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代中晚期女性词创作空前繁荣,在词作内容与风格上则一方面体现了对前代词风的稳定传承,另一方面,在近代各体文学转型及时代思潮的推动下,女性词也逐渐突破传统词境词风的藩篱,在对传统词的传承中呈现诸多新变因子。甚至在词境词风上多有突破前人的完全创新之处,体现了近代女性词在中国文学近代转型的新发展,这种新变是中国文学近代转型的突出表现,也是中国文学在近代转型中催发的奇葩,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中国文学;近代转型;女性词
受时代因素的触发及清中叶以后人文精神思潮的推动,女性词至清代则渐显繁荣,清代女性词数量之浩瀚,词人之众多,可谓盛况空前,史所未有。清代中晚期的女性词一方面在内容与风格上体现了对前代词风的传承,一方面又因时代思潮、个人际遇、审美偏好等方面的诱因呈现许多新变因子,甚至在词境词风上多有突破前人的完全创新之处,体现了近代女性词在中国文学近代转型的新发展,而这种新发展无疑又促进了中国文学近代转型的成功实现。
清未民初在文学思潮领域,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潮高涨,这种文学思潮在词学评论中也开始运用并逐渐加强,如晚清陈廷焯的“沉郁温厚”之说,王鹏运、况周颐关于词应“重拙大”的论述。“重”,要求词有深刻的思想和沉挚的情感,“拙”,要求词情真、语朴。“大”,要求词作“语小不纤、事小意厚”、“词小而事大、旨大、境大。”这种历史批评方法在近代代表了时代精神,体现着经世致用的积极的思想观念。但当我们把这一批评移用于清中晚期的女性词时,却让我们看到了女性词对传统纤柔词风词貌的稳定继承。这种稳定性从文学转型和文学的发展方面来讲,算不上是有利的促进因素,但对大部分交际贫乏,深居闺秀,处于政治活动和社会思潮的边缘甚至是外围,对外界新事物缺乏频繁接触的晚清女性来说,这种对词创作传统的稳定继承是可以理解的。如词风清新婉丽的陆蒨词,身死战乱中,但亲罹战乱也没有改变她词的取材倾向,对早年夫妇失和的哀怨叹息,对红颜薄命意识的倾诉仍占具了她的思维,而导致其词与时代风云相比显出取材上的狭窄与单薄,但陆蒨词对词艺术形式美的追求及对词情的准确表达却是相当成功的,在那个对女性身心加以无穷枷锁的时代,如果我们对生存于其中的女性词人过于苛责,显然是有失公允的。我们不防用况周颐赏女性词的态度,“评闺秀词,固属别用一种眼光。……与论宋元人词不同,与论明以后词亦有间。……但当赏其慧,勿容责其纤。”①又以顾春词为例,顾春与丈夫奕绘琴瑟和谐,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予顾春精神上的满足,丈夫生前,顾春词飘逸灵动,有美人飞仙之致,心态洒脱自信,而在丈夫去世后,顾春不仅失去了经济来源,更失去了精神依托,这是古代大部分失去丈夫的女性,所要遭遇的实际问题,与其说是生活的拮据消损了她们的精神,还不如说是对丈夫藤攀枝式依赖感的缺失摧折了她们生存的意志。顾春在丈夫去世后,词情取向明显向传统回归,表达古代女性词贯于表现的孤寂、落漠、凄凉、无聊情绪。这种词情的变化表征了在文学转型期女性词在前进中的曲折与脆弱。
清代中晚期女性词确实存在对传统纤柔词风的继承因袭,但毕竟这是一个内忧外困、战乱纷争、各种文学思潮此起彼伏的时代,身处其中的闺秀词人不能不受其浸润,而把这种时代的变迁体现于词中。清中晚期女性词在承继传统词柔美风貌的前提下,无论是对词形式美的追求,还是对词的意蕴的深化和拓宽,均异于前代女性词人,而体现出自己的独特风貌。
对大多晚清女词人来说,词已不再仅仅用来承载情感,更是她们用心经营的一种极美的文学形式。如清中晚期的女词人吴藻,作为清代女性词坛上杰出的代表词人,她的词在继承女性词优秀传统的同时,在形式与内容两方面都体现了一种新变。吴藻一生致力于词,且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女词人,她对于词这一文学样式形式上的探索贯穿了她学词做词的全过程,吴藻词体式风格不苟一格,于古人之词兼收并蓄,“奄有众妙”,其词有灵性在,也有精雕细刻,其清丽婉转的词风是对传统女性词风的继承,而豪壮悲郁则又是她个性化的新气象。
对词境意蕴的深化与拓宽更体现了清晚期女性词承继中的新变。爱情婚姻是传统女性词的中心题材,女性意识的觉醒也在传统女性词中朦胧呈现,清中晚期女性词题材大多仍不出此范畴,但在词境内蕴上却深刻了许多。还以吴藻为例,和旧时代的其他女性一样,她虽兰心慧质,生命的精神寄托却同样大半甚至是全部依赖于婚姻的幸与不幸。吴藻写于词中的情思也和传统女性词一样,往往是由婚姻不偶而触发,但同为愁思暗恨,吴藻的词情却要比前代女性词人深刻的多,她的不幸福感不是因为生计无着,也不是因为和丈夫感情不睦,而是因为她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女词人与自己的商人丈夫精神上的难于对等和沟通,“眼底眉头,无情有恨,问谁知道。”(《连理枝》“不怕花枝恼”)吴藻体现于词中的对婚姻的理解和追求,已经与传统词中女性对爱情苦痛的抒发有了极大的不同,她追求“从此情天无缺陷,艳福清才都有。”要“艳福”,也要“嘉偶”与她共享“清才”。(《百字令·题<玉燕巢双声合刻>》“春来何处”);“騃女痴儿愁不醒,日日苦将情钟。问若个、是真情种。”(《乳燕飞·题<红楼梦>传奇》)她需要与她精神高度对应的的“真情种”。这种颇具现代色彩的婚姻理想使她写传统的情爱题材的词,体现了一种承继中的新变因素。
女性意识在传统女性词中虽未形成核心题材,但女性的身份带给封建时代灵心慧质的女性无限苦闷和愁思,使女性意识不得不成为她们自觉或不自觉思考的内容,这一主题在晚清女性中也是传承中有深化。清前代女词人的杰出代表李清照以其卓异的才华展现了一个大气自信,不为时代所拘的女性形象,她体现于词中的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对生命价值的探究,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均启发了后代女词人,尤为晚清女词人所继承发扬。比之李清照,晚清女词人更激切直接的表达了急于突破男女不平等格局的诉求。如晚清吴藻就曾疾呼“愿掬银河三千丈,一洗女儿故态。……莫学兰台悲秋语,但大言、打破乾坤隘。拔长剑,倚天外。”(《金缕曲》“生本青莲界”)以激越的态度要求打破男性主宰女性世界的局面,这即是女词人遭遇一系列性别差异导致的苦痛后痛定思痛的呐喊,更是在时代追求个性自由的人文思潮推动下女性意识的觉醒。只是晚清大部分女词人在这种觉醒中并没有找到如何达到个性平等和自由的出路,她们往往在寻求不果的情况下在词中表达了一种虚幻感,或归于天命,或坠入仙乡,或皈依佛门,多的是无法超越女性这一角色的苦闷与悲凉。
中晚清尤其清未民初女性词人,受时代风云的影响,同时更是从追求个性自由、思想解放的精神诉求出发,词作中呈现了以前女性词中少有全新的词境与词风。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时代生活的关注和忧患意识开拓了女性词的词境,二是晚清尤其是清未民初大量女性词呈现的简直激越词风是前代女性词少有的风格。这种显明的新变是中国文学近代转型的突出表现,也是中国文学在近代转型中催发的奇葩,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对时代生活的关注和忧患意识,是近代女性词体现近代文学转型期风貌的一个亮点。清代至鸦片战争始,接之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直至清朝灭亡,所有这一切都迫使女性再不能单纯的幽闭深闺,顾春(1799-1877)《烛影摇红·听梨园太监陈进朝弹琴》词中即弥漫着家国之思,和“四十年来,伤心惨目”的时代忧患情感。这种对时代忧患的切实关注在与她同时代的女性词人笔下屡见不鲜。又如取材一向较传统的吕采芝词,在离愁别绪的描绘中也让人感受到了战火纷飞的时代悲凉气息。“帘外一庭芳草,墙头几树桃花。碧波低映小桥斜。韶光明媚甚,春色十分赊。知否玉关消息,依然烽火黄沙。故乡欲去已无家。红楼残梦醒,情思滞天涯。”(《临江仙》)旖旎的春光里,一句“故乡欲去已无家”,把浓郁的思乡情降到了冰点,战乱年月里无家可归的漂泊感尽显衰世气息。更有许多女性词人直接遭遇战争带给她们的国破家亡夫死的悲剧,如常州女词人陆蓉佩,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义军起义,陆蓉佩在战火中怆惶逃离家乡,颠沛游离,病故他乡。这种经历让陆蓉佩无法再沉溺于女性的伤情视角来写词,一变而为从男性化的或说是中性化的乱世之乱离人的角度来写伤时之感。其词风貌常常使人忽略了她的女性词人的身份,这是以往女性中少有的词境与词风,这一类女性词为词在女性手中完成转型提供了新方向和新视野。
近代女性词尤其是清未民初词往往摆脱了传统女性词含蓄蕴藉,温婉清丽的词风,而呈现词情激越雄豪的词貌。清未直接抒发动荡时代词人的心灵悸动成了词调的主旋律。基于时代的变迁,个人命运的多舛,大部分清未女词人再无心柔婉,而是自然而然的正面铺陈一已之哀痛,感情浓烈,言辞激切。甚或在时代的沧桑巨变中放弃了自己缠绵的小忧伤,而不得不抒发衰微未世所激发的感愤与忧患。自吴藻、顾春词就常于婉约中时见意脉愤张的词之“别调”。清未左锡璇、左锡嘉等女词人亲罹战乱,闺阁再也无法宁静,她们的词作从词境到词风均迥异于前代女性词,呈现情感激越,抒情直接的风貌,至清未民初,接受了民主、平等、自由等新思想的新女性秋瑾横空出世,给女性词坛也给整个词坛带来一丝震撼。秋瑾做为一名卓异特出的革命家,自然非有意为词,但她的词可谓近代民主革命与文学革命中结出的一朵词坛异葩,在那充满弊病和忧患的乱世,秋瑾以一腔热血执着于救国救民的革命事业,其胸怀襟抱不仅同时代女子难以望其项背,即使是在异性阵营里也鲜有堪匹敌者。秋瑾词辞气激烈,雄豪凄婉,是近代此类风格女性词的杰出代表。我们不妨体味一下秋瑾词的激荡心怀:“枉把栏干拍遍,难诉一腔幽怨。残雨声声,不堪听!”(《昭君怨》恨煞回天无力)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满江红》“小住京华”)“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满江红》)直言诤诤,风骨劲烈,在浓挚热烈的情感激荡下伴以悲凉凄咽的深沉,为近代女性词画上了一个厚重有力的句号。
注释:
①《闺秀词话》,清,况周颐撰,1925年由上海扫叶山房出版。
参考文献:
[1]《清词史》 严迪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2]《词话丛编》唐圭璋 中华书局,1986年。
[3]《女性词史》邓红梅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4]《中国词学史》谢桃坊 巴蜀书社出版,2002年。
[5]《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曹辛华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关键词:中国文学;近代转型;女性词
受时代因素的触发及清中叶以后人文精神思潮的推动,女性词至清代则渐显繁荣,清代女性词数量之浩瀚,词人之众多,可谓盛况空前,史所未有。清代中晚期的女性词一方面在内容与风格上体现了对前代词风的传承,一方面又因时代思潮、个人际遇、审美偏好等方面的诱因呈现许多新变因子,甚至在词境词风上多有突破前人的完全创新之处,体现了近代女性词在中国文学近代转型的新发展,而这种新发展无疑又促进了中国文学近代转型的成功实现。
清未民初在文学思潮领域,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潮高涨,这种文学思潮在词学评论中也开始运用并逐渐加强,如晚清陈廷焯的“沉郁温厚”之说,王鹏运、况周颐关于词应“重拙大”的论述。“重”,要求词有深刻的思想和沉挚的情感,“拙”,要求词情真、语朴。“大”,要求词作“语小不纤、事小意厚”、“词小而事大、旨大、境大。”这种历史批评方法在近代代表了时代精神,体现着经世致用的积极的思想观念。但当我们把这一批评移用于清中晚期的女性词时,却让我们看到了女性词对传统纤柔词风词貌的稳定继承。这种稳定性从文学转型和文学的发展方面来讲,算不上是有利的促进因素,但对大部分交际贫乏,深居闺秀,处于政治活动和社会思潮的边缘甚至是外围,对外界新事物缺乏频繁接触的晚清女性来说,这种对词创作传统的稳定继承是可以理解的。如词风清新婉丽的陆蒨词,身死战乱中,但亲罹战乱也没有改变她词的取材倾向,对早年夫妇失和的哀怨叹息,对红颜薄命意识的倾诉仍占具了她的思维,而导致其词与时代风云相比显出取材上的狭窄与单薄,但陆蒨词对词艺术形式美的追求及对词情的准确表达却是相当成功的,在那个对女性身心加以无穷枷锁的时代,如果我们对生存于其中的女性词人过于苛责,显然是有失公允的。我们不防用况周颐赏女性词的态度,“评闺秀词,固属别用一种眼光。……与论宋元人词不同,与论明以后词亦有间。……但当赏其慧,勿容责其纤。”①又以顾春词为例,顾春与丈夫奕绘琴瑟和谐,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予顾春精神上的满足,丈夫生前,顾春词飘逸灵动,有美人飞仙之致,心态洒脱自信,而在丈夫去世后,顾春不仅失去了经济来源,更失去了精神依托,这是古代大部分失去丈夫的女性,所要遭遇的实际问题,与其说是生活的拮据消损了她们的精神,还不如说是对丈夫藤攀枝式依赖感的缺失摧折了她们生存的意志。顾春在丈夫去世后,词情取向明显向传统回归,表达古代女性词贯于表现的孤寂、落漠、凄凉、无聊情绪。这种词情的变化表征了在文学转型期女性词在前进中的曲折与脆弱。
清代中晚期女性词确实存在对传统纤柔词风的继承因袭,但毕竟这是一个内忧外困、战乱纷争、各种文学思潮此起彼伏的时代,身处其中的闺秀词人不能不受其浸润,而把这种时代的变迁体现于词中。清中晚期女性词在承继传统词柔美风貌的前提下,无论是对词形式美的追求,还是对词的意蕴的深化和拓宽,均异于前代女性词人,而体现出自己的独特风貌。
对大多晚清女词人来说,词已不再仅仅用来承载情感,更是她们用心经营的一种极美的文学形式。如清中晚期的女词人吴藻,作为清代女性词坛上杰出的代表词人,她的词在继承女性词优秀传统的同时,在形式与内容两方面都体现了一种新变。吴藻一生致力于词,且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女词人,她对于词这一文学样式形式上的探索贯穿了她学词做词的全过程,吴藻词体式风格不苟一格,于古人之词兼收并蓄,“奄有众妙”,其词有灵性在,也有精雕细刻,其清丽婉转的词风是对传统女性词风的继承,而豪壮悲郁则又是她个性化的新气象。
对词境意蕴的深化与拓宽更体现了清晚期女性词承继中的新变。爱情婚姻是传统女性词的中心题材,女性意识的觉醒也在传统女性词中朦胧呈现,清中晚期女性词题材大多仍不出此范畴,但在词境内蕴上却深刻了许多。还以吴藻为例,和旧时代的其他女性一样,她虽兰心慧质,生命的精神寄托却同样大半甚至是全部依赖于婚姻的幸与不幸。吴藻写于词中的情思也和传统女性词一样,往往是由婚姻不偶而触发,但同为愁思暗恨,吴藻的词情却要比前代女性词人深刻的多,她的不幸福感不是因为生计无着,也不是因为和丈夫感情不睦,而是因为她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女词人与自己的商人丈夫精神上的难于对等和沟通,“眼底眉头,无情有恨,问谁知道。”(《连理枝》“不怕花枝恼”)吴藻体现于词中的对婚姻的理解和追求,已经与传统词中女性对爱情苦痛的抒发有了极大的不同,她追求“从此情天无缺陷,艳福清才都有。”要“艳福”,也要“嘉偶”与她共享“清才”。(《百字令·题<玉燕巢双声合刻>》“春来何处”);“騃女痴儿愁不醒,日日苦将情钟。问若个、是真情种。”(《乳燕飞·题<红楼梦>传奇》)她需要与她精神高度对应的的“真情种”。这种颇具现代色彩的婚姻理想使她写传统的情爱题材的词,体现了一种承继中的新变因素。
女性意识在传统女性词中虽未形成核心题材,但女性的身份带给封建时代灵心慧质的女性无限苦闷和愁思,使女性意识不得不成为她们自觉或不自觉思考的内容,这一主题在晚清女性中也是传承中有深化。清前代女词人的杰出代表李清照以其卓异的才华展现了一个大气自信,不为时代所拘的女性形象,她体现于词中的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对生命价值的探究,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均启发了后代女词人,尤为晚清女词人所继承发扬。比之李清照,晚清女词人更激切直接的表达了急于突破男女不平等格局的诉求。如晚清吴藻就曾疾呼“愿掬银河三千丈,一洗女儿故态。……莫学兰台悲秋语,但大言、打破乾坤隘。拔长剑,倚天外。”(《金缕曲》“生本青莲界”)以激越的态度要求打破男性主宰女性世界的局面,这即是女词人遭遇一系列性别差异导致的苦痛后痛定思痛的呐喊,更是在时代追求个性自由的人文思潮推动下女性意识的觉醒。只是晚清大部分女词人在这种觉醒中并没有找到如何达到个性平等和自由的出路,她们往往在寻求不果的情况下在词中表达了一种虚幻感,或归于天命,或坠入仙乡,或皈依佛门,多的是无法超越女性这一角色的苦闷与悲凉。
中晚清尤其清未民初女性词人,受时代风云的影响,同时更是从追求个性自由、思想解放的精神诉求出发,词作中呈现了以前女性词中少有全新的词境与词风。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时代生活的关注和忧患意识开拓了女性词的词境,二是晚清尤其是清未民初大量女性词呈现的简直激越词风是前代女性词少有的风格。这种显明的新变是中国文学近代转型的突出表现,也是中国文学在近代转型中催发的奇葩,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对时代生活的关注和忧患意识,是近代女性词体现近代文学转型期风貌的一个亮点。清代至鸦片战争始,接之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直至清朝灭亡,所有这一切都迫使女性再不能单纯的幽闭深闺,顾春(1799-1877)《烛影摇红·听梨园太监陈进朝弹琴》词中即弥漫着家国之思,和“四十年来,伤心惨目”的时代忧患情感。这种对时代忧患的切实关注在与她同时代的女性词人笔下屡见不鲜。又如取材一向较传统的吕采芝词,在离愁别绪的描绘中也让人感受到了战火纷飞的时代悲凉气息。“帘外一庭芳草,墙头几树桃花。碧波低映小桥斜。韶光明媚甚,春色十分赊。知否玉关消息,依然烽火黄沙。故乡欲去已无家。红楼残梦醒,情思滞天涯。”(《临江仙》)旖旎的春光里,一句“故乡欲去已无家”,把浓郁的思乡情降到了冰点,战乱年月里无家可归的漂泊感尽显衰世气息。更有许多女性词人直接遭遇战争带给她们的国破家亡夫死的悲剧,如常州女词人陆蓉佩,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义军起义,陆蓉佩在战火中怆惶逃离家乡,颠沛游离,病故他乡。这种经历让陆蓉佩无法再沉溺于女性的伤情视角来写词,一变而为从男性化的或说是中性化的乱世之乱离人的角度来写伤时之感。其词风貌常常使人忽略了她的女性词人的身份,这是以往女性中少有的词境与词风,这一类女性词为词在女性手中完成转型提供了新方向和新视野。
近代女性词尤其是清未民初词往往摆脱了传统女性词含蓄蕴藉,温婉清丽的词风,而呈现词情激越雄豪的词貌。清未直接抒发动荡时代词人的心灵悸动成了词调的主旋律。基于时代的变迁,个人命运的多舛,大部分清未女词人再无心柔婉,而是自然而然的正面铺陈一已之哀痛,感情浓烈,言辞激切。甚或在时代的沧桑巨变中放弃了自己缠绵的小忧伤,而不得不抒发衰微未世所激发的感愤与忧患。自吴藻、顾春词就常于婉约中时见意脉愤张的词之“别调”。清未左锡璇、左锡嘉等女词人亲罹战乱,闺阁再也无法宁静,她们的词作从词境到词风均迥异于前代女性词,呈现情感激越,抒情直接的风貌,至清未民初,接受了民主、平等、自由等新思想的新女性秋瑾横空出世,给女性词坛也给整个词坛带来一丝震撼。秋瑾做为一名卓异特出的革命家,自然非有意为词,但她的词可谓近代民主革命与文学革命中结出的一朵词坛异葩,在那充满弊病和忧患的乱世,秋瑾以一腔热血执着于救国救民的革命事业,其胸怀襟抱不仅同时代女子难以望其项背,即使是在异性阵营里也鲜有堪匹敌者。秋瑾词辞气激烈,雄豪凄婉,是近代此类风格女性词的杰出代表。我们不妨体味一下秋瑾词的激荡心怀:“枉把栏干拍遍,难诉一腔幽怨。残雨声声,不堪听!”(《昭君怨》恨煞回天无力)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满江红》“小住京华”)“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满江红》)直言诤诤,风骨劲烈,在浓挚热烈的情感激荡下伴以悲凉凄咽的深沉,为近代女性词画上了一个厚重有力的句号。
注释:
①《闺秀词话》,清,况周颐撰,1925年由上海扫叶山房出版。
参考文献:
[1]《清词史》 严迪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2]《词话丛编》唐圭璋 中华书局,1986年。
[3]《女性词史》邓红梅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4]《中国词学史》谢桃坊 巴蜀书社出版,2002年。
[5]《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曹辛华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