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学好美术鉴赏课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当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鉴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鉴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局限,他们的审美标准往往停留在好看不好看的层面上。从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在面对“毕加索”、“米罗”的作品时,学生们都向我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我也会画。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鉴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鉴赏教学的主要特征。那么我们怎样把握这种特征来达到学生对美术形式语言的深刻理解呢?
根据陶行知“知识经验是创造的基础”理论,“要有我们自己的经验做根”。那就要用我们的“教学经验”,用非常通俗的语言,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简单的例子来跟美术作品进行类比。以循序渐进地达到能深切感觉抽象美术作品形式美得地步。
二、以精湛的业务能力帮助学生领会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一)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鉴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原则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学生在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标准,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精于业务,好学不倦”。
(二)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鉴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既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在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通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讲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三、美术作品奖赏中评价的多样性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再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的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这样的评价也丰富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二)奖赏与形式分析
毋庸置疑,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教学的重要部分,然而,在对作品分析时所使用的语言、方法及教具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在构图分析时,可将相似和相反的作品进行比较,卡尔夫的《有银水壶的静物》是一个“金字塔”形的构图,与塞尚的静物画不同,具有稳重的矜持感。再如色彩分析,可以将色彩强烈的作品制成黑白灯片或教具画进行对照,使学生体会色彩在画中的作用。如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构图的均衡作用,可以抽掉画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进行试验。这种视觉试验性教学对高中生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的。当然,教具的设计必须是经济又合理的。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形式的分析从笼统简单向细微复杂发展。可以说,对整体形式意味的感悟和对局部形式因素的体察和剖析都具有非生物学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明白了鉴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也是开拓学生思维水平,提高素质教育的最佳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当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鉴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鉴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局限,他们的审美标准往往停留在好看不好看的层面上。从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在面对“毕加索”、“米罗”的作品时,学生们都向我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我也会画。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鉴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鉴赏教学的主要特征。那么我们怎样把握这种特征来达到学生对美术形式语言的深刻理解呢?
根据陶行知“知识经验是创造的基础”理论,“要有我们自己的经验做根”。那就要用我们的“教学经验”,用非常通俗的语言,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简单的例子来跟美术作品进行类比。以循序渐进地达到能深切感觉抽象美术作品形式美得地步。
二、以精湛的业务能力帮助学生领会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一)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鉴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原则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学生在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标准,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精于业务,好学不倦”。
(二)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鉴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既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在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通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讲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三、美术作品奖赏中评价的多样性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再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的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这样的评价也丰富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二)奖赏与形式分析
毋庸置疑,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教学的重要部分,然而,在对作品分析时所使用的语言、方法及教具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在构图分析时,可将相似和相反的作品进行比较,卡尔夫的《有银水壶的静物》是一个“金字塔”形的构图,与塞尚的静物画不同,具有稳重的矜持感。再如色彩分析,可以将色彩强烈的作品制成黑白灯片或教具画进行对照,使学生体会色彩在画中的作用。如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构图的均衡作用,可以抽掉画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进行试验。这种视觉试验性教学对高中生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的。当然,教具的设计必须是经济又合理的。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形式的分析从笼统简单向细微复杂发展。可以说,对整体形式意味的感悟和对局部形式因素的体察和剖析都具有非生物学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明白了鉴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也是开拓学生思维水平,提高素质教育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