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这里所指的“规矩”“方圆”则是良好的行为规则的泛指。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学习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园是幼儿开始接触社会的第一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使幼儿习得一定的社会规则,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追根求源:幼儿规则意识的缺失是幼儿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历来十分重视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行为习惯,但是我们仍然感到教育效果在很多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
首先,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幼儿规则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形成的因素之一。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面对幼儿不规则的行为,教育行为不到位,使幼儿不能形成基本的良好的社会行为规则。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中,由于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新课程提倡的游戏性存在误解,于是他们更多地放任孩子的活动;被动服从规则给幼儿带来的消极情绪直接影响了各项教育活动的效果。
(二)日常生活中规则意识的培养是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生活教育,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意味着生活与教育的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渗透着教育的因素,以实现教育对生活的改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不仅体现了正面教育的思想,也渗透着生活教育的理念,即社会性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指导。
二、幼儿规则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的认识、目标及内容
(一)目标的确立
规则是人们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而幼儿规则教育则是采取有效的形式,使幼儿遵守一日生活常规。我们可以通过具体实施方案,借助于日常生活不断重复的特性,达到以下目标。
1.会说礼貌用语,不打人,不争抢玩具,学习整理玩具。
2.喜欢上幼儿园,习惯集体生活,爱老师、小朋友和亲人。
3.学会简单的自我保护,能分辨并远离危险事物。
(二)幼儿日常生活中规则活动内容的确立
我们结合幼儿园的实际,以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社会性发展形成规则为依据,确定对幼儿进行培养的内容。它们分别为游戏规则、生活规则、交往规则。具体表现为:(1)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事是可以做的,有许多事是不可以做的,人们只有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才能愉快地相处。(2)当自己的需求与社会规则产生冲突的时候,能意识到应该对自己的行为作适当的控制和调整。
三、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教育、多元渗透教育、主题教育及家庭教育等不同途径来开展。
(一)利用调查问卷,真实了解幼儿日常行为规则意识存在的问题
幼儿入园后,便生活在两种环境中:一是家庭,二是幼儿园。于是我们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家长和老师的答题,详细了解了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情况。(1)生活规则——30%的幼儿遵守,50%的幼儿不遵守,20%的幼儿有时遵守。(2)游戏规则——25%的幼儿遵守,45%的幼儿不遵守,35%的幼儿有时遵守。通过调查不难看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规则意识较淡薄。
(二)在一日活动中,利用集体的力量,通过随机教育、专题教育等不同的形式,采用个案分析、观察、实验等不同方法,培养幼儿的一日常规
1.集体的力量——大而无穷
幼儿入园后总是生活在集体之中,因此他们懂得了怎样与同伴和睦相处,怎样在游戏中学会轮流和等待,怎样才能做好自己的事情……例如,开学初,我班有许多幼儿入园时从家里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玩具。户外活动时我经常组织他们玩,有时候是玩自己的,有时候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着玩。过了一段时间,我和小朋友一起讨论,班上就逐渐有了一个全班认定的规则——无论是谁,不一定要将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但是在玩别人的玩具時,一定要事先征求别人的意见。
2.随机教育——无处不在
例如,组织幼儿洗手、喝水、吃水果时,我们总是一组一组地请幼儿去,并提醒幼儿要安静有序,不能推挤、打闹、争抢;在玩滑梯时,要排好队,有序地上下。如果在滑梯上推挤,会很危险,容易受伤……基于此,我们随时关注、聆听、发现和追随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捕捉教育契机。
3.专题教育——受益匪浅
专题教育即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无规则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园内体育器械种类较多,为了培养幼儿的秩序感,我们组织了一次讨论会,讨论的结果是把同一种器械放在一起。这个结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再以后出来玩玩具时幼儿都可以很快拿到自己喜爱的玩具,再没有发生过争抢或者拥挤的现象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生活与教育的密切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渗透着教育的因素,从而实现教育对生活的改造;另一方面也使得教育过程体现出生活的特点,因此是生活对教育的影响。而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常规培养还要持续进行下去,为幼儿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本书编写组.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许云,女,本科,就职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寿州幼儿园,学前教育。
编辑 王彦清
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这里所指的“规矩”“方圆”则是良好的行为规则的泛指。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学习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园是幼儿开始接触社会的第一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使幼儿习得一定的社会规则,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追根求源:幼儿规则意识的缺失是幼儿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历来十分重视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行为习惯,但是我们仍然感到教育效果在很多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
首先,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幼儿规则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形成的因素之一。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面对幼儿不规则的行为,教育行为不到位,使幼儿不能形成基本的良好的社会行为规则。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中,由于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新课程提倡的游戏性存在误解,于是他们更多地放任孩子的活动;被动服从规则给幼儿带来的消极情绪直接影响了各项教育活动的效果。
(二)日常生活中规则意识的培养是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生活教育,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意味着生活与教育的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渗透着教育的因素,以实现教育对生活的改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不仅体现了正面教育的思想,也渗透着生活教育的理念,即社会性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指导。
二、幼儿规则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的认识、目标及内容
(一)目标的确立
规则是人们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而幼儿规则教育则是采取有效的形式,使幼儿遵守一日生活常规。我们可以通过具体实施方案,借助于日常生活不断重复的特性,达到以下目标。
1.会说礼貌用语,不打人,不争抢玩具,学习整理玩具。
2.喜欢上幼儿园,习惯集体生活,爱老师、小朋友和亲人。
3.学会简单的自我保护,能分辨并远离危险事物。
(二)幼儿日常生活中规则活动内容的确立
我们结合幼儿园的实际,以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社会性发展形成规则为依据,确定对幼儿进行培养的内容。它们分别为游戏规则、生活规则、交往规则。具体表现为:(1)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事是可以做的,有许多事是不可以做的,人们只有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才能愉快地相处。(2)当自己的需求与社会规则产生冲突的时候,能意识到应该对自己的行为作适当的控制和调整。
三、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教育、多元渗透教育、主题教育及家庭教育等不同途径来开展。
(一)利用调查问卷,真实了解幼儿日常行为规则意识存在的问题
幼儿入园后,便生活在两种环境中:一是家庭,二是幼儿园。于是我们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家长和老师的答题,详细了解了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情况。(1)生活规则——30%的幼儿遵守,50%的幼儿不遵守,20%的幼儿有时遵守。(2)游戏规则——25%的幼儿遵守,45%的幼儿不遵守,35%的幼儿有时遵守。通过调查不难看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规则意识较淡薄。
(二)在一日活动中,利用集体的力量,通过随机教育、专题教育等不同的形式,采用个案分析、观察、实验等不同方法,培养幼儿的一日常规
1.集体的力量——大而无穷
幼儿入园后总是生活在集体之中,因此他们懂得了怎样与同伴和睦相处,怎样在游戏中学会轮流和等待,怎样才能做好自己的事情……例如,开学初,我班有许多幼儿入园时从家里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玩具。户外活动时我经常组织他们玩,有时候是玩自己的,有时候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着玩。过了一段时间,我和小朋友一起讨论,班上就逐渐有了一个全班认定的规则——无论是谁,不一定要将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但是在玩别人的玩具時,一定要事先征求别人的意见。
2.随机教育——无处不在
例如,组织幼儿洗手、喝水、吃水果时,我们总是一组一组地请幼儿去,并提醒幼儿要安静有序,不能推挤、打闹、争抢;在玩滑梯时,要排好队,有序地上下。如果在滑梯上推挤,会很危险,容易受伤……基于此,我们随时关注、聆听、发现和追随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捕捉教育契机。
3.专题教育——受益匪浅
专题教育即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无规则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园内体育器械种类较多,为了培养幼儿的秩序感,我们组织了一次讨论会,讨论的结果是把同一种器械放在一起。这个结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再以后出来玩玩具时幼儿都可以很快拿到自己喜爱的玩具,再没有发生过争抢或者拥挤的现象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生活与教育的密切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渗透着教育的因素,从而实现教育对生活的改造;另一方面也使得教育过程体现出生活的特点,因此是生活对教育的影响。而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常规培养还要持续进行下去,为幼儿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本书编写组.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许云,女,本科,就职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寿州幼儿园,学前教育。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