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护患沟通角度探讨共情理论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为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做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共情;儿科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32-01
共情(cmpathy)又名“通情”,共感,同理心,感情移入等,是指能充分理解和分担对方精神世界中的各种负荷。共情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其核心是理解。共情分为两种水平:(1)自发共情反应;(2)习得,有意识的共情反应。自发的共情反应是指基本的共情,不能习得,但自知力的增加会增加共情的敏感性。共情过程是增进相互沟通和了解的过程。
儿科护理活动中患儿及家长和护士之间的接触是最多,最频繁。护理实践的基础是护患沟通过程,共情是所有护患沟通之精髓。通过与患儿及家长有效沟通,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儿及家长能配合治疗和护理,进而达到预定的护理目标。因此改善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效果,对保证治疗及护理的效果,提高患儿及家长对医院的满意度十分重要。下面就如何正确地运用共情技巧,进行有效沟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准确感知患儿及家属的内心感受。
在护患沟通的过程中应用共情,站在患儿及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可使情感的共鸣最大限度地进行表达。患儿及家属的需求得到满足,使其负性情绪减至最低,让患儿及家属得到人性化护理和温馨服务。如有些门诊患儿经过几天输液治疗后还不见好转,就要说理解家属的心情,并提供好的建议以及做好该病的健康教育。
2 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加强细节服务。
在治疗和护理中患儿及家长首先接触的是护士,作为共情同感的主体,得体的语言,整洁的服饰,端庄的仪容,和蔼的态度及扎实的医学知识可使患儿及家属对护士产生极大的信任,为有效沟通的进一步实现奠定基础。
3 营造环境,加强沟通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注重病儿心理,适时激励,根据儿童的特点,病区走廊墙上布置了一些卡通图案。在静脉注射室墙壁上张贴了“我是男子汉”、“我不怕打针”等激励儿童的图画。此外,儿科护士们还可以自做小红花,买贴花纸,每次打针前,护士先给小儿讲解打针的必要性,再提出一些要求,然后酌情奖励,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4 建立护患共情关系,减少护患纠纷
倾听是共情的外在表现,学会倾听,尊重患儿及其家长。对于纠纷的处理,倾听是十分重要的,倾听是了解纠纷原因,准确把握对方不满,调控双方思想和感情的过程,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还能了解对方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及文化程度。如:患者在发怨言时要说:是的,如果我遇到这事也会很气愤,也会像你一样。。。。。。;并婉转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并给以解决。有一种语言是世界通用的,那就是微笑。特别是见人微笑与家长的沟通至关重要。要把积极乐观愉快的心情传递给患儿和家长,创造温馨,融洽,友善的氛围让患儿和家长感受到温暖,愉快。
5 共情有利于增进护理人员工作中的默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共情能让护士感受到被欣赏、被理解和被尊重。因日常护理工作量大,特别是儿科护理琐碎的事儿多,护士间常不能互相信任,认同和理解,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工作氛围。
6 在共情的基础上,使患者做好对穿刺失败的心理准备
临床护理时,护理人员常常会遇到一些家长提出一针见血的要求,因此护理人员在心理上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导致穿刺失败。此时护理人员可将共情应用在临床护理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表达出关切的同时引导家长进行理性认识,做好穿刺失败的准备。例如真诚地说:此时您的心情我完全理解,如果我是您,也一样会有您的这种想法,而且那也是我非常期望的,但这种要求会使我的心理压力增大,反而对穿刺有很大的影响,但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尽最大努力。有些患儿血管条件不好,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患儿喝些水,静脉充盈些再穿刺。也可以面带笑容地说:原来你的静脉也是个困难户,是对我的考验啊。。。。。。,在说笑中提前让患儿及家长做好心理准备,适时提醒其静脉条件不好的客观事实,对穿刺失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7 准确共情,使患儿心理得到慰藉,取得家长信任来安慰家长恐惧和紧张的心理。
7.1 对0-1岁的患儿,这个年龄的孩子刚出生,父母完全没有经验,家长又心疼,所以是难度最大的。这样护士就应该耐心解释与劝说。详细交代家长们如何去把住患儿尽量不动。患儿小血管细,有的甚至看不到。护士要凭借经验去穿刺血管,穿刺前要告诉家长把住患儿不动,就成功一半,我们再尽全力一次完成穿刺,最大限度地消除家长的恐惧心理。
7.2 2-3岁这个年龄的孩子一般能听懂话了。虽然也很恐惧,但可以慢慢说通。如果是男孩,可以这样说:来小帅哥,勇敢的男子汉,今天咱们给别的小朋友做一个榜样让他们看一下,谁是最勇敢的男子汉,不哭,坚强,阿姨轻轻给小帅哥扎针,一点都不疼。扎完以后说:你是今天最勇敢,最坚强的男子汉。
7.3 4-5岁学龄前的小朋友,一般来说是比较勇敢的,但这样的孩子一般会带着紧张恐惧的心理问:阿姨能不能给我轻一点儿,一针就扎进去啊?这时我们护士要用柔和的语言回答他:宝宝听话不动,阿姨一针就扎进去的,放心吧别紧张。如果失败,应诚恳地对患儿家长说一声实在对不起,不过您放心,我会给您找一位有经验的护士打针,先到座位上等一下,等孩子不哭了再过来,好吗?这样家长一般会理解和宽容的。
综上所述,共情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方法。它是一种能力的表现。共情可使对方感受到其自身被尊重,被接纳和被理解,因此而达到相互了解和更有效的沟通。将共情应用到儿科护理中可以让患儿愉悦地进行治疗,赢得了患儿的认同和家长的赞扬,既提高了护理质量,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玉芳,李继平。共情—良好护患关系的切入点。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4,32(10):435—438.
[2] 张英兰。共情应用与护患沟通的效果。抓护理杂志,2010.12(45);1111——1112
作者简介:
陈彧瑾,女,1973年1月生,福建福州人,学历:中专,职称:护师,研究方向为儿科护理,单位: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
【关键词】共情;儿科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32-01
共情(cmpathy)又名“通情”,共感,同理心,感情移入等,是指能充分理解和分担对方精神世界中的各种负荷。共情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其核心是理解。共情分为两种水平:(1)自发共情反应;(2)习得,有意识的共情反应。自发的共情反应是指基本的共情,不能习得,但自知力的增加会增加共情的敏感性。共情过程是增进相互沟通和了解的过程。
儿科护理活动中患儿及家长和护士之间的接触是最多,最频繁。护理实践的基础是护患沟通过程,共情是所有护患沟通之精髓。通过与患儿及家长有效沟通,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儿及家长能配合治疗和护理,进而达到预定的护理目标。因此改善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效果,对保证治疗及护理的效果,提高患儿及家长对医院的满意度十分重要。下面就如何正确地运用共情技巧,进行有效沟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准确感知患儿及家属的内心感受。
在护患沟通的过程中应用共情,站在患儿及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可使情感的共鸣最大限度地进行表达。患儿及家属的需求得到满足,使其负性情绪减至最低,让患儿及家属得到人性化护理和温馨服务。如有些门诊患儿经过几天输液治疗后还不见好转,就要说理解家属的心情,并提供好的建议以及做好该病的健康教育。
2 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加强细节服务。
在治疗和护理中患儿及家长首先接触的是护士,作为共情同感的主体,得体的语言,整洁的服饰,端庄的仪容,和蔼的态度及扎实的医学知识可使患儿及家属对护士产生极大的信任,为有效沟通的进一步实现奠定基础。
3 营造环境,加强沟通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注重病儿心理,适时激励,根据儿童的特点,病区走廊墙上布置了一些卡通图案。在静脉注射室墙壁上张贴了“我是男子汉”、“我不怕打针”等激励儿童的图画。此外,儿科护士们还可以自做小红花,买贴花纸,每次打针前,护士先给小儿讲解打针的必要性,再提出一些要求,然后酌情奖励,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4 建立护患共情关系,减少护患纠纷
倾听是共情的外在表现,学会倾听,尊重患儿及其家长。对于纠纷的处理,倾听是十分重要的,倾听是了解纠纷原因,准确把握对方不满,调控双方思想和感情的过程,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还能了解对方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及文化程度。如:患者在发怨言时要说:是的,如果我遇到这事也会很气愤,也会像你一样。。。。。。;并婉转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并给以解决。有一种语言是世界通用的,那就是微笑。特别是见人微笑与家长的沟通至关重要。要把积极乐观愉快的心情传递给患儿和家长,创造温馨,融洽,友善的氛围让患儿和家长感受到温暖,愉快。
5 共情有利于增进护理人员工作中的默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共情能让护士感受到被欣赏、被理解和被尊重。因日常护理工作量大,特别是儿科护理琐碎的事儿多,护士间常不能互相信任,认同和理解,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工作氛围。
6 在共情的基础上,使患者做好对穿刺失败的心理准备
临床护理时,护理人员常常会遇到一些家长提出一针见血的要求,因此护理人员在心理上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导致穿刺失败。此时护理人员可将共情应用在临床护理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表达出关切的同时引导家长进行理性认识,做好穿刺失败的准备。例如真诚地说:此时您的心情我完全理解,如果我是您,也一样会有您的这种想法,而且那也是我非常期望的,但这种要求会使我的心理压力增大,反而对穿刺有很大的影响,但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尽最大努力。有些患儿血管条件不好,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患儿喝些水,静脉充盈些再穿刺。也可以面带笑容地说:原来你的静脉也是个困难户,是对我的考验啊。。。。。。,在说笑中提前让患儿及家长做好心理准备,适时提醒其静脉条件不好的客观事实,对穿刺失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7 准确共情,使患儿心理得到慰藉,取得家长信任来安慰家长恐惧和紧张的心理。
7.1 对0-1岁的患儿,这个年龄的孩子刚出生,父母完全没有经验,家长又心疼,所以是难度最大的。这样护士就应该耐心解释与劝说。详细交代家长们如何去把住患儿尽量不动。患儿小血管细,有的甚至看不到。护士要凭借经验去穿刺血管,穿刺前要告诉家长把住患儿不动,就成功一半,我们再尽全力一次完成穿刺,最大限度地消除家长的恐惧心理。
7.2 2-3岁这个年龄的孩子一般能听懂话了。虽然也很恐惧,但可以慢慢说通。如果是男孩,可以这样说:来小帅哥,勇敢的男子汉,今天咱们给别的小朋友做一个榜样让他们看一下,谁是最勇敢的男子汉,不哭,坚强,阿姨轻轻给小帅哥扎针,一点都不疼。扎完以后说:你是今天最勇敢,最坚强的男子汉。
7.3 4-5岁学龄前的小朋友,一般来说是比较勇敢的,但这样的孩子一般会带着紧张恐惧的心理问:阿姨能不能给我轻一点儿,一针就扎进去啊?这时我们护士要用柔和的语言回答他:宝宝听话不动,阿姨一针就扎进去的,放心吧别紧张。如果失败,应诚恳地对患儿家长说一声实在对不起,不过您放心,我会给您找一位有经验的护士打针,先到座位上等一下,等孩子不哭了再过来,好吗?这样家长一般会理解和宽容的。
综上所述,共情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方法。它是一种能力的表现。共情可使对方感受到其自身被尊重,被接纳和被理解,因此而达到相互了解和更有效的沟通。将共情应用到儿科护理中可以让患儿愉悦地进行治疗,赢得了患儿的认同和家长的赞扬,既提高了护理质量,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玉芳,李继平。共情—良好护患关系的切入点。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4,32(10):435—438.
[2] 张英兰。共情应用与护患沟通的效果。抓护理杂志,2010.12(45);1111——1112
作者简介:
陈彧瑾,女,1973年1月生,福建福州人,学历:中专,职称:护师,研究方向为儿科护理,单位: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