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作欣赏》(2005年第6期)刊发了陈均、代琦合著《在现实和梦的两端》一文。对穆旦写于1940年的《玫瑰之歌》作了详尽的分析。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不少地方值得商榷。本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宗旨,特撰此文,谨供参阅。
穆旦的诗,素来艰涩难懂,阅读障碍多来自那些艰涩难懂的意象。但读《玫瑰之歌》的障碍,首先是诗中复杂多变的人称。其复杂程度,在我的阅读经历中是少见的。其次是本诗通篇都是象征和意识流结合,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我认为一要理清这些人称之间的关系,二要理清作者意识流动的线索。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等于找到了解读此诗的钥匙。
《玫瑰之歌》由三大段构成,每段三小节。每小节四句。每段都有一个小标题,这三个标题形成全诗的基本线索:一个青年人站在现实和梦的桥梁上,现实的洪流冲毁了桥梁,他躲在真空里,新鲜的空气透进来了,他会健康起来吗?
通过分析三个小标题可知,这首诗应该是“他”(一个青年人)的故事,关于现实与梦想的故事。但在诗中“他”却没有直接甚至间接地露过面,而是“我”“你”“她”“它”“我们”悉数登场,错综复杂。
一、“他”既是“我”,也是“你”。
第一段“他”的内心独白。对“我”对“你”进行反思。
第二段还是“他”的内心独白。对“我”对“她”进行反思。
“他”如果选择“她”会怎样呢?“他”还会“疲倦”吗?
第一节写“我”遇上了“她”,第二、三节设想“我”和“她”的结局。
“自然,我可以”表示是设想。“跟他走,走进一座诡秘的迷宫”。“诡秘的迷宫”,西方象征派常用意象,暗示女性子宫。设想“我”沉迷于“她”。
“溽暑是这么快地逝去了,那喷着浓烟和密雨的季候”。“溽暑”“浓烟”“密雨”均指强烈性欲燃起的激情,然后这种激情很快会过去。
激情过后,“我”会怎么样呢?有两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像一头吐丝的蚕,抽出青春的汁液来团团地自缚”和“像孤立在涨潮(欲潮)里的一块石头”,“对着火炉也感不到一点温热”。这时的“我”表面很悠闲:“散步,谈电影,吃馆子”,“朋友茶会”,有个“体面的家庭”,“然而我是期待着野性的呐喊,我蜷伏在无尽的乡愁里过活”。“乡愁”与“体面的家庭”相对,显然不是地理意义上的,而是精神上。是对精神家园“那儿”挥之不去的怀念。“你可以看见我整日整夜地围着火炉”“渐渐老了”,却留不下一点值得回忆的回忆。
二、“他”“期待深沉而明晰的固定”
第三段,是“我”的自由联想。对历史对“我们“进行反思。
“新鲜的空气透进来了,他会健康起来吗?”这里的“健康”呼应上文“病恹而虚空”,“新鲜的空气”呼应下文的“一片新绿”和“观念的突进”。
“我”由“闲踱”时看见“一片新绿”展开联想。想到“播种的季节”种子的破土而出,想到“观念的突进”,再联想到“一次颓废的列车”“古诗词的山水”“太阳”“车站”“熔炉”。这是象征和意识流的完美结合。
第一、二节触景生情,展开联想。
“昆明湖畔”“一片新绿从大地的旧根里熊熊燃烧”,“大地的旧根”暗示传统思想、传统观念。
“播种的季节——观念的突进——然而我们的爱情是太古老了”这句话有些跳跃,“又到播种的季节……观念的突进,新的观念应该像播种季节的种子,从大地的旧根里破土而出……我们的观念太古老了……”。“爱情太古老”不是字面的含义,而是指爱家、爱国、爱人类的观念太古老,急待“突进”。
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像“一次颓废的列车”。中国人没有悲壮的死(“沿着细碎之死的温柔”),有的是永远压抑的生(“无限生之尝试的苦恼”)。
“我长大在古诗词的山水里,我们的太阳也太古老了”。“古诗词的山水”暗示遁世的传统。“太阳”指精神太阳、思想资源。“我们”包括“我”和“我”的前辈、“我”的后辈,有一种历史感。
“没有气流的激变,没有山海的倒转,人在单调疲倦中死去。”由于精神的“太阳”太古老,所以文化的“生态”太稳定,人在麻木中死去。
“一九四○年的”“车站”,对应“一次颓废的列车”,暗示这列车应该有新的方向,新的路线,新的目的地。(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的荒诞派戏剧《车站》,意象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开往最炽热的熔炉里”传达出强烈的渴望,渴望“熔炉”能化腐朽(“颓废的列车”)为神奇。
三、玫瑰之歌,追求之歌
“玫瑰”出现在大标题中,应该是统摄全诗的中心意象。“玫瑰”多用于表达男女爱情的追求,此处我认为应解读为广义的“追求”。“玫瑰之歌”即“追求之歌”。是“他”,一个青年人充满矛盾、痛苦的追求之歌。追求是他的宿命。
我喜欢穆旦的诗。因为他的诗中,破碎的自我,永远的矛盾,鲜明的对比,奇特的暗喻,无不显示出穆旦现代诗的张力,深刻地揭示出现代人的生命困惑和痛苦追求。直到全诗结束,“他”的痛苦还未完成。只好“把未完成的痛苦留给他们的子孙”(穆旦《先导》)。作为子孙的“我们”大概只有将这痛苦进行到底了。因为追求也是“我们”的宿命。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责任编辑:李雪姣
穆旦的诗,素来艰涩难懂,阅读障碍多来自那些艰涩难懂的意象。但读《玫瑰之歌》的障碍,首先是诗中复杂多变的人称。其复杂程度,在我的阅读经历中是少见的。其次是本诗通篇都是象征和意识流结合,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我认为一要理清这些人称之间的关系,二要理清作者意识流动的线索。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等于找到了解读此诗的钥匙。
《玫瑰之歌》由三大段构成,每段三小节。每小节四句。每段都有一个小标题,这三个标题形成全诗的基本线索:一个青年人站在现实和梦的桥梁上,现实的洪流冲毁了桥梁,他躲在真空里,新鲜的空气透进来了,他会健康起来吗?
通过分析三个小标题可知,这首诗应该是“他”(一个青年人)的故事,关于现实与梦想的故事。但在诗中“他”却没有直接甚至间接地露过面,而是“我”“你”“她”“它”“我们”悉数登场,错综复杂。
一、“他”既是“我”,也是“你”。
第一段“他”的内心独白。对“我”对“你”进行反思。
第二段还是“他”的内心独白。对“我”对“她”进行反思。
“他”如果选择“她”会怎样呢?“他”还会“疲倦”吗?
第一节写“我”遇上了“她”,第二、三节设想“我”和“她”的结局。
“自然,我可以”表示是设想。“跟他走,走进一座诡秘的迷宫”。“诡秘的迷宫”,西方象征派常用意象,暗示女性子宫。设想“我”沉迷于“她”。
“溽暑是这么快地逝去了,那喷着浓烟和密雨的季候”。“溽暑”“浓烟”“密雨”均指强烈性欲燃起的激情,然后这种激情很快会过去。
激情过后,“我”会怎么样呢?有两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像一头吐丝的蚕,抽出青春的汁液来团团地自缚”和“像孤立在涨潮(欲潮)里的一块石头”,“对着火炉也感不到一点温热”。这时的“我”表面很悠闲:“散步,谈电影,吃馆子”,“朋友茶会”,有个“体面的家庭”,“然而我是期待着野性的呐喊,我蜷伏在无尽的乡愁里过活”。“乡愁”与“体面的家庭”相对,显然不是地理意义上的,而是精神上。是对精神家园“那儿”挥之不去的怀念。“你可以看见我整日整夜地围着火炉”“渐渐老了”,却留不下一点值得回忆的回忆。
二、“他”“期待深沉而明晰的固定”
第三段,是“我”的自由联想。对历史对“我们“进行反思。
“新鲜的空气透进来了,他会健康起来吗?”这里的“健康”呼应上文“病恹而虚空”,“新鲜的空气”呼应下文的“一片新绿”和“观念的突进”。
“我”由“闲踱”时看见“一片新绿”展开联想。想到“播种的季节”种子的破土而出,想到“观念的突进”,再联想到“一次颓废的列车”“古诗词的山水”“太阳”“车站”“熔炉”。这是象征和意识流的完美结合。
第一、二节触景生情,展开联想。
“昆明湖畔”“一片新绿从大地的旧根里熊熊燃烧”,“大地的旧根”暗示传统思想、传统观念。
“播种的季节——观念的突进——然而我们的爱情是太古老了”这句话有些跳跃,“又到播种的季节……观念的突进,新的观念应该像播种季节的种子,从大地的旧根里破土而出……我们的观念太古老了……”。“爱情太古老”不是字面的含义,而是指爱家、爱国、爱人类的观念太古老,急待“突进”。
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像“一次颓废的列车”。中国人没有悲壮的死(“沿着细碎之死的温柔”),有的是永远压抑的生(“无限生之尝试的苦恼”)。
“我长大在古诗词的山水里,我们的太阳也太古老了”。“古诗词的山水”暗示遁世的传统。“太阳”指精神太阳、思想资源。“我们”包括“我”和“我”的前辈、“我”的后辈,有一种历史感。
“没有气流的激变,没有山海的倒转,人在单调疲倦中死去。”由于精神的“太阳”太古老,所以文化的“生态”太稳定,人在麻木中死去。
“一九四○年的”“车站”,对应“一次颓废的列车”,暗示这列车应该有新的方向,新的路线,新的目的地。(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的荒诞派戏剧《车站》,意象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开往最炽热的熔炉里”传达出强烈的渴望,渴望“熔炉”能化腐朽(“颓废的列车”)为神奇。
三、玫瑰之歌,追求之歌
“玫瑰”出现在大标题中,应该是统摄全诗的中心意象。“玫瑰”多用于表达男女爱情的追求,此处我认为应解读为广义的“追求”。“玫瑰之歌”即“追求之歌”。是“他”,一个青年人充满矛盾、痛苦的追求之歌。追求是他的宿命。
我喜欢穆旦的诗。因为他的诗中,破碎的自我,永远的矛盾,鲜明的对比,奇特的暗喻,无不显示出穆旦现代诗的张力,深刻地揭示出现代人的生命困惑和痛苦追求。直到全诗结束,“他”的痛苦还未完成。只好“把未完成的痛苦留给他们的子孙”(穆旦《先导》)。作为子孙的“我们”大概只有将这痛苦进行到底了。因为追求也是“我们”的宿命。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责任编辑:李雪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