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组织的基本单位,它通过“社团精神”的历史积淀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活跃了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近年来,上海七宝明强小学一直在探索小学生微社团建设的路径与实施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由于每个社团参与的人数相对较少,而且主要是利用课间和午间来开展各项微型小活动,故称之为“微社团”。源于促进学生午间文明休息的微社团建设,打破了常规“社团”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基于学生的成长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社团的“团长”,成为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有效组织形式。如今,微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学生校园生活与校外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逐渐成为了学校一张靓丽的校园文化名片。
一、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形成微社团活动共同体
我国教育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教育者要更加关注每一个生命的生长,聚焦每一个参与主体的情感投入;当教育与学生都要面向未来时,教育者也要用创新的思维去探索学生的无限可能。微社团活动的开展,就是要给予学生更多“话语权”和“自主权”,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做自己想做的事,并激发更多学生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它使学生们在教师的智慧引领下,通过各种自己喜欢的活动开展自主学习和自我寻求,即实现儿童哲学观中对儿童智慧的启迪与追求。在校园活动中,不应只有对“学习”的狭隘认知,还要有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活动育人”“协同育人”,为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奠定基础。
1.学生自发创建:团队成型
学生是微社团的主体,微社团的创建主要从学生自我兴趣和个性特长出发,并据此将具有共同点的个体集聚成团,自发设计开展微社团日常活动,在规范运行中实现合作互助式发展。学生作为主体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探索、自我学習,真切地体现了作为一个鲜活生命体的自我能动性。
儿童哲学观认为,孩子天生就具有逻辑推理、创造和思考的能力,所以智慧的做法乃是顺应儿童的经验及能力,并创设合理的阶梯和空间,帮助他们不断成长。在微社团中,学生们不需要根据教师、家长或其他人的要求与意愿被动地执行任务,他们可以完完全全地“做自己”,可以自然地表现出或生成一些“不完美”,但他们在每一次活动期间集聚起来的微成长会成就他们之后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社团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不断发展各项能力。
儿童哲学观强调,要让儿童学会关心和照料自己的“灵魂”,并在探寻真理的过程中不断享受理性之光的照耀,最终实现“灵魂”的健康生长,使之更加卓越。而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决策、组织并参与的活动更能通达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处,成为触及其心灵的教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社团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和素养,更让他们的灵魂得到了净化。
2.教师指导点拨:有序构建
以班主任为主导,集合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师,在课间或午后观察微社团的运作及学生的参与情况,对学生遇到的困难或不足给予指导和点拨。同时,适当发动与发挥家长志愿者及社会不同专业人士的力量,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活动及培训,促使家校共育局面的形成,有序助推微社团的良性运作与发展。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参与和支持下,又将学生纳入以微社团活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学习)共同体中,使学以致用的能力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例如,有的学生喜欢跳舞,他们不仅能把学到的本领教给自己的小伙伴,还能和大家一起创编舞蹈;有的学生擅长折纸、剪纸,于是就成立了一个折纸社团,与有共同爱好的其他小伙伴共同探究,不断提高折纸技艺;还有一些高年段的学生不仅将微社团活动越做越好,还将活动延伸到了校外,如带着自己的作品去慰问福利院的小朋友,或与养老院的老人们一起开展活动等。学生在教会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了自身的综合素养。通过微社团活动,有的学生变得更自信,有的更愿意展现自己,还有的变得更有爱心或更加热情了。
3.学校顶层设计:支持引领
在学校层面,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以课题为引领,从学校办学目标、育人理念出发进行顶层设计,创设能够与学生多元发展和团队学习相对应的一系列活动,打通微社团活动班级与年级、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完善微社团活动开展的相关策略,引领学生更加规范、有序地开展微社团活动。微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仅让班主任、学科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区专业人士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也使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得以展现,对学生的学科素养、道德素养和能力素养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打破狭窄“学习观”的同时,也打通了教育衔接的关节。
很多家长认为,学校的微社团活动让孩子们的校外活动和家庭生活都变得丰富起来。微社团活动也为学生的假日小队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形成了“招募成立社团—合理分工—形成设计—初试完善—形成方案—展示交流”的基本活动流程。在整个微社团的建构过程中,教师或者家长始终站在学生们的身后,不断提供鼓励或支持。目前,微社团已经形成了由学生自发、教师点拨、家长协同、学生自主的活动组织推进模式。
二、以微社团为支点
形成校内外一体化的微社团活动课程
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学校重点关注微社团内容的选择,即遵循趣味性和自主性这两大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专长等组建微社团,形成不同内容的微社团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一是文学艺术类,活动内容以文学创作和艺术欣赏等为主;二是科学技术类,活动内容包括趣味数学、魅力汉字、头脑奥林匹克、建筑模型等;三是体育休闲类,活动内容包括各种球类、健身操、田径、武术等。在这些由学生自己选择和设计的校内微社团活动的基础上,为了让活动更具系统性和序列性,学校将家庭生活、学生校外活动和寒暑假生活都纳入其中,使教师、家长和学生成为校内外一体化的微社团课程的共同建构者。 1.坚定儿童立场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儿童立场要求教师与家长理解儿童,承认儿童既是社会人也是自然人,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属性。因此,无论是家长在家庭中选择的活动还是在社区场馆选择的活动,从设计到实施再到评价,都要遵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儿童的天性,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儿童个性化发展。如有一位家长参加了孩子所在的航模社团,除了参与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之外,还和孩子一起研究航模,在家中指导制作并模拟演练,经常带着孩子参观航海博物馆或参加各种模型爱好者组织的活动。这样的家庭生活自然与孩子的兴趣、特长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孩子在微社团活动中的表现更加出色,还使孩子对航模制作的兴趣逐渐向志趣发展。
2.设计儿童感兴趣的活动
虽然微社团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了成为社团组织者、领导者的机会,但还是会有一些学生没有机会扮演这样的角色,或者还未达到成为微社团组织者和领导者所需要的能力水平。因此在课外活动和假日小队活动中,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将微社团进行场景或场所的迁移。在教师的鼓励和家长的支持下,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在家庭活动或假日活动中做一次“领导者”。
在微社团活动选题和合作伙伴方面,有些学生已经不只局限于校内,而是延伸到了校外。如通过社区平台发出邀请,让游戏活动成为共同语言,把有共同兴趣的小伙伴们聚集在一起。在教师和家长的支持下,学生们创设游戏情境,在社团活动中获得了真切的体验和感受,通过游戏认识了新朋友,确立了平等、互助、合作的伙伴关系。这样的校外活动有效延伸了校内微社团活动的价值。
3.注重学生评价
微社团活动评价以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为主,强调体验,注重过程,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价值实现,使微社团活动能够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教师与家长要关注学生在参与微社团活动时的身心变化过程。对学生来讲,他们既是社团的组织者、参与者,也是社团活动的评价者。每学年的社团展示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体验,还增长了学生的技能,同时也是教师把握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的契机。微社团项目主持人的公开招募和评选,从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到以年级为单位的活动,乃至向整个学校层面递进,以及家长对社团活动的支持与社区对活动的参与等,都要纳入全面评价的体系。
以微社团“心灵花园社”为例,整个社团主要是以“讲讲我的心里话”等活动为主,这些属于学生们的微社团成为“小鬼当家”的良好典范。在“知心姐姐”信箱里,有许多低年级小朋友的来信,社团的学长们经常出现在这里,他们时而和学弟学妹们愉快地交流,时而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用成年人的视角去审视,或许这些不够专业,但学生们的评价反馈却是“需要”“很好”。
虽然微社团在组织架构和自主活动等方面还显稚嫩,但却已经成为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一大亮点,而且还走进了学生的家庭及所在的社区。
三、以“合”为审视基点
形成微社团活动的价值定位
如今,学生在校的学习已逐渐由“学科体系”转变为“生活体系”,突出了对学生活动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大学习观下,学校鼓励学生们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微社团活动,并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教育资源,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微社团最初的成立只是为了使学生们的剩余精力得到正常释放,发展到如今,已取得了更加多元的成效。微社团不仅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还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同时也对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属性融合
微社团活动的开展,生动地诠释了“多育融合”,其中涉及德育、美育等,是校内外一体化和家、校、社一体化合力育人的载体,是立体式的基于儿童视角的活动。微社团的创建与发起,是一个取长补短、开拓学生思路、发挥各方优势并能够利用与整合多种资源的过程。它不仅协同了各方力量,在教育与合作中为学生们争取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展示舞台,更是巧妙地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有机融合,初步形成了微社团的顶层架构。微社团建设的背后是各种教育属性、各类教育形式和教育方式的有机融合,并始终服务于学生。
2.功能整合
无论是社团的活动内容,还是参与活动的办法及社团规则的制定,均由学生们自己做主。学校鼓励教师们采用学生推荐、投票和教师补充建议相结合的办法组建班级社团,在社团运行管理上充分体现自主。这些做法极大地調动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社团成员主体意识的形成。由于微社团的设计师、规划师、执行者等角色均由学生承担,因此难免会出现规划预期与实际生成的错位和偏离,但这种自然发展的适度偏离,也是新的教育契机。这时,教师和家长要适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回到正轨,这一过程也是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经之路。学生自身的经验和在整个活动及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新体验,会让活动不断有创新的火花迸发出来。这些都是微社团课程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
3.成效综合
相对于德育等其他学校活动,小学生微社团活动是基于学生兴趣展开的一种较为自主自动的活动方式。一是微社团具有灵动性。由于参与人数较少,故无论是对一些能力较弱的学生还是能力较强的学生,都存在较大的需求。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力差异、兴趣相同的学生们组成临时社团,更容易使他们通过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二是微社团具有志趣性。相同的兴趣是组建社团的基础,社团成员在一起共同探讨感兴趣的事物,一起实践,一起成长。在兴趣的集合下,很多社团成员逐渐将兴趣转化成了志趣。笔者在指导社团活动时发现,增强社团活动的趣味性,更容易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发展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使他们生出参与活动的决心。正是在“灵动性”和“趣味性”的双重作用下,学生们的言行举止更文明了,变得更自信和大方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变得更紧密了,创造力也更强了。在家里,学生会与父母共同探讨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在社区里,处处都能看到学生们活动的身影。微社团让家、校、社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促进了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近年来,微社团不断成长,已经成为上海七宝明强小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校园生活。微社团受到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性格学生的欢迎,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又一有效途径,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校风、学风的鲜活表现。更重要的是,微社团对营造学校文化氛围、传承学校优良传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百年明强”的校园文化名片。
(责任编辑
一、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形成微社团活动共同体
我国教育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教育者要更加关注每一个生命的生长,聚焦每一个参与主体的情感投入;当教育与学生都要面向未来时,教育者也要用创新的思维去探索学生的无限可能。微社团活动的开展,就是要给予学生更多“话语权”和“自主权”,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做自己想做的事,并激发更多学生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它使学生们在教师的智慧引领下,通过各种自己喜欢的活动开展自主学习和自我寻求,即实现儿童哲学观中对儿童智慧的启迪与追求。在校园活动中,不应只有对“学习”的狭隘认知,还要有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活动育人”“协同育人”,为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奠定基础。
1.学生自发创建:团队成型
学生是微社团的主体,微社团的创建主要从学生自我兴趣和个性特长出发,并据此将具有共同点的个体集聚成团,自发设计开展微社团日常活动,在规范运行中实现合作互助式发展。学生作为主体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探索、自我学習,真切地体现了作为一个鲜活生命体的自我能动性。
儿童哲学观认为,孩子天生就具有逻辑推理、创造和思考的能力,所以智慧的做法乃是顺应儿童的经验及能力,并创设合理的阶梯和空间,帮助他们不断成长。在微社团中,学生们不需要根据教师、家长或其他人的要求与意愿被动地执行任务,他们可以完完全全地“做自己”,可以自然地表现出或生成一些“不完美”,但他们在每一次活动期间集聚起来的微成长会成就他们之后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社团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不断发展各项能力。
儿童哲学观强调,要让儿童学会关心和照料自己的“灵魂”,并在探寻真理的过程中不断享受理性之光的照耀,最终实现“灵魂”的健康生长,使之更加卓越。而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决策、组织并参与的活动更能通达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处,成为触及其心灵的教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社团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和素养,更让他们的灵魂得到了净化。
2.教师指导点拨:有序构建
以班主任为主导,集合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师,在课间或午后观察微社团的运作及学生的参与情况,对学生遇到的困难或不足给予指导和点拨。同时,适当发动与发挥家长志愿者及社会不同专业人士的力量,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活动及培训,促使家校共育局面的形成,有序助推微社团的良性运作与发展。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参与和支持下,又将学生纳入以微社团活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学习)共同体中,使学以致用的能力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例如,有的学生喜欢跳舞,他们不仅能把学到的本领教给自己的小伙伴,还能和大家一起创编舞蹈;有的学生擅长折纸、剪纸,于是就成立了一个折纸社团,与有共同爱好的其他小伙伴共同探究,不断提高折纸技艺;还有一些高年段的学生不仅将微社团活动越做越好,还将活动延伸到了校外,如带着自己的作品去慰问福利院的小朋友,或与养老院的老人们一起开展活动等。学生在教会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了自身的综合素养。通过微社团活动,有的学生变得更自信,有的更愿意展现自己,还有的变得更有爱心或更加热情了。
3.学校顶层设计:支持引领
在学校层面,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以课题为引领,从学校办学目标、育人理念出发进行顶层设计,创设能够与学生多元发展和团队学习相对应的一系列活动,打通微社团活动班级与年级、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完善微社团活动开展的相关策略,引领学生更加规范、有序地开展微社团活动。微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仅让班主任、学科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区专业人士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也使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得以展现,对学生的学科素养、道德素养和能力素养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打破狭窄“学习观”的同时,也打通了教育衔接的关节。
很多家长认为,学校的微社团活动让孩子们的校外活动和家庭生活都变得丰富起来。微社团活动也为学生的假日小队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形成了“招募成立社团—合理分工—形成设计—初试完善—形成方案—展示交流”的基本活动流程。在整个微社团的建构过程中,教师或者家长始终站在学生们的身后,不断提供鼓励或支持。目前,微社团已经形成了由学生自发、教师点拨、家长协同、学生自主的活动组织推进模式。
二、以微社团为支点
形成校内外一体化的微社团活动课程
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学校重点关注微社团内容的选择,即遵循趣味性和自主性这两大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专长等组建微社团,形成不同内容的微社团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一是文学艺术类,活动内容以文学创作和艺术欣赏等为主;二是科学技术类,活动内容包括趣味数学、魅力汉字、头脑奥林匹克、建筑模型等;三是体育休闲类,活动内容包括各种球类、健身操、田径、武术等。在这些由学生自己选择和设计的校内微社团活动的基础上,为了让活动更具系统性和序列性,学校将家庭生活、学生校外活动和寒暑假生活都纳入其中,使教师、家长和学生成为校内外一体化的微社团课程的共同建构者。 1.坚定儿童立场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儿童立场要求教师与家长理解儿童,承认儿童既是社会人也是自然人,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属性。因此,无论是家长在家庭中选择的活动还是在社区场馆选择的活动,从设计到实施再到评价,都要遵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儿童的天性,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儿童个性化发展。如有一位家长参加了孩子所在的航模社团,除了参与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之外,还和孩子一起研究航模,在家中指导制作并模拟演练,经常带着孩子参观航海博物馆或参加各种模型爱好者组织的活动。这样的家庭生活自然与孩子的兴趣、特长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孩子在微社团活动中的表现更加出色,还使孩子对航模制作的兴趣逐渐向志趣发展。
2.设计儿童感兴趣的活动
虽然微社团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了成为社团组织者、领导者的机会,但还是会有一些学生没有机会扮演这样的角色,或者还未达到成为微社团组织者和领导者所需要的能力水平。因此在课外活动和假日小队活动中,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将微社团进行场景或场所的迁移。在教师的鼓励和家长的支持下,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在家庭活动或假日活动中做一次“领导者”。
在微社团活动选题和合作伙伴方面,有些学生已经不只局限于校内,而是延伸到了校外。如通过社区平台发出邀请,让游戏活动成为共同语言,把有共同兴趣的小伙伴们聚集在一起。在教师和家长的支持下,学生们创设游戏情境,在社团活动中获得了真切的体验和感受,通过游戏认识了新朋友,确立了平等、互助、合作的伙伴关系。这样的校外活动有效延伸了校内微社团活动的价值。
3.注重学生评价
微社团活动评价以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为主,强调体验,注重过程,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价值实现,使微社团活动能够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教师与家长要关注学生在参与微社团活动时的身心变化过程。对学生来讲,他们既是社团的组织者、参与者,也是社团活动的评价者。每学年的社团展示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体验,还增长了学生的技能,同时也是教师把握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的契机。微社团项目主持人的公开招募和评选,从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到以年级为单位的活动,乃至向整个学校层面递进,以及家长对社团活动的支持与社区对活动的参与等,都要纳入全面评价的体系。
以微社团“心灵花园社”为例,整个社团主要是以“讲讲我的心里话”等活动为主,这些属于学生们的微社团成为“小鬼当家”的良好典范。在“知心姐姐”信箱里,有许多低年级小朋友的来信,社团的学长们经常出现在这里,他们时而和学弟学妹们愉快地交流,时而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用成年人的视角去审视,或许这些不够专业,但学生们的评价反馈却是“需要”“很好”。
虽然微社团在组织架构和自主活动等方面还显稚嫩,但却已经成为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一大亮点,而且还走进了学生的家庭及所在的社区。
三、以“合”为审视基点
形成微社团活动的价值定位
如今,学生在校的学习已逐渐由“学科体系”转变为“生活体系”,突出了对学生活动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大学习观下,学校鼓励学生们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微社团活动,并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教育资源,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微社团最初的成立只是为了使学生们的剩余精力得到正常释放,发展到如今,已取得了更加多元的成效。微社团不仅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还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同时也对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属性融合
微社团活动的开展,生动地诠释了“多育融合”,其中涉及德育、美育等,是校内外一体化和家、校、社一体化合力育人的载体,是立体式的基于儿童视角的活动。微社团的创建与发起,是一个取长补短、开拓学生思路、发挥各方优势并能够利用与整合多种资源的过程。它不仅协同了各方力量,在教育与合作中为学生们争取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展示舞台,更是巧妙地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有机融合,初步形成了微社团的顶层架构。微社团建设的背后是各种教育属性、各类教育形式和教育方式的有机融合,并始终服务于学生。
2.功能整合
无论是社团的活动内容,还是参与活动的办法及社团规则的制定,均由学生们自己做主。学校鼓励教师们采用学生推荐、投票和教师补充建议相结合的办法组建班级社团,在社团运行管理上充分体现自主。这些做法极大地調动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社团成员主体意识的形成。由于微社团的设计师、规划师、执行者等角色均由学生承担,因此难免会出现规划预期与实际生成的错位和偏离,但这种自然发展的适度偏离,也是新的教育契机。这时,教师和家长要适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回到正轨,这一过程也是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经之路。学生自身的经验和在整个活动及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新体验,会让活动不断有创新的火花迸发出来。这些都是微社团课程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
3.成效综合
相对于德育等其他学校活动,小学生微社团活动是基于学生兴趣展开的一种较为自主自动的活动方式。一是微社团具有灵动性。由于参与人数较少,故无论是对一些能力较弱的学生还是能力较强的学生,都存在较大的需求。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力差异、兴趣相同的学生们组成临时社团,更容易使他们通过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二是微社团具有志趣性。相同的兴趣是组建社团的基础,社团成员在一起共同探讨感兴趣的事物,一起实践,一起成长。在兴趣的集合下,很多社团成员逐渐将兴趣转化成了志趣。笔者在指导社团活动时发现,增强社团活动的趣味性,更容易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发展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使他们生出参与活动的决心。正是在“灵动性”和“趣味性”的双重作用下,学生们的言行举止更文明了,变得更自信和大方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变得更紧密了,创造力也更强了。在家里,学生会与父母共同探讨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在社区里,处处都能看到学生们活动的身影。微社团让家、校、社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促进了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近年来,微社团不断成长,已经成为上海七宝明强小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校园生活。微社团受到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性格学生的欢迎,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又一有效途径,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校风、学风的鲜活表现。更重要的是,微社团对营造学校文化氛围、传承学校优良传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百年明强”的校园文化名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