Chomsky开创生成语言学以来,对抽象语言能力的探究成为语言研究的热点之一。语音听觉反馈能力属于人类抽象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功能性神经影像学技术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