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恰当运用多媒体,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多媒体网络教育是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本人教科学课的三个学期中,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硬件设备——多媒体教室,一方面自己在网上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复制光碟、制作课件,用于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要求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上网交流。通过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多媒体网络教学在科学课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充实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视野;优化了课堂教学,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因而多媒体教学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小学科学知识有些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而运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结构,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呈现在投影屏幕上,可使难点分解成具体的图象,化虚为实,教学效果就大大提高了。如教《昆虫》一课,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出哪些是昆虫,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就以蚂蚁为例制作一组抽拉组合课件,通过演示,将蚂蚁的头、胸、腹部位分开,学生很容易就看出蚂蚁的身体由三部分组成。学生通过表象获得了感知,把概念和“实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再投放几组动物投影片,学生能很快识别出哪些不是昆虫。在情境中变得生动有趣,烘托了气氛,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里既容易接受又容易理解,又突破了《昆虫》一课的难点。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强化教学的立体感
在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时,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强的作用。它有大小互换、虚实互补、零整拼装、动静结合和远近交替的特点,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立体感,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在教《桥的形状和结构》时,给学生提供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拱桥。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得到美的享受,既了解一些不同拱桥的技术,又使学生对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产生深刻印象,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又如《植物怎样喝水》一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个活动课件——在画有植物茎和叶脉画面上装一片可抽动的胶片,只要轻轻抽动胶片,就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植物根的水(红色)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红色)缓缓流动的情景。教师连续演示两次,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
在高年级阶段,进行模拟性的操作实验已成为主要实验类型。在模拟操作实验中,对一些装置和操作学生感到困难的实验,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操作技能,然后让学生再进行真正的操作实验。如《用纸造一座“桥”》的操作课中,教师要阐述用纸造桥要考虑哪些问题和方法:
1、需考虑哪些问题:①设计是受条件限制的,现在的限制就是造桥的标准。所以我们设计出不同的纸桥必须从需要和可能性两方面加以权衡,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纸桥在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和破坏。②根据纸的特性,怎样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选择什么样的形状结构造桥;各部分怎样分配材料;怎样牢固地连接各部分。③造好的桥先不能过分承重和过久承重,如果压塌一次,恢复后载重量会大大减小。2、造桥方法(提供纸桥参考图):①连体双管桥。把报纸对卷成两个圆管,用胶带连接,筒口横向加胶带可以加强支撑力。②直管框架桥。搓纸管,用胶带连接“目”字形框架再粘在“桥面”上。③三角形吊桥。用胶带做“钢缆”,桥面做成槽形。④加固槽形桥。与直管框架桥类似,桥面做成槽形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一操作技能及方法,光靠课堂口述和演示,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整个操作过程。因此,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个全开放的操作实验环境,让学生在操作中自由选择桥的形状结构搭建一座纸桥,整个操作完成后,由计算机给出评价,并对学生搭建成的各种形状的纸桥给出在生活中可能产生后果的模拟,像抗弯曲能力、粘贴、形状结构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音、画面、文字、显示于一体,能展现出微观世界、亦能展现出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了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感官来感知信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了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操作实验是科学课教学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使用科学术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
知识的获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反映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上。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启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在教《水能溶解别的物体》时,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不强,物体的溶解过程往往不易看清楚。我将装有少量温水的烧杯放在投影仪上,然后放入一些能溶于水的白糖或高锰酸钾,边搅拌边指导学生观察其溶解过程,再设疑,引导他们想一想、说一说,通过学生自己导思、释疑,学生就能真正理解水溶解别的物体的道理,顺利地突破了一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变口授为演示,既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又提高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使学生由“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轨。因为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设计生动形象的视觉材料,加上有声语言和文字说明,图、像、文、声并茂,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实现由现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神奇的小电动机》教学中则应用软件、电脑将电流是沿着怎样的线路流过线圈的设计成——电池——后盖接线——电刷——换向器——线圈——换向器——电刷——后盖接线——电池滚动,画成示意图来展现在学生眼前和脑中,让学生在观察——猜想——思考——得出结论一系列活动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总之,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感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472100湖南省桑植县澧源镇第一小学)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小学科学知识有些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而运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结构,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呈现在投影屏幕上,可使难点分解成具体的图象,化虚为实,教学效果就大大提高了。如教《昆虫》一课,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出哪些是昆虫,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就以蚂蚁为例制作一组抽拉组合课件,通过演示,将蚂蚁的头、胸、腹部位分开,学生很容易就看出蚂蚁的身体由三部分组成。学生通过表象获得了感知,把概念和“实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再投放几组动物投影片,学生能很快识别出哪些不是昆虫。在情境中变得生动有趣,烘托了气氛,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里既容易接受又容易理解,又突破了《昆虫》一课的难点。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强化教学的立体感
在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时,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强的作用。它有大小互换、虚实互补、零整拼装、动静结合和远近交替的特点,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立体感,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在教《桥的形状和结构》时,给学生提供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拱桥。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得到美的享受,既了解一些不同拱桥的技术,又使学生对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产生深刻印象,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又如《植物怎样喝水》一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个活动课件——在画有植物茎和叶脉画面上装一片可抽动的胶片,只要轻轻抽动胶片,就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植物根的水(红色)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红色)缓缓流动的情景。教师连续演示两次,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
在高年级阶段,进行模拟性的操作实验已成为主要实验类型。在模拟操作实验中,对一些装置和操作学生感到困难的实验,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操作技能,然后让学生再进行真正的操作实验。如《用纸造一座“桥”》的操作课中,教师要阐述用纸造桥要考虑哪些问题和方法:
1、需考虑哪些问题:①设计是受条件限制的,现在的限制就是造桥的标准。所以我们设计出不同的纸桥必须从需要和可能性两方面加以权衡,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纸桥在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和破坏。②根据纸的特性,怎样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选择什么样的形状结构造桥;各部分怎样分配材料;怎样牢固地连接各部分。③造好的桥先不能过分承重和过久承重,如果压塌一次,恢复后载重量会大大减小。2、造桥方法(提供纸桥参考图):①连体双管桥。把报纸对卷成两个圆管,用胶带连接,筒口横向加胶带可以加强支撑力。②直管框架桥。搓纸管,用胶带连接“目”字形框架再粘在“桥面”上。③三角形吊桥。用胶带做“钢缆”,桥面做成槽形。④加固槽形桥。与直管框架桥类似,桥面做成槽形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一操作技能及方法,光靠课堂口述和演示,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整个操作过程。因此,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个全开放的操作实验环境,让学生在操作中自由选择桥的形状结构搭建一座纸桥,整个操作完成后,由计算机给出评价,并对学生搭建成的各种形状的纸桥给出在生活中可能产生后果的模拟,像抗弯曲能力、粘贴、形状结构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音、画面、文字、显示于一体,能展现出微观世界、亦能展现出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了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感官来感知信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了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操作实验是科学课教学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使用科学术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
知识的获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反映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上。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启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在教《水能溶解别的物体》时,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不强,物体的溶解过程往往不易看清楚。我将装有少量温水的烧杯放在投影仪上,然后放入一些能溶于水的白糖或高锰酸钾,边搅拌边指导学生观察其溶解过程,再设疑,引导他们想一想、说一说,通过学生自己导思、释疑,学生就能真正理解水溶解别的物体的道理,顺利地突破了一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变口授为演示,既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又提高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使学生由“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轨。因为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设计生动形象的视觉材料,加上有声语言和文字说明,图、像、文、声并茂,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实现由现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神奇的小电动机》教学中则应用软件、电脑将电流是沿着怎样的线路流过线圈的设计成——电池——后盖接线——电刷——换向器——线圈——换向器——电刷——后盖接线——电池滚动,画成示意图来展现在学生眼前和脑中,让学生在观察——猜想——思考——得出结论一系列活动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总之,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感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472100湖南省桑植县澧源镇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