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家庭是儿童成长发展的第一环境,也是对儿童成长影响最直接的环境。幼儿由于年龄小,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性很大,依恋情感深,家庭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针对幼儿的特点,家园衔接,相互交流,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家园共育 交流合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要想提高幼儿的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单靠幼儿园或是家庭任何一方都是难以实现的。唯有重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做好家园共育,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使家长和幼儿教师成为共同育儿的合作伙伴,才能有效提高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幼儿教育的实践,在家园共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转变传统幼教思维,在家园共育上达成共识
瑞吉欧教育主张:影响儿童发展、成长的诸多条件中,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家长和教师的相互作用。我国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幼儿园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实施的系统教育。它以国家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要求为依据。相对于系统的幼儿园教育来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没有明确的计划和要求,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较随意。如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多识字,会做很多算术题,而幼儿园则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绘画、唱歌、舞蹈、手工制作、游戏等各种形式,发展他们的表达表现能力、交流能力及创造力,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有的家长在孩子和同伴产生矛盾时,为了不让孩子吃亏通常教导孩子“他打你几下,你就还他几下”,而幼儿园鼓励孩子与同伴之间团结友爱、友好相处,提高孩子自己处理分析事情的能力。由此看来,如果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培养目标不能达成共识,那么何谈家园共育?这样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家庭教育是配合幼儿园进行教育的重要力量。幼儿园教师应在工作中,本着家园共育、交流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信任和理解、支持和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们要转变工作重心,从“教育家长”转变为“家园共育、平等合作”。要唤起家长的主人翁意识,促使他们积极合作,共同参与家园共育,调动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兴趣,提高家园共育质量。
二、建立经常联系制度,在家园共育中融合发展
充分必要的家园联系是促进家园共育的必要载体。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加强了幼儿园和家长在教育幼儿方面的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构建多元联系机制
(1)现场简短交流
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在走廊或教室旁进行沟通。这类谈话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如告诉家长孩子在区角中的表现,孩子的指甲该剪了,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吃鱼丸等。这类沟通能有效拉近与家长的距离,为进一步沟通打下良好基础。
(2)家校通
家校通是一种非常便捷简单的联系方式,如教师可以将今天幼儿在园的表现及要求家长配合的准备工作以短信息的形式发给家长,家长能够随时将自己的想法、经验编辑成短信反馈给教师,通过对家长想法、意见的总结进行必要的思考,力求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必要时给予家长一些指导和建议,如对于不爱吃青菜的幼儿,建议家长在家做的菜要从色香味等方面考虑,增强幼儿的食欲,并时刻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通过这样的沟通和交流,不仅可以增进家园的互动交流,而且可以让孩子更好地克服不足,并努力转变。
(3)电话
对于工作繁忙无暇接送孩子的家长,教师可以利用电话和家长联系。教师要了解最佳的通话时间,和家长进行适时沟通。由于电话交流便捷、快速,经常利用电话进行交流,可以促进与家长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电话联系,家长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因而对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感到很放心,对教师的工作多一分理解和体谅。
2.打造家园互动活动平台
每学期,幼儿园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们告知幼儿园的近期目标、幼儿的基本情况、幼儿在园的表现、保育教育的内容、科学育儿的方法……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幼儿在园情况。我们幼儿园开设了“家长学校”(家教知识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让家长了解、学习并运用,实现家庭教育的科学化。自采用这种形式以来,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事实上,每位家长都希望能了解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及表现,教师应经常给家长创造这样的机会,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一些活动。如“六一儿童节、迎新年晚会”等节日活动,面向家长开展“家长开放日、家长助教”等活动,开展“DIY饼干、摘草莓”等亲子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可以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情况和对家园合作的要求,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更好地解答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困惑。这些活动,一是能让家长更直接、近距离地目睹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发展水平,从中看到幼儿在家里看不到的一些情况,方便与教师之间的配合;二是能使家长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体谅老师的工作;三是能让家长在积极地参与幼儿园组织的活动的同时通过亲历参与,真正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所做所学,更清楚地认识到孩子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和幼儿园更好地配合教育,加深教师、家长、幼儿之间的亲密度,更方便以后的家园合作。
三、密切配合教师工作,在家园共育上实现双赢
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因此这两大方面对幼儿的影响必须同方向、同步调,才能达到良好效果。孩子上幼儿园后,一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在园情况,以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教育。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情况,既可以向老师询问,又可以通过与孩子的谈话进行。例如:家长了解到孩子胆子小,不愿意和同伴游戏交往,回家后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多给孩子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又如孩子在园不愿喝白开水,家长可以与老师沟通,教师会在工作中对这个孩子多留意并且多加鼓励,这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家长参与的必要性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许多幼儿园创造了多种多样让家长参与的方式,然而家长在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保护。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捧在手中,贴在胸口,样样事情都有大人包办代替,有的父母对孩子的一切生活内容大包全揽,不论什么事都舍不得他们自己动手做。教师是有一定育儿知识的专业人员,遇到这种情况应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引导家长,与家长进行必要的沟通,让他们真正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更新教育观念,从而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不要总想着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帮忙,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以此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减少对父母或其他成人的依赖。如果过分保护,就会严重干扰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缺少自信。
此外,家长应当帮助老师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对父母、长辈的依恋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家长的怀抱永远是孩子最温暖的避风港湾。家长应主动向老师介绍孩子的生活习惯、饮食状况、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智力水平等,对于孩子各方面的进步和变化,应及时与教师交换情况。家长在接送孩子时,应主动向教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情况,以及在游戏活动、区角活动、饮食进餐方面的变化。相信只要家长与幼儿园教师共同教育,达成一致,就能携手共同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
家园共育的方式还有很多,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不断进行创新,帮助家长改善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促进家园良性互动合作。幼儿教育好比一个系统工程,孩子的福祉是教育关注的共同焦点。总之,家长和教师应成为朋友,促进家庭和幼儿园的良好沟通,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9).
[2]《幼儿园教育学》[Z].2009(8).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Z].2007(6).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家园共育 交流合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要想提高幼儿的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单靠幼儿园或是家庭任何一方都是难以实现的。唯有重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做好家园共育,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使家长和幼儿教师成为共同育儿的合作伙伴,才能有效提高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幼儿教育的实践,在家园共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转变传统幼教思维,在家园共育上达成共识
瑞吉欧教育主张:影响儿童发展、成长的诸多条件中,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家长和教师的相互作用。我国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幼儿园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实施的系统教育。它以国家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要求为依据。相对于系统的幼儿园教育来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没有明确的计划和要求,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较随意。如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多识字,会做很多算术题,而幼儿园则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绘画、唱歌、舞蹈、手工制作、游戏等各种形式,发展他们的表达表现能力、交流能力及创造力,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有的家长在孩子和同伴产生矛盾时,为了不让孩子吃亏通常教导孩子“他打你几下,你就还他几下”,而幼儿园鼓励孩子与同伴之间团结友爱、友好相处,提高孩子自己处理分析事情的能力。由此看来,如果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培养目标不能达成共识,那么何谈家园共育?这样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家庭教育是配合幼儿园进行教育的重要力量。幼儿园教师应在工作中,本着家园共育、交流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信任和理解、支持和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们要转变工作重心,从“教育家长”转变为“家园共育、平等合作”。要唤起家长的主人翁意识,促使他们积极合作,共同参与家园共育,调动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兴趣,提高家园共育质量。
二、建立经常联系制度,在家园共育中融合发展
充分必要的家园联系是促进家园共育的必要载体。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加强了幼儿园和家长在教育幼儿方面的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构建多元联系机制
(1)现场简短交流
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在走廊或教室旁进行沟通。这类谈话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如告诉家长孩子在区角中的表现,孩子的指甲该剪了,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吃鱼丸等。这类沟通能有效拉近与家长的距离,为进一步沟通打下良好基础。
(2)家校通
家校通是一种非常便捷简单的联系方式,如教师可以将今天幼儿在园的表现及要求家长配合的准备工作以短信息的形式发给家长,家长能够随时将自己的想法、经验编辑成短信反馈给教师,通过对家长想法、意见的总结进行必要的思考,力求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必要时给予家长一些指导和建议,如对于不爱吃青菜的幼儿,建议家长在家做的菜要从色香味等方面考虑,增强幼儿的食欲,并时刻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通过这样的沟通和交流,不仅可以增进家园的互动交流,而且可以让孩子更好地克服不足,并努力转变。
(3)电话
对于工作繁忙无暇接送孩子的家长,教师可以利用电话和家长联系。教师要了解最佳的通话时间,和家长进行适时沟通。由于电话交流便捷、快速,经常利用电话进行交流,可以促进与家长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电话联系,家长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因而对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感到很放心,对教师的工作多一分理解和体谅。
2.打造家园互动活动平台
每学期,幼儿园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们告知幼儿园的近期目标、幼儿的基本情况、幼儿在园的表现、保育教育的内容、科学育儿的方法……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幼儿在园情况。我们幼儿园开设了“家长学校”(家教知识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让家长了解、学习并运用,实现家庭教育的科学化。自采用这种形式以来,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事实上,每位家长都希望能了解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及表现,教师应经常给家长创造这样的机会,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一些活动。如“六一儿童节、迎新年晚会”等节日活动,面向家长开展“家长开放日、家长助教”等活动,开展“DIY饼干、摘草莓”等亲子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可以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情况和对家园合作的要求,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更好地解答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困惑。这些活动,一是能让家长更直接、近距离地目睹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发展水平,从中看到幼儿在家里看不到的一些情况,方便与教师之间的配合;二是能使家长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体谅老师的工作;三是能让家长在积极地参与幼儿园组织的活动的同时通过亲历参与,真正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所做所学,更清楚地认识到孩子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和幼儿园更好地配合教育,加深教师、家长、幼儿之间的亲密度,更方便以后的家园合作。
三、密切配合教师工作,在家园共育上实现双赢
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因此这两大方面对幼儿的影响必须同方向、同步调,才能达到良好效果。孩子上幼儿园后,一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在园情况,以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教育。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情况,既可以向老师询问,又可以通过与孩子的谈话进行。例如:家长了解到孩子胆子小,不愿意和同伴游戏交往,回家后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多给孩子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又如孩子在园不愿喝白开水,家长可以与老师沟通,教师会在工作中对这个孩子多留意并且多加鼓励,这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家长参与的必要性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许多幼儿园创造了多种多样让家长参与的方式,然而家长在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保护。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捧在手中,贴在胸口,样样事情都有大人包办代替,有的父母对孩子的一切生活内容大包全揽,不论什么事都舍不得他们自己动手做。教师是有一定育儿知识的专业人员,遇到这种情况应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引导家长,与家长进行必要的沟通,让他们真正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更新教育观念,从而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不要总想着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帮忙,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以此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减少对父母或其他成人的依赖。如果过分保护,就会严重干扰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缺少自信。
此外,家长应当帮助老师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对父母、长辈的依恋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家长的怀抱永远是孩子最温暖的避风港湾。家长应主动向老师介绍孩子的生活习惯、饮食状况、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智力水平等,对于孩子各方面的进步和变化,应及时与教师交换情况。家长在接送孩子时,应主动向教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情况,以及在游戏活动、区角活动、饮食进餐方面的变化。相信只要家长与幼儿园教师共同教育,达成一致,就能携手共同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
家园共育的方式还有很多,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不断进行创新,帮助家长改善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促进家园良性互动合作。幼儿教育好比一个系统工程,孩子的福祉是教育关注的共同焦点。总之,家长和教师应成为朋友,促进家庭和幼儿园的良好沟通,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9).
[2]《幼儿园教育学》[Z].2009(8).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Z].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