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氛围逐渐变得活跃起来,以轻松、愉悦代替了以往刻板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体会到 “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但是,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之外,小学生们又有了很多迷茫之处,如何引导小学生走出迷茫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师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走出迷茫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教学要想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或者一门艺术,其基础在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一、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概况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要有针对性地去教授数学课程,在教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消化能力. 我们教授的对象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自控力自然较差,在教给他们知识时,我们就要做到趣味化教学,真正做到让学生体会到“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二、小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迷茫之处
(一)基础不牢
很多时候,老师给学生讲例题时,老师讲得很明白,学生感觉也听明白了,在做和例题相似的题时,可能班上80%的学生都会做. 但当题目稍微有了一点变动时,就会有部分学生做错. 做错的学生往往是题意没有读懂或者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 因此这部分学生往往会产生困扰,为什么老师讲的例题听懂了,但自己一做题目就出错.
(二)对数学没兴趣,缺乏求知欲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容易产生偏科的状态,比如对语文、英语等科目更加偏爱,因为数学学习要求逻辑性比较强,而且知识的连贯性也比较强,所以只要一个环节的知识掌握得不好,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有些吃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觉数学很枯燥,数学越学越难,成绩也会慢慢下降. 这部分学生这时就会产生一种困惑:感觉数学学习越来越难,学起来越来越吃力,课堂上稍微有一个知识点没理解,就赶不上老师的节奏.
(三)数学教学方法不明确
很多学生可能数学成绩相对于语文、英语来说稍微差一些,一直会问老师“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学数学”、“怎样能把数学成绩快速提上去”,其实很多学生存在这个问题,就是缺乏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
三、引导学生走出在数学上的迷茫的方法
(一)从学习、生活方面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笔者认为一个老师教得好,除了教学方法得当,还与其个人魅力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教师能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够对学生有深层次的了解,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选择不同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学习,以行之有效的方式来提升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而言,能够使得他们更加愿意与教师交流. 教师也更容易发现每一名学生个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薄弱点. 从而可以解决他们在数学学习上的困扰,帮助他们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二)巩固基础知识
巩固基础知识是在最根本上去解决学生的困惑、迷茫.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因此,教师需要有培养学生“提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的习惯.
(三)用精彩的问题和表扬机制,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1. 精彩的问题设置
新课改之后,教育部一直强调要让学生成为主体,老师成为引导者. 所以我们不应该让学生被动地学习,而是应该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我们应该把课堂让出来,让学生成为我们课堂的主人. 课堂提问是锻炼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提出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来,让他们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举个例子:在讲“利息”这一节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两个工作,一是让他们自己去存一次钱;二是让他们去银行问一下存钱的利率. 上课时,学生就会对我提的问题跃跃欲试,课堂气氛特别好,虽然是一次比较小的实践活动,但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充满兴趣,而且学生对这节“利息”课的理解和记忆都比较好.
2. 建立健全表扬机制
小学生是处在自控力比较差的时期,老师对他们的表扬对他们的激励,小学生会在无形中把它当成一种动力,进而会增加对该学科的学习力度,从而不断去探索数学中的各种问题.
(四)创设问题情境
当给学生按常规思路讲解时,如果题目比较难的情况下,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此时,教师需要给所讲的内容创设一个情境.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举个例子:“学加法的时候,学生学起来很抽象,但是当我们将加法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结合起来给同学讲时,学生会显得比较感兴趣,比较愿意学,这其实就是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
新课标下的学生逐渐成为课堂中的主导,教师逐渐成为课堂上的引导者. 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从侧面帮助他们,增加学习兴趣,学好数学,从而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我们快乐的数学课堂中去,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在“学中乐,乐中学”的感受.
【参考文献】
[1]黎志全.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魅力中国,2010(17).
[2]石雪超.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现代经济信息,2008(1).
[3]包先智.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法的实践模式[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9(7).
[4]吴玉姣.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浅谈[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5).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走出迷茫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教学要想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或者一门艺术,其基础在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一、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概况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要有针对性地去教授数学课程,在教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消化能力. 我们教授的对象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自控力自然较差,在教给他们知识时,我们就要做到趣味化教学,真正做到让学生体会到“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二、小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迷茫之处
(一)基础不牢
很多时候,老师给学生讲例题时,老师讲得很明白,学生感觉也听明白了,在做和例题相似的题时,可能班上80%的学生都会做. 但当题目稍微有了一点变动时,就会有部分学生做错. 做错的学生往往是题意没有读懂或者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 因此这部分学生往往会产生困扰,为什么老师讲的例题听懂了,但自己一做题目就出错.
(二)对数学没兴趣,缺乏求知欲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容易产生偏科的状态,比如对语文、英语等科目更加偏爱,因为数学学习要求逻辑性比较强,而且知识的连贯性也比较强,所以只要一个环节的知识掌握得不好,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有些吃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觉数学很枯燥,数学越学越难,成绩也会慢慢下降. 这部分学生这时就会产生一种困惑:感觉数学学习越来越难,学起来越来越吃力,课堂上稍微有一个知识点没理解,就赶不上老师的节奏.
(三)数学教学方法不明确
很多学生可能数学成绩相对于语文、英语来说稍微差一些,一直会问老师“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学数学”、“怎样能把数学成绩快速提上去”,其实很多学生存在这个问题,就是缺乏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
三、引导学生走出在数学上的迷茫的方法
(一)从学习、生活方面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笔者认为一个老师教得好,除了教学方法得当,还与其个人魅力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教师能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够对学生有深层次的了解,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选择不同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学习,以行之有效的方式来提升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而言,能够使得他们更加愿意与教师交流. 教师也更容易发现每一名学生个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薄弱点. 从而可以解决他们在数学学习上的困扰,帮助他们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二)巩固基础知识
巩固基础知识是在最根本上去解决学生的困惑、迷茫.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因此,教师需要有培养学生“提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的习惯.
(三)用精彩的问题和表扬机制,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1. 精彩的问题设置
新课改之后,教育部一直强调要让学生成为主体,老师成为引导者. 所以我们不应该让学生被动地学习,而是应该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我们应该把课堂让出来,让学生成为我们课堂的主人. 课堂提问是锻炼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提出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来,让他们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举个例子:在讲“利息”这一节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两个工作,一是让他们自己去存一次钱;二是让他们去银行问一下存钱的利率. 上课时,学生就会对我提的问题跃跃欲试,课堂气氛特别好,虽然是一次比较小的实践活动,但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充满兴趣,而且学生对这节“利息”课的理解和记忆都比较好.
2. 建立健全表扬机制
小学生是处在自控力比较差的时期,老师对他们的表扬对他们的激励,小学生会在无形中把它当成一种动力,进而会增加对该学科的学习力度,从而不断去探索数学中的各种问题.
(四)创设问题情境
当给学生按常规思路讲解时,如果题目比较难的情况下,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此时,教师需要给所讲的内容创设一个情境.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举个例子:“学加法的时候,学生学起来很抽象,但是当我们将加法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结合起来给同学讲时,学生会显得比较感兴趣,比较愿意学,这其实就是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
新课标下的学生逐渐成为课堂中的主导,教师逐渐成为课堂上的引导者. 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从侧面帮助他们,增加学习兴趣,学好数学,从而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我们快乐的数学课堂中去,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在“学中乐,乐中学”的感受.
【参考文献】
[1]黎志全.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魅力中国,2010(17).
[2]石雪超.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现代经济信息,2008(1).
[3]包先智.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法的实践模式[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9(7).
[4]吴玉姣.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浅谈[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