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管管理

来源 :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痴迷于传统管理中的权责分明、分工合作的时候,我们或许忽略了,管理中有很多的模糊地带,是我们无法用清晰准确的数字进行量化管理的。这些模糊地带的管理,为我们今天的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那一片三不管的责任
   销售部与质量部长期存在矛盾:产品销售不出去,到底是质量瑕疵,还是销售不力?
   一个餐馆服务员面对顾客不满或投诉时,她可以按照规章以没有权限为借口不予解决,但也可以按照“需求决定命运”最高原则,立即给予解决,即便破坏了规章也在所不惜……
   在传统管理理论看来,有多少权力,就承担多少责任。然而,现实的管理中,我们常常发现,在所谓“权责对等”原则之外,还有着一大片的权责并不清晰的灰色地带。
   就前面餐馆服务员而言,遇到问题时候的处理,全在她内心一瞬间的主观决定。我们可以把这种规章之外的模糊责任,称之为主动责任。至少,相对于上级明确授权的被动责任而言,主动责任才真正唤醒了个体责任意识。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权责灰色地带是由于规章不够清晰所导致,所以制度或规章越详细越好,最好能够无死角地覆盖组织的每一个角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权责不清晰的灰色地带,并不仅仅是由于责任无法清晰所造成,而更多的原因,其实是由组织外部消费者几乎无法预料的问题所引起。
   通常来说,典型工业企业是以整体产品的形式对顾客负责。如果一个零件质量瑕疵引起的麻烦,消费者投诉的是整体产品而并非零件质量。这时候,如果企业质量追诉体系足够完善的话,可以很容易找到质量瑕疵的制造者。当然,即便找到了质量瑕疵的生产者,也只限于组织内部作为处罚瑕疵生产者的证据,而与外部消费者一点关系都没有。
   事实上,工业组织里的绝大多数员工——尤其是流水线上的普通员工——都被隔绝在了消费者之外。如果一个员工连消费者是谁都不知道,那么,他只能对上级布置的任务负责!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之所以看不见员工的主动责任,首先在于我们仅仅局限于狭隘的工业组织、而忽视了工业组织之外的非工业类组织。
   我们处在一个从产品时代走向服务时代的变革过程中,它的本质其实是从组织内部走向外部的一个过程。而像老福特一样只管内部开足马力生产、不管外部消费者需求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物之间打交道,人的个性、性格甚至脾气这类工业社会看不见的东西,统统冒了出来!我们去一家餐馆吃饭,常态化的消费,其实是与服务员打交道。即使是因菜肴质量引起的消费投诉,消费者面对的依旧是服务员而不是后台厨师。一般来说,消费者的个性越是苏醒,不满的声音就会越多;消费者的个性越是张扬,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越挑剔。在消费者觉醒的今天,什么样千奇百怪的问题、甚至连“鸡蛋里挑骨头”的故意刁难都会随时发生。从理论上说,如果有成百上千个消费者,就可能出现成百上千个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使用组织内设的统一规章,来应对千差万别的消费者需求,本身就是一件很荒唐的事。
   因此,我们永远不可能将消费者可能遭遇的所有不满,全部罗列进内部所谓“完善规章”中。从这个角度来说,消费者的许多不满或问题,其实是规章之外的意外。
   一般来说,当外部消费者遭遇不满或问题时,就是考验员工解决问题的时刻!这恰好与我们早前遵循“权责对等”原则相反!因为一线员工通常来说并不具有任何的权力或权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不承担责任!如果一个餐馆服务员或一个商场营业员,以没有权力为借口推卸这份责任,那么,她就不是一个具备责任感的人。
   因此,把问题消灭在个人智慧可以解决的范围之内,而不是把它交给上级或一推了之,才是一个员工应该承担的分内责任!
   从这个角度来说,强行划分员工职责的内部规章并非越细越好,相反,宽松的制度或规章,才会给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留下自主决策的空间!
   我个人曾经见过最夸张的内部规章,就是厚如一本书的员工服务手册。表面上看似乎面面俱到,但能够牢记其中条款的员工其实寥寥无几。我们几乎无法想象这样一种情景:一个员工面对消费者的不满或责难时,他需要翻一翻那本厚厚规章是如何规定的?因此,我们在重新定义责任的同时,还需要重新定义权力是什么:按照传统观点的理解,权力等同于命令,但命令并非来自上级,而是来自消费者的问题!通俗点说,问题本身就是命令!
   因此,组织的新责任时代,决策权的下移是一种必须。越是直接与消费者打交道的一线员工,越是需要这种当机立断的决策权。
   也因此,向外负责、而非对内部上级负责,才是责任的本质!
  
  
  兄弟,你负责上一段创意吧
   责任之外,我们经常会遇到另外一个模糊管理带来的麻烦:分工与合作。
   工业化社会以来的合作方式,一直遵循基本的“分工式合作”原则:有了分工,所以才有了合作。但是,如果工作本身无法分工,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合作?
   我们从未听说过这样的荒唐事:兄弟,你负责上一段创意吧,我来负责下一段创意!
   事实上,创造性的工作——包括了(思维方式层面上)的看法或观点,点子或创意、设计方案、解决方案等等——由于它们本身很难或无法分工,至少,分工式合作在它们那里失效了!这种传统管理中的科学管理,在今天的经济变革中遇到了新的挑战。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无法合作。恰好相反,它们的合作方式有些令人意外:观点之间的相互碰撞,才是它们(很可能是唯一的)合作方式。通俗点说,质疑与被质疑,成为了合作的双方!
   我们知道,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方式,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断重复!但是,创造工作者——包括了设计师、策划师、影视导演等——它们有共同一个特征,就是不重复或很少重复——没有人会把一个不断重复自己的人,称之为创造力出色的优秀策划师。
   真正的创造工作者,其实是智慧工作者,也就是使用不同思维方式向外创造需求的人!这就给传统的精确组织管理带来了一个麻烦:体力可以分工,知识可以分工,但是,智慧无法分工!更准确地说,以思维方式为特征的智慧无法分工。
   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人与人之间,从组织管理层面来说,有两种合作方式:一种是通过分工而形成的流程型合作方式,另外一种是无法分工而形成的非流程型合作方式。
   通常来说,体力劳动者以及部分知识工作者,遵循分工而形成的流程型合作方式,如同中国俗语所说,“铁路工人,各管一段”,彼此之间不能跨界。但是,由于智慧无法分工或分段,只能采取非流程型的碰撞式合作。事实上,自工业化以来,分工导致专业化,专业化导致职业化,进而形成了“官僚行政体系”。但它的一个致命缺陷,就是导致职业或专业之间老死不相往来!从这个角度来说,分工而导致的专业化创新,越来越偏离了创新的本质。
   我们知道一个常识:组织目标不允许被质疑或被反对!如果试图质疑甚至反对组织目标,结果只有一个:卷铺盖走人!这也是传统组织的组织边界:目标是一条界河,把人群一分为二,符合或认同组织目标的人站在组织边界之内,不符合或不认同组织目标的人站在组织边界之外。原因很简单:目标具有统一性,但也具有强烈的排它性!它的一个致命缺陷,就是把不认同组织目标、却对于目标有着深刻独立见解的人,排斥在了组织大门之外!
   合作而非分工,碰撞而非排它,才是今天组织管理的可行之道。
   就情景而言,碰撞式合作类似于我们熟知的“头脑风暴法”:问题出现之后,人人可以自由发言,最大限度释放创造激情!不过,它们只是表面相似、实则完全不同。
   以Google公司为例子:“午餐”的时候(请注意,这个时间以及这个地点),几乎所有人都在公司餐厅随意就座用餐,并且与不同部门同事一起愉快地畅谈。第一,“餐厅”这个非正式工作场所,各个部门之间界限无意间被打破了。第二,“午餐时间”这样一个非工作时间里,并不存在所谓领导或领导权威,人与人之间可以毫无顾忌地自由畅谈。事实上,只有在非正式工作时间以及非正式工作场所,各种奇思妙想才会不受权威限制而随意发挥,同时,激烈交锋甚至火药味甚浓,但却并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
   因此,碰撞式合作与头脑风暴法恰好相反:头脑风暴法总是发生在正式工作时间、以及正式工作场所。相反,碰撞式合作,常常发生在餐厅、走廊等非工作时间、以及非工作场所。
  
  
  换位思考的鬼话
   既然合作需要沟通,那么,沟通的管理,就成为新的管理难题了。
   中国人最熟悉的沟通技术,莫过于所谓“换位思考”,也就是假设我处在你的位置,想一想我会怎么办?大体上,等同于中国人俗语所说“将心比心”。
   坦白地说,将心比心或换位思考,即便不是骗人的鬼话,也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原因不仅仅是由于“位置决定脑袋”的常识告诉我们,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除非有一天我们屁股确实坐在了位置上,才会感受到位置上的快乐或艰难。
   沟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唯一正确的答案是:期待他人贡献与众不同的看法!
   在我们传统的管理认知里,沟通常常演变为传统组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命令而非沟通的关系:整个组织只需一个正确的管理者,其他人都是只需执行的被管理者!这也是传统工业组织最恶劣的典型做法:说服被管理者,是一个正确的管理者最需要做的事。
   真相恰好相反。
   如果我们沟通目的仅仅是为了说服他人,那么不仅无法沟通、甚至可能引发激烈的冲突。但是,如果我们沟通目的并非说服他人、而是期待着另外一幅从未看过的情景,那么,不仅不会引发冲突,反而会带给我们一种意外惊喜:原来世界还有另外一副模样!
   真正意义上的贡献式沟通,总是表现为“我需要你(的智慧)”。尤其是对于急于找到创新之路、却找不到路的人而言,更是如此!
   从新合作方式到新沟通方式,组织管理脉络开始逐渐清晰,第一,问题与目标同样具有凝聚零散个体的功能,区别在于:目标排斥不同异见、问题欢迎不同异见。第二,使用肯定句变疑问句这个小技巧,将目标转化为问题,我们才会发现:组织里几乎全部是鲜活的鱼。第三,鱼与鱼之间的沟通,与辩论或争鸣完全没有关系,而是在于我们新思维的智慧对于他人而言,是否具有启发也就是贡献的作用。
   最后,即使我们围绕着问题而不是目标,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依旧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有效沟通与有效合作之后,我们如何正确的决策?
  
  
  我们的船长是谁?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我们在进行了观点与观点之间激烈交锋式的合作,并且在交锋中也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依旧面临着一个棘手难题,即:观点交锋之后听谁的?通俗点说,我们的船长是谁?
   有人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听管理者或领导者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管理者或领导者是如何产生的?也许有人会搬出一大堆的有关企业治理结构、甚至老掉牙的“中国式接班人”等等所谓理论。
   我们又陷入了一个管理的模糊地带。
   坦白地说,制度层面的一些设计,与决策本身其实并没有直接关系。事实上,无论是民主决策,还是所谓个人独断专行,都没有告诉我们决策的本质是什么。至少,如果我们相信民主决策优于个人独断专行的骗人鬼话,那么,等同于否定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基本事实。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决策,绝非“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决策。
   那么,决策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其实,管理大师德鲁克早就指出,“决策来自看法而非真相”——在我看来,这已经是最接近决策本质的定义了。
   犹如“瞎子摸象”,每个人由于角度的不同,只得到一部分真相。而试图将“部分真相”综合起来获得“全部真相”的做法,恰好混淆了我们得之不易的角度——是角度,而非获得全部事实真相,才是决策的本质!
   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得简单了:顾客的角度——我们只有站在外部顾客的角度——才是一种正确的决策!
   坦白地说,内行领导外行、还是外行领导内行?这只是个典型的特定环境下的中国式问题。早年共产党内许多大字不识的工农干部革命成功后,一跃从被管理者变身为管理者,成为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典型。通俗点说,如果你想讥讽一个管理者的瞎指挥,最好的一顶帽子就是外行领导内行。不过,这种情景随着知识正在逐渐成为常识,早已是昨日黄花。相反,外行人相对于内行人而言,其优势正在显露出来,包括了他们的视野开阔、不受专业知识的局限,以及灵活的沟通与交流能力等等。事实上,“外行人”对于组织外部市场的敏感度、而并非组织内部专业知识的熟悉度,恰好使得他们具备了成为一名船长的潜质。
   研祥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特种计算机企业,技术门槛非常高,其招聘人才的经历耐人寻味。
   现为研祥集团执行副总裁的樊小宁,当初加入研祥团队时甚至连如何开关电脑都不会。中文专业毕业的他当初面试时,很不自信地问公司掌门人陈志列:“你们这样的高科技公司要我来干啥?这些产品和技术我可什么都不懂。”而陈志列的回答却非常耐人寻味:“比你懂行的人我们已经都淘汰了,我们要的就是你这个外行来帮我们做市场”。
   事实上,正是对于特种计算机技术一窍不通的他,却凭借着其原来在大众消费品领域丰富的市场经验,在短短数年之内,一举将研祥产品推广为国内第一品牌。
   事实上,与其说“外行领导内行”,还不如说“最懂市场的人,管理或领导最懂技术的人”,更为准确恰当!
   “外行领导内行”,绝非我们假想中的懂技术还是不懂技术。恰好相反,它的本质是一种角度的转换,即:从外部需求角度看待组织内部决策,而不是相反。
   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决策方式也分两种,一种传统组织“内行领导外行”原则,懂技术的内行人管理不懂技术的外行人。另外一种恰好相反,“外行领导内行”,最懂市场的人,管理或领导最懂技术的人。事实上,由于“外行人”不懂技术,反而一门心思专注于组织外部顾客需求。我们历数所有成功的企业家,几乎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行业内的技术专家,相反,他们都是发现需求或创造需求的高手。
   有一个人,既不懂网络又不懂技术,却宣称要做中国最大互网络企业。有人讥笑道:你连软件技术都不懂,凭什么做互联网企业?他却反问道:我凭什么要懂这些技术?我是在做传统的贸易生意,只不过把它搬到了网上而已——这个人就是阿里巴巴公司的创始人马云。确实,马云不懂技术,但却懂需求。某种程度上,马云不懂技术的短处,恰恰成为了他日后成功的长处!相反,一大批精通互联网技术的创业者,反而在我们视线里消失了!
   因此,是角度、而不是专业知识或技术,决定了谁才是我们的船长!
  
  
  编辑 彭靖
  E-mail:pzk@caistv.com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创业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尝试着界定了创业的含义,初步探讨了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以及高校毕业生创业所应具备的能力,重点论述了
与实体厮杀、跟老天赛跑、被货源绑架、遭遇信誉危机……两年来,我所遭遇的每一次危机都成为横亘在无数电商创业者面前的门槛。有人没跨过去,被淹没在电商创业的滚滚浪潮中,而跨
为加快洮北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笔者建议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工程,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工程,良种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工程,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建设工程以及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湖北省南漳县动物防疫现状存在着机构设置不合理、经费有缺口、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笔者建议改为防疫队伍专职化、多元化主体防疫、实行常年免疫及免疫申报制度。
是陈光标。2011年9月,知名企业家、非专业歌唱家陈光标,别出心裁地在偏处西南的贵州毕节准备了3000头猪羊和多台农用拖拉机。获赠猪羊的条件是,全场听完标哥的演唱会。  ——陈氏慈善,似乎总摆不脱“做秀”的嫌疑。嘲骂声也因此一如既往。  外界看来,慈善本应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仁慈和悲悯,与之相匹配的行为模式,本应是一种低调安静。那么为什么陈光标如此高调做慈善?这是假慈善真虚伪?还是一种常人看不懂的中国
2017年1-8月美国红肉和禽肉累计产量为2984.6万t,同比增2.8%。其中,猪肉产量753.91万t。同比增2.8%;牛肉(包括小牛肉)产量782.95万t,同比增4.9%;禽肉产量1455.87万t,同比增1.6%。
十年前分家,理应对半平分的兄弟二人却遭遇来自父亲的差别对待,真是父亲偏心?  十年过后,父亲当初的担心和预言会否成为现实?    曾经风光一时的杨光,与很多邵东批发市场里的暴发户一样,用几年时间败光了之前仿佛一夜积聚起来的巨额财富。  黯然回到老家,千万家产只剩下五十万元现金。恰值两个儿子高中毕业,升学无望,最后这五十万元,成为支持他们进入商界唯一的敲门砖。  那天,老大杨槐和弟弟杨梨一进门,就看
近几年来,内乡县在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中始终坚持“贯穿一条主线,做好三篇文章(“一主线”即真、实、新,并将其贯穿在畜产品安全工作的全过程;“三篇文章”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近期,财政部、环保部、国家税务总局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环境保护税征管准备工作全面启动,《环境保护税法》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综合评估,每头猪的环保成本为16元.今
近日,“中兰2号”紫花苜蓿通过了甘肃省第一届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联合甘肃农业大学共同培育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