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当今中国画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辈是中流砥柱,尹石正是其中一员。尹石幼时受江南洪泽湖万顷碧波滋养,萌发了对书画篆刻及古典文学的兴趣。后虽从军、学医,但始终不辍艺术之理想,终于卸甲寄情书画。上世纪60年代末,尹石的绘画直接师承画家王板哉,王板哉又早年于北平国立艺专师从齐白石、黄宾虹诸先生,长于写意,尤擅花鸟草虫,其作品简约大气、水墨淋漓。尹石也从老师处受益匪浅,学习继承了其绘画主旨,又兼习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中国画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辈是中流砥柱,尹石正是其中一员。尹石幼时受江南洪泽湖万顷碧波滋养,萌发了对书画篆刻及古典文学的兴趣。后虽从军、学医,但始终不辍艺术之理想,终于卸甲寄情书画。上世纪60年代末,尹石的绘画直接师承画家王板哉,王板哉又早年于北平国立艺专师从齐白石、黄宾虹诸先生,长于写意,尤擅花鸟草虫,其作品简约大气、水墨淋漓。尹石也从老师处受益匪浅,学习继承了其绘画主旨,又兼习扬州诸家和现代各派,并通过自己的感受、努力加以发展和光大,终于自成一家。
尹石最善墨竹、紫藤、鹰等题材,有“江南一竹”美誉。竹是传统文人画的经典题材,初为视觉之艺术,后成为文人士夫惯常的描绘对象,因此成为特定阶层道德情操、人格品格的精神象征。画竹在明末清初尚“奇”风中一变,不再满足于符号化的文化和道德象征,进而影响到清代中期扬州画派诸家,故称八怪,形成个性化的艺术面貌。尹石笔下之竹,亦可从此逻辑推演。一方面,尹石的竹画继承了前辈画家基本的艺术和品格追求,于视觉中追求高尚情操、修养及个性;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发展,艺术自身的变化,尹石的竹画又不仅仅停留在“墨戏”上,更增添了对艺术自身的追求。画中之竹在隽永和遒劲中找到结合点,具有极强的韧性,这种韧性不仅是物理上、视觉上、心理上的,也是文化上和性格上的。
书画同源,是中国画的基本艺术规律之一,元人赵孟頫款题“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说明了这一点。“八法”乃“永字”八画,是书法中的基本元素,恰巧尹石长于画竹,兼擅书法篆刻,在二者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在这个结合点中,“写意”是重要的统摄,这不仅体现在技法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中国画的意境,亦可理解为“写意”之“境界”。写意画,入门容易,但在掌握基本技法后,比拚的却是见识和思想,尽管它们并不直接被表现在画面上,但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作品的高度和深度。尹石并不是一位仅仅注重画面视觉的画家,在文史方面,亦有造诣,不少论文、诗词、散文见诸报纸杂志,这为他绘画的持续拓展和深化,奠定了基础。
而且,尹石并不固守书斋,他对艺术的热爱也不仅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中,同时也体现在中国美术事业的热心中。尹石担任着江苏省美协副主席、秘书长,多所大学兼职教授等职务,在美术组织和美术教育方面倾注了心血,也收到了成果。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在个人的艺术上有所创新、有所建树,也需要在艺术组织工作中热情参与的画家。作为一名国画家,尹石可谓正值壮年,祝尹石艺术之树常青,继续为中国美术事业和江苏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其他文献
“东武小邦,不烦牛刀,实无可以上助万一者,非不尽也”。每每展卷苏轼的《东武帖》,就会想起诸城的兆德兄。 诸城,是东武故地,宋时密州州治所在。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兼收并蓄的地域文化个性。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如陆放翁所言:“盖其山川气俗,有以感发人意,故骚人墨客,得以驰骋上下。”兆德兄正是这方钟灵毓秀水土的受益者。 作为当地知名青年书法家,丁兆德走了一条师法唐宋,上追魏晋
李文华 1975年8月生,江苏无锡人。199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主要从事古代文物的研究、鉴定和文博展览艺术的研究。发表《一般优孟衣冠别样精神血肉》《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陶器浅说》《景德镇宋代青白瓷》《江阴余城遗址试掘简报》等多篇论文。现任职于无锡博物院。 《西林园景图册》是明代画家张复所作,现藏于无锡博物院,为国家二级藏品。该图册共16开,为纸本,设色。每开纵35 8厘米,横25 6厘米
本刊讯2015年5月9日下午,静观风来——黄悙书法篆划作品展和娄东诗韵——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两场重量级展览在_人仓市博物馆拉开帷幕。双展集中展示了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悸的70余件书法篆刻精品,以及当代中国书坛35位著名书法家的60余件书法作品,较充分地体现了当今中国书法界的艺术水平。太仓市委常委、副书记张彪,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雪嵘出席开幕式? 亮点一:极高的艺术水准 “在县级市举
书者,散怀抱也 续潇湘水云千里,有苍山万叠。此间风物,皆楚韵遗绪,沉厚而浪漫,在数千年间传承、积淀、滋化。1000年前,五峰先生自闽入湘,追觅廉溪故迹,居行衡湘,述作其间,开宗明义,创湖湘一派,遂大理学。其风沾被,以至于今。羲明先生亦如他的乡贤,循其旧辙,而上溯屈贾、帝舜及神农之迹。于间沉思、感叹,若入境的鸿雁,抱守这里的多情与朴素,不再他适。 我与羲明先生的道缘,源于他的书法。其各体兼能
今天的山水画家在面对自然写生时,很难摆脱长久的素描训练所形成的观察方法和视觉经验。这种丢失母语的尴尬,使得当代中国画去离中国精神越来越远。出于对西画写生观念的厌弃和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批山水画家重新走上临古的道路。这种对传统绘画肤浅的所谓回归,对那些迷茫中的画家来说,或许是不得已的选择,然而真正让人惊讶的是,近十年来收藏家对复古绘画的热情追捧,却造就了一批以摹古为能事的“
“美术(绘画)史”一向被视为历史的一个分支,尤其是文化史的一支,而美术(绘画)作品就如历史的“文献”或证据的被引用。“美术(绘画)史”与一般“历史”一样有“史”字,当然被限定了活动的性质:必须以当下“回顾”的姿态,面对过去的时空。美國历史学家班纳特(William J.Bennett)曾说“历史”就是“组织起来的回忆”。陈國球曾利用现代理论将“历史书写”归纳为:“以书写行动将所能掌握的‘过去’按照
予长于瓮牖之家,所庆者惟绝少膏梁之气。 先大人以才名于里邑,廉而能书,惜困踬于身心,扼囿于时代,不及远奉,常怀殃殃。及老,寄托于小子,俟续厥志。 闽地乃父祖之乡,岂敢弗爱,然风月虽佳,亦未敢久恋。未及弱冠,予负囊笈及大人之志,涉泛学海江湖,不虞竟数十年耳。 初,行事之余,无时日敢废翰墨,拳拳握心,念兹在兹。行游坐卧,帖笺与俱。因唐欧、褚、颜、柳为基,上溯汉魏,下涉宋明,无不心慕手追,积有微力
阅读陈羲明的书法使我产生了少有的感动。因为他很古典,同时又很现代。既古又新是当代书法创作的核心目标,也是最具有魅力的境界,而陈羲明正接近这个目标前行着。 当代书法艺术,由于电脑的普及而实用功能越来越被弱化,越来越在更大程度上走向审美的殿堂,这也正符合中华民族解决了温饱而追求精神生活的客观需求。陈羲明的书法创作道路恰恰顺应了这一客观要求,因而前景十分广阔。 陈羲明其人,里里外外都散发出一种时代气
“求道与放歌”——吴国平、谢少承、柳江南书法作品展,于2011年5月15日至17日在南京博物院展出。这是一个规模不大,也没有很大排场和宣传的三位军旅书家的书法作品展。然而,当我们走进这个展览,推究三位书家的艺术审美风格、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特别是其文化背景后,就不难看出,这个展览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品性,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对当下书坛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
编者按 2014年3月19日,“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美术作品晋京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是继2013年10月在江苏省美术馆成功举办“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书画作品展”基础上,中共徐州市委、市政府举办的第二个大型展览。开幕式结束后,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地缘文化与中国现当代美术——汉风墨韵晋京展美术研讨会”就徐州与二十世纪美术及“彭城画派”展开了研讨这是第一次聚集了徐州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