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图书出国铺路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u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5月22日召开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CBI)评估会”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总编张惠珍拿着厚厚的一叠资料,向在场的专家和同行介绍道:“这些都是海外媒体和读者对《宏构如花——奥运建筑总览》一书的反馈,这就是‘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她说,正是在推广计划的支持下,建工社与瑞士、法国、俄罗斯3家合作伙伴在短时间内交叉运作,赶在奥运会开幕之前将这本书的中文版和外文版同步推出,最终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取得了极大反响,获得了媒体和专家的好评。“俄罗斯、捷克等国的建筑专业报刊都给予此书很高赞誉。”
  张惠珍的发言引起了在场其他出版人的共鸣,社科文献出版社国际出版中心主任仇扬说,如果没有“推广计划”,社科院的“皮书”系列与荷兰Brill出版公司合作出版英文版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在,经过3年的努力,“皮书”系列已经成功进入了世界各大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对于各国学者和高端读者了解当代中国的真实情况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社科文献出版社在合作的过程中增强了组稿能力,话语权逐渐加大。有些其他国家的学术出版社主动找上门来,“皮书”系列将以更多的语种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
  除了这些沉甸甸的成果之外,“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还产生了一些无形的、却更加重要的影响。高等教育出版社肖琼说,由于“推广计划”带来了实际的好处,从出版社领导到负责具体事务的编辑都产生了“走出去”的动力。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国际合作部副主任吴小红也说,以前搞“走出去”往往不被出版社内同仁理解,现在,“走出去”已经成为大家共同的追求。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三局副局长吴伟在主持本次评估会时,还提到近期推出的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新举措——“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她特别强调指出了这个新项目与“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区别。
  那么,“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以来主要资助了哪类图书?国内出版商如何借力走出国门?“翻译出版工程”作为“推广计划”的加强版,其资助力度体现在哪些方面? 5月22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吴伟女士接受本刊记者采访,详解上述问题。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初见成效
  
  对外传播:“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进展是什么?
  吴伟:在中国“走出去”的战略框架下,在中国出版业加快转企改制步伐的大背景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过3年多的实施与推动,工作体制和机制不断成熟,各项扶持政策陆续出台,各成员单位在推动中国图书“走出去”方面持续扮演领衔的角色并处于领先地位。推广计划正式实施以来,中国已经与36个国家的156家出版机构签订了990项资助出版协议,资助图书1381种,涉及21个文版。可以说,在推动中国图书“走出去”方面,“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已经探索出一条可行、有效的道路。在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推动下,实物出口、版权输出、合作出版、境外出版等各种形式的中国图书“走出去”工作均取得了明显进展。
  以2008年为例,仅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所属的国图公司全年的实物出口贸易额就达1200万美元,同比增长12%。浙江出版集团与美国百胜书店合作的“博库书城网络书店”在美国落地,图书贸易近50万美元。在版权贸易方面,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共向海外输出版权1268项,共与境外80家出版机构签订345项资助出版协议,涉及488种图书,资助金额超过1400万元。如:中国出版集团所属中华书局的《于丹〈论语〉心得》的版权已经卖到10个国家和地区,将出版18个语种23个版本,仅英文版首付版税就达10万英镑,超过《狼图腾》,创历史新高。此外,合作出版业已成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新亮点。合作出版的好处是中外双方共同策划选题,共同承担出版发行风险,共同受益。江苏凤凰出版集团与日本、韩国出版机构合作出版的“祈愿和平”绘本丛书,以“回顾二战,企望和平”为主题,邀请三国多位著名画家,共同创作12本图书,不仅选题好,还创造了一种好的合作模式。关于在境外直接出版,我们的成员单位多有尝试。比如: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继在美国纽约设立分社之后,2008年,该集团在日本东京独资设立“科学出版社东京分社”,致力于把中国优秀的科技出版物在日本以及日本以外的国家出版、发行,同时还将积极开展版权贸易、进出口等业务。
  
  应着力推出原创的、反映当代中国的图书
  
  对外传播:近几年“推广计划”主要资助了哪类图书,其在国外的影响如何?
  吴伟:在国家财政并不很宽裕的情况下,我们要用好每一分钱,使每分钱发挥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因此,我们对于所资助的图书内容有所倾斜,主要资助文化、文学、科技、国情等领域的产品,像气功、功夫、家具、菜谱这类图书基本不考虑,因为国外出版商对这种书的市场很有把握,不资助,他们也会积极参与运作。而对于那些经济效益难以断定,却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树立国家形象的书,就需要用政府资助的形式助一臂之力。
  在审核申请资助的国外出版商方面,我们会选择那些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出版商。比如说,有着出版中国主题图书传统的剑桥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514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该出版社历来重视中国出版市场,和国内的一些出版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中国也已经成为其在海外销售增幅最快的市场。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图书,一方面在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文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品牌。中外出版商的合作应该是一种双赢的合作。
  关于受资助的图书输出到国外后的影响力,最好的办法是从国外市场直接听反应,比如,2004年资助法国出版商出版的70种图书,我2005年出访时直接做市场调研,一年间,基本上售罄。当然,每年我们会定期召开“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CBI)评估会”,请受资助的出版商介绍所资助的图书在国外的出版发行情况,同时也请专家学者给图书的翻译质量打分。近几次评估会收集到的情况表明,我们所资助的图书的传播效果还是不错的。图书的出版实效,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判,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衡量。既要看书的发行量,也要看书的去向。比如,浙江大学出版社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合作的“中国科技进展”丛书,虽然它在国外的发行量只有600本左右,但全部都发行到世界上的主要图书馆。同样是一本书,放在一般书店出售与被学术机构或图书馆收藏的效果显然不一样。尤其是对一些小众读物而言,印数在1500本已经是不错的成果了。
  
  对外传播:国内出版商在资助申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吴伟:主要问题是原创的、反映当代中国的书很少,让人眼前一亮的精品不多,这与我国当前的出版水准和出版状况是一致的。现在,“推广计划”资助的图书仍以古代文化居多。一是国内已出版的成品书大多数局限于这一类,原创的、反映当代中国的书较少;二是有些外国出版商对中国神秘、古老、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很感兴趣。当然,那些对中国有所了解的外商则更关注反映当代中国题材的图书,像《狼图腾》、《藏獒》、《于丹〈论语〉心得》等。作为政府,我们始终致力于推动当代中国题材的图书走出去,问题是高质量的、原创的、反映当代中国的书太少,在这里,我呼吁国内的出版社、作者能更多地在这方面努力。苦练内功,加大原创力度,这样才能增强自己的原动力。
  
  对外传播:今后在加快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步伐方面有何新举措?
  吴伟:为提高中国出版业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加大扶持和资助力度,我们也在努力开拓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新通道,包括:邀请国外知名作家学者撰写中国主题图书;全面实施“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及法兰克福书展设置专门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展台,加强宣传推广。谈到宣传推广,我们将联合《光明日报》和《中国日报》等媒体在今年7、8月推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专栏,以刊登国外读者对受资助图书的反响为主。希望藉此扩大“推广计划”在出版圈以外的影响。
  
   “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顺利启航
  
  对外传播:您刚才提到了“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这个项目的推出是基于什么考虑?它与“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区别何在?
  吴伟:为了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大支持力度,今年3月开始实施“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这一重大文化工程。这个工程实际上是“推广计划”的加强版。
  “推广计划”原来只是用资助翻译费的形式鼓励国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调动国外出版机构购买版权出版中国图书的积极性。而“翻译出版工程”实际上是加大了资助力度,不仅支持翻译费,也资助出版费用甚至推广费用。“翻译出版工程”将与“推广计划”相互配合,互为补充。考虑到“推广计划”在国外出版界已经深入人心,因此,两个项目对外均称CBI,使用同一个logo。所有的办事机构、工作程序、资讯发布等等仍然保持不变。
  两个项目的最大不同在于,“推广计划”资助的是翻译费用,只要外国的出版商购买了中国出版社的版权,原则上都可以来申请。但是对“翻译出版工程”而言,所申请的图书必须是系列出版物,影响要大,而且,它不仅可以申请翻译费用,还可申请出版及推广费用。
  
  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目前有何进展?
  吴伟:目前,已有5个项目先期纳入“翻译出版工程”,它们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华文明史》四卷本、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发现中国”系列、江苏凤凰出版集团的“中国符号”系列、五洲传播出版社的“人文中国”系列和浙江大学出版社的“中国科技进展”系列丛书。
  其中的一个项目,五洲传播出版社的“人文中国”丛书已于5月20日与剑桥大学出版社签约。此次签约也标志着“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正式启动,对中外出版界具有标志性意义。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翻译出版工程”已经顺利启航,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人文中国”书系是五洲传播出版社自2003年起陆续推出的一套高品质重点书系。截至2009年5月,已出版23本分册,并将在2009年内出版其余7本。书系分为3个专辑(每辑10本),即:以思想、智慧、艺术为主的“无形遗产”专辑、以工艺和器物为主的“有形遗产”专辑和以衣食住行乐为主的“民俗生活”专辑。3个专辑精心架构,有机结合,通过各分册介绍的各种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勾勒出中国文化的一个总体面貌。每个分册的作者都是中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该领域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有着准确的把握和独到的见解。
  
  对外传播:最后,请问您想借这次采访向我们的读者说点什么吗?
  吴伟:中国的历史很长,改革开放的时间却很短,外国对中国的了解还很不够,甚至我们自己也不能说完全了解自己。图书是增进国家和人民间相互了解的很好的媒介,希望《对外传播》杂志,多多推介中国图书,让外国读者通过读中国书,加深对中国的了解,进而喜欢中国,热爱中国。也希望中国读者通过读书更好地了解世界,同时,更要了解自己。毕竟,要想对外传播自己的文化,首先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习近平同志最近有一篇文章发表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叫做《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讲了诸多读书的好处,读来发人深省。日理万机的国家领导人尚且能够挤出时间读书,何况我们?
其他文献
这是金融危机背景下面向维多利亚港的一次意蕴深远的提振信心之旅、创新模式之旅、拓展渠道之旅。    对港展现龙江风采    一个是岭南大地上享誉中外的“东方之珠”,一个是祖国北疆展翅奋飞的天鹅;一个是驰名于世的金融中心,一个是方兴未艾的经济增长区域——香港、黑龙江开启了“中国式的南北合作”。  为进一步推动龙港经贸互助合作,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工作安排,由黑龙江省省长栗战书同志亲自率领的
期刊
曹杨新村是解放后上海市兴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也是上海市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人新村。90年代初,普陀区充分利用曹杨新村特有的人文环境,全面整合区域周边的教育、文化、医疗、商业等外宣资源,推出“做一天上海人”涉外旅游项目。目前该活动主要有九大类,分别是半日参观游、体验生活游、食文化游、中国菜基础一日游、传统佳节游、保健康复游、专业团体交流游、国际家庭心连心俱乐部和国际假期学校等。具体内容则以反映百姓日常
期刊
2008年,重庆市涪陵区紧紧抓住新闻、网络、文化及精品四大对外传播举措,为涪陵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外部环境,把一个精彩的涪陵展现给全国和世界。    推进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工作    区宣传办出台了《涪陵区新闻发布会制度》,举办了部门和乡镇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举办了涪陵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园区、金科农业园建设项目等推介会及新闻发布会25次。成功做好了涪陵桥南山体滑坡突发事件的对外
期刊
大多数中国人都以为,美国社会崇尚个性解放、言论自由,所以在公众场合,大家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什么可禁忌和顾虑的。在美国生活时间长了,你才会发现,这种看法其实大错特错;美国人不仅在言谈举止中处处需要“讲政治”,而且这“政治”的讲法也更加微妙、更有管控性。稍有不慎,说了“政治上不正确”(Politically Incorrect) 的话,轻则被众人敌视排挤,重则会落得身败名裂。  我也是在跌
期刊
2008年,也许没有那一个外国媒体像CNN一样为中国人所熟知。由于在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报道中,出现了CNN主持人卡夫蒂的辱华报道,随着上千万网民的抗议及“做人不能太CNN”等网络流行语的出现,CNN在中国的名气大增。    发展简史与现状    CNN的全称为美国有线新闻网(Cable News Network),1980年美国新闻界狂人泰德·特纳在亚特兰大创办了全天24小时提供新闻节目的有线电
期刊
科威特人对中国有一定了解    问:不知道科威特人民对中国有什么样的了解?  阿依莎盖斯:现在有不少科威特人会来中国经商、旅游,而且他们非常重视中国。他们会问我有关中国的问题。比如说,你去过长城吗?见过兵马俑吗?见到过有关奥运会的建筑物了吗?你会说中文了吗?所以我也很荣幸能够了解中国。  问:看来他们不仅对中国的长城、古文化有一些了解,对现在的北京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您的朋友到北京来旅游,您会带他
期刊
美国对外宣传实践在策略上下足了功夫。多年来,他们努力寻找每一个宣传活动的适当切入点,注意宣传内容的接近性和本土化,争取以更为合理的方式处理敌对方的宣传信息。他们不但利用美国宣传系统正规军,还利用各种方式,操纵使用私营媒体为对外宣传活动服务。    注重切入点的选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除“美国之音”外,美国广播宣传中较有特色的是美国海军情报处针对德国海军设置的“诺顿”电台。当时,一位名叫罗伯
期刊
浓厚的阅读传统    比起奉行保守主义的英国文化和奉行民族主义的法国文化,德国人对世界、对人本有着更多的自觉意识和反省意识,其文化传统也显得更为博大、纯朴和深沉。在这个疆域和政权分裂多于统一的国度,阅读传统让文化生活远远高居于政治生活之上。德国的人均读书量和人均购书量均居世界前列。在德国,无论是在幽静的草地上、芳香的咖啡馆里,还是在疾驰的火车上、医院的候诊室里,随处都可以看到聚精会神读书的人们。对
期刊
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路社区有近1平方公里的世博用地,位于中山南路西藏南路口的社区世博广场正处在未来浦西世博园的入口处,称作“陆上大门”。世博会召开期间,预计将有大批中外宾客由半淞园路社区进入浦西世博园区,透过这“第一扇窗”领略上海风情、感受市民素质。为此,半淞园路社区率先启动了世博服务接待计划,设立10处接待点,100个接待团队,并招募1000户接待家庭,从社区、小区、家庭3个层面,以文化,艺术,生
期刊
这个采访是由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20世纪中国文学史》引起的。这是德国汉学家顾彬的著作。一个欧洲人把中国文学史有观点地谈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关注的是,西方汉学界是如何将原本从语言学出发而进行的汉学研究,现今已将其枝蔓延伸至“跨文化传播”的领域并铺展开来,这个生机勃勃的研究领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对外传播》就以上问题采访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海外汉学中心主任张西平。    《对外传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