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必修五《逍遥游》,节选于《逍遥游》“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第一章节。对于习惯了短小质朴,语言流畅的其他诸子散文的同学们来说,充满了奇特想象和浪漫色彩。汪洋恣肆的《逍遥游》犹如天外来客一般,即使疏通了字词,仍然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可当我们如庖丁解牛,抓住关键的整体架构,砉然解开,层层剖析,看似费解的文章,细细读来却别有味道。
一、层层推进的三“笑”
在熟读课文,疏通了文言字词后,同学们理解了文章大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发现这篇课文的显著特色——三次颇有意味的“笑”。庄子的散文常常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各色形象人物纷纷登场,展示了人世间的百态。在《逍遥游》中,庄子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这一大特色,多种动物被赋予了人的灵魂,粉墨登场。
第一笑:蜩与学鸠笑大鹏。健硕雄伟的大鹏让我们领略了庄子奇幻瑰诡的想象奇才。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在波涛汹涌的北海之上,击起的水浪有三千里之高,气势磅礴,乘风直上九万里高空,飞向向往中的南方。它在茫茫的海天之上独自翱翔,真是无比的自由,这是多么雄伟壮观的景象!可是蜩与学鸠(蝉和小鸟)却嘲笑起了大鹏,你有必要飞到几万里的高空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我们最高也就飞到小树枝上而已,有时还会掉到地上呢!想不通啊,你这只大鸟飞那么高干嘛呀!对此,看似旁观的作者冷冷地表示,去郊外的路程和去百里、千里之外的路程怎能一样,你们这些小虫子又怎会理解飞翔在万里高空的感受呢!
紧接着在“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一番论述后,我们又看到了第二笑:斥鴳笑大鹏。盘旋于蓬蒿丛中的斥鴳飞几丈高就落了下来,暗想我斥鴳不过如此,大鹏它又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彼且奚适也)?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蜩、学鸠、斥鴳之流,向上飞高不过榆枋,只能“控于地”或“翱翔蓬蒿之间”,它们非但不能理解大鹏的志向,反而对大鹏搏击云天,挣脱“所待”的精神进行嘲笑,这在庄子看来是非常可笑又可悲的,正如众人与彭祖比较寿命长短一样。井底之蛙怎知鸿鹄之志呢?而文中所提及的学鸠、斥鴳之流,在作者眼里,映射在人世间就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四类人。在世人眼里,这些人于国于民都是有贡献的优秀人才。可作者却毫不避讳地直指他们是“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他们看待自己就像斥鴳之流评价自己一样),鄙薄不屑之气溢于言表。这四类世人眼里的优秀人物,在庄子的笔下却显得可笑之极。
针对前两笑,作者又创造了宋荣子的第三笑:宋荣子犹然笑之。宋荣子对于这四类人物,淡淡地嘲笑了。“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一位贤人,他的境界当然要比世间人要高出许多。我们以为宋荣子可能已经是最高的境界了,可是庄子对他的评价却是淡淡的三个字“斯已矣”,不过尔尔罢了,他虽然比前四类人高出许多,但在庄子眼里,“犹有未树也”。宋荣子的境界还需提升呢!即使是更高层次,御风而行的列子,在庄子眼里,也未能挣脱世间的束缚,都是“有所待”。“有所待”,即是指人在主观上未能挣脱世俗的束缚。彼此不同的是,他们有大有小,层次有高有低而已,本质上他们都是一样的。粉墨登场的所有形象,互相指责嘲笑一番之后,最终,都被庄子冷眼嘲笑了。
庄子嘲笑万物的根本就在于他们都无法摆脱世间的枷锁,其区别只不过在于对世俗的依赖有多有少而已。这套枷锁,不仅仅是在眼前可触可摸的,更主要的是人们在精神世界里的羁绊和绳索。所以,庄子嘲笑世间一切在主观上无法挣脱束缚的人们,庄子渴求的是精神上的无所待。 “无所待”又是什么呢?“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只有顺应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超于外物的千变万化才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不以外物为助,才不会受到外物的“夭阏”,才能享受到绝对的自由。人们要想做到“无所待”,必须做到“无己”“无功”“无名”以进入忘我无为的境界。因而,庄子是真正冷眼旁观世间,追求超现实的自由,这是庄子的理想,可是却无法实现,谁能抛开一切束缚自由驰骋于世间呢?即使是庄子自己,也只能活在自己为自己构筑的幻想世界,始终无法遗世独立。至此,我们厘清了文章的思路,如文末图所示:
二、在苦闷中振作的大鹏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神思,如龙翔云中,灵动飘逸,又如风行水上,自然洒脱。在本文中,庄子奇想了一个鲲化为鹏,鹏飞南海的寓言故事,把我们引入了一个瑰丽神妙的童话般的世界,这振翅高飞,击水三千里的大鹏,作者不惜笔墨三次提及,不厌烦地描写了大鹏雄伟的形象。其拥有大智慧的鹏鸟,“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坚定不移地飞往南冥。而大鹏起飞也是有所凭借的,可是庄子却没有将批判的笔触直接指向大鹏。这是为什么?庄子在文中把最瑰丽的想象给予了大鹏,反复描绘鲲鹏的雄伟之姿,可以看出他肯定了鹏鸟追求自由,力图摆脱束缚的精神,欣赏其拥有宏图远志的气魄。而对目光短浅的斥鴳之流,庄子又毫不留情地进行了嘲讽:你们这些足不出户的小虫子怎会知道行万里路的人的感受呢!且“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庄子欣赏大鹏,赞美大鹏,不表示他完全肯定大鹏。对于大鹏,庄子的态度很矛盾。大鹏飞往南冥的志向令人激赏。可是鹏鸟飞到南冥又能怎样呢?
对此,庄子感到非常的惋惜:他追求的是“无己、无功、无名”的至高精神境界,极端鄙视在人世间汲汲名利,蝇营狗苟的污言秽行,欣赏赞美遗世独立,高举于世的洁净之人。可令人苦恼的是,和列子一样,鹏鸟并不能完全脱离尘世,如果没有六月的大风,鹏鸟根本不能飞翔在浩瀚的天际。至此,我们明白这只展翅欲飞、充满寓意的大鹏实质上就是庄子的化身,力求逍遥于尘世之外却又无法真正地抛开尘世而生活。他的精神极度渴求自由,可悲的是自由美丽的理想世界却不能实现。庄子真正的苦闷就在这里,他的理想过于极端,无法超越现实之上。
矛盾而苦闷的庄子生活在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他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黑暗现实,看透了人世间的污浊肮脏,于是耽溺于美丽而自由的理想境界,至人、神人、圣人等许多事事物物多是虚的、空的、幻想而成的,“逍遥游”即产生于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与绝望。以往,我们总是提醒学生注意庄子的消极面,避免受到他极端消沉情绪的影响。但这只大鹏,虽是幻构的形象,却以威武雄壮地遨游海天之上,不懈追求,奋然前行的动人之态,深深地印在了文学史上,鼓舞着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们在黑暗中振作起来,在蜗行摸索中探求人世的真谛!
(作者单位:高邮中学)
一、层层推进的三“笑”
在熟读课文,疏通了文言字词后,同学们理解了文章大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发现这篇课文的显著特色——三次颇有意味的“笑”。庄子的散文常常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各色形象人物纷纷登场,展示了人世间的百态。在《逍遥游》中,庄子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这一大特色,多种动物被赋予了人的灵魂,粉墨登场。
第一笑:蜩与学鸠笑大鹏。健硕雄伟的大鹏让我们领略了庄子奇幻瑰诡的想象奇才。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在波涛汹涌的北海之上,击起的水浪有三千里之高,气势磅礴,乘风直上九万里高空,飞向向往中的南方。它在茫茫的海天之上独自翱翔,真是无比的自由,这是多么雄伟壮观的景象!可是蜩与学鸠(蝉和小鸟)却嘲笑起了大鹏,你有必要飞到几万里的高空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我们最高也就飞到小树枝上而已,有时还会掉到地上呢!想不通啊,你这只大鸟飞那么高干嘛呀!对此,看似旁观的作者冷冷地表示,去郊外的路程和去百里、千里之外的路程怎能一样,你们这些小虫子又怎会理解飞翔在万里高空的感受呢!
紧接着在“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一番论述后,我们又看到了第二笑:斥鴳笑大鹏。盘旋于蓬蒿丛中的斥鴳飞几丈高就落了下来,暗想我斥鴳不过如此,大鹏它又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彼且奚适也)?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蜩、学鸠、斥鴳之流,向上飞高不过榆枋,只能“控于地”或“翱翔蓬蒿之间”,它们非但不能理解大鹏的志向,反而对大鹏搏击云天,挣脱“所待”的精神进行嘲笑,这在庄子看来是非常可笑又可悲的,正如众人与彭祖比较寿命长短一样。井底之蛙怎知鸿鹄之志呢?而文中所提及的学鸠、斥鴳之流,在作者眼里,映射在人世间就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四类人。在世人眼里,这些人于国于民都是有贡献的优秀人才。可作者却毫不避讳地直指他们是“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他们看待自己就像斥鴳之流评价自己一样),鄙薄不屑之气溢于言表。这四类世人眼里的优秀人物,在庄子的笔下却显得可笑之极。
针对前两笑,作者又创造了宋荣子的第三笑:宋荣子犹然笑之。宋荣子对于这四类人物,淡淡地嘲笑了。“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一位贤人,他的境界当然要比世间人要高出许多。我们以为宋荣子可能已经是最高的境界了,可是庄子对他的评价却是淡淡的三个字“斯已矣”,不过尔尔罢了,他虽然比前四类人高出许多,但在庄子眼里,“犹有未树也”。宋荣子的境界还需提升呢!即使是更高层次,御风而行的列子,在庄子眼里,也未能挣脱世间的束缚,都是“有所待”。“有所待”,即是指人在主观上未能挣脱世俗的束缚。彼此不同的是,他们有大有小,层次有高有低而已,本质上他们都是一样的。粉墨登场的所有形象,互相指责嘲笑一番之后,最终,都被庄子冷眼嘲笑了。
庄子嘲笑万物的根本就在于他们都无法摆脱世间的枷锁,其区别只不过在于对世俗的依赖有多有少而已。这套枷锁,不仅仅是在眼前可触可摸的,更主要的是人们在精神世界里的羁绊和绳索。所以,庄子嘲笑世间一切在主观上无法挣脱束缚的人们,庄子渴求的是精神上的无所待。 “无所待”又是什么呢?“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只有顺应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超于外物的千变万化才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不以外物为助,才不会受到外物的“夭阏”,才能享受到绝对的自由。人们要想做到“无所待”,必须做到“无己”“无功”“无名”以进入忘我无为的境界。因而,庄子是真正冷眼旁观世间,追求超现实的自由,这是庄子的理想,可是却无法实现,谁能抛开一切束缚自由驰骋于世间呢?即使是庄子自己,也只能活在自己为自己构筑的幻想世界,始终无法遗世独立。至此,我们厘清了文章的思路,如文末图所示:
二、在苦闷中振作的大鹏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神思,如龙翔云中,灵动飘逸,又如风行水上,自然洒脱。在本文中,庄子奇想了一个鲲化为鹏,鹏飞南海的寓言故事,把我们引入了一个瑰丽神妙的童话般的世界,这振翅高飞,击水三千里的大鹏,作者不惜笔墨三次提及,不厌烦地描写了大鹏雄伟的形象。其拥有大智慧的鹏鸟,“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坚定不移地飞往南冥。而大鹏起飞也是有所凭借的,可是庄子却没有将批判的笔触直接指向大鹏。这是为什么?庄子在文中把最瑰丽的想象给予了大鹏,反复描绘鲲鹏的雄伟之姿,可以看出他肯定了鹏鸟追求自由,力图摆脱束缚的精神,欣赏其拥有宏图远志的气魄。而对目光短浅的斥鴳之流,庄子又毫不留情地进行了嘲讽:你们这些足不出户的小虫子怎会知道行万里路的人的感受呢!且“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庄子欣赏大鹏,赞美大鹏,不表示他完全肯定大鹏。对于大鹏,庄子的态度很矛盾。大鹏飞往南冥的志向令人激赏。可是鹏鸟飞到南冥又能怎样呢?
对此,庄子感到非常的惋惜:他追求的是“无己、无功、无名”的至高精神境界,极端鄙视在人世间汲汲名利,蝇营狗苟的污言秽行,欣赏赞美遗世独立,高举于世的洁净之人。可令人苦恼的是,和列子一样,鹏鸟并不能完全脱离尘世,如果没有六月的大风,鹏鸟根本不能飞翔在浩瀚的天际。至此,我们明白这只展翅欲飞、充满寓意的大鹏实质上就是庄子的化身,力求逍遥于尘世之外却又无法真正地抛开尘世而生活。他的精神极度渴求自由,可悲的是自由美丽的理想世界却不能实现。庄子真正的苦闷就在这里,他的理想过于极端,无法超越现实之上。
矛盾而苦闷的庄子生活在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他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黑暗现实,看透了人世间的污浊肮脏,于是耽溺于美丽而自由的理想境界,至人、神人、圣人等许多事事物物多是虚的、空的、幻想而成的,“逍遥游”即产生于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与绝望。以往,我们总是提醒学生注意庄子的消极面,避免受到他极端消沉情绪的影响。但这只大鹏,虽是幻构的形象,却以威武雄壮地遨游海天之上,不懈追求,奋然前行的动人之态,深深地印在了文学史上,鼓舞着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们在黑暗中振作起来,在蜗行摸索中探求人世的真谛!
(作者单位:高邮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