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课程考核还是课程成绩评定,都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不可或缺的,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全面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校必须推进改革,建立起医学专业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和评定标准。
[关 键 词] 医学专业;全程评价;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176-01
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通过启动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要求教师将学生评价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加强全程性考核。通过此项改革,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期末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一、加强全程性考核,将形成性评价纳入课程考核中
全程性考核可根据教学目标采取平时、期中及期末等多阶段时间按需综合设定。平时及期中测试等成绩作为形成性评价成绩,形成性评价应包括课堂出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阶段测验、课程论文(设计)、实验报告、案例分析等内容,在评价方式方法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提出方案,并经相关专家论证。期末考试作为总结性评价成绩,总结性评价应是该门课程的总结性考试,试题除了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外,更要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部分构成,其中形成性评价成绩可占到总评成绩的50%,以解决课程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带来的偶然性和学生被动应考的现象,提高考试效度。各课程组和任课教师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公共选修课等)、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明确考核重点,确定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成绩在课程考核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
同时,结合医学专业认证的内在要求,须在全校范围内推进形成性评价考试改革,所有医学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均必须开展形成性评价考核,并鼓励其他课程开展“形成性”评价考核。要求各院系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划拨相应的经费,支持教师开展形成性评价考核工作。
二、注重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临床技能的考核力度
在临床毕业综合考试中逐渐推行OSCE考试,增加口试、基本技能操作等考核方式,促使学生更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提升其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加强题库建设。啟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题库建设,主要用于临床医学毕业生综合考试。同时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强自测题库建设,删除原题库中知识点老化的题目,对难度系数、区分度不佳的试题进行修正,并扩充题库的数量和题型。购买“医学考试在线平台”,并与院系试题库融合,以加强“教考分离”,提高试卷可控性和安全保密性。
三、加强考试结果分析与反馈
所有考试试卷均采用统一的试卷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对每一位教师都进行应用培训,使全体教师能够正确地进行试卷成绩分析,能够正确理解难度系数、区分度系数、信度系数等相关分析指标,而且能够根据试卷分析结果进行考题的修改和调整,从而不断提高命题质量及考试质量。
四、解决考试与学习的关系,促进良好校风和学风形成
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考试的导向作用,通过考试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其考试内容要体现课程目标,反映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考试对教与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试卷分析可以有效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促进和引导教师进行总结,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有助于促使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必须参加教学计划中全部课程的考核,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升级、降级、退学、结业、毕业授予学位、学生奖励、学习交流等评定推荐的重要依据。考核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确保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涛,李敏.形成性考核评价在医学专业课程中应用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2015(3).
[2]周毕军.在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现状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24).
[3]孙敏,李晓南,范俭雄,等.医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实践与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崔洪雨.关于高等医学院校课程形成性考核改革的探索[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关 键 词] 医学专业;全程评价;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176-01
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通过启动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要求教师将学生评价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加强全程性考核。通过此项改革,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期末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一、加强全程性考核,将形成性评价纳入课程考核中
全程性考核可根据教学目标采取平时、期中及期末等多阶段时间按需综合设定。平时及期中测试等成绩作为形成性评价成绩,形成性评价应包括课堂出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阶段测验、课程论文(设计)、实验报告、案例分析等内容,在评价方式方法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提出方案,并经相关专家论证。期末考试作为总结性评价成绩,总结性评价应是该门课程的总结性考试,试题除了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外,更要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部分构成,其中形成性评价成绩可占到总评成绩的50%,以解决课程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带来的偶然性和学生被动应考的现象,提高考试效度。各课程组和任课教师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公共选修课等)、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明确考核重点,确定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成绩在课程考核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
同时,结合医学专业认证的内在要求,须在全校范围内推进形成性评价考试改革,所有医学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均必须开展形成性评价考核,并鼓励其他课程开展“形成性”评价考核。要求各院系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划拨相应的经费,支持教师开展形成性评价考核工作。
二、注重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临床技能的考核力度
在临床毕业综合考试中逐渐推行OSCE考试,增加口试、基本技能操作等考核方式,促使学生更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提升其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加强题库建设。啟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题库建设,主要用于临床医学毕业生综合考试。同时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强自测题库建设,删除原题库中知识点老化的题目,对难度系数、区分度不佳的试题进行修正,并扩充题库的数量和题型。购买“医学考试在线平台”,并与院系试题库融合,以加强“教考分离”,提高试卷可控性和安全保密性。
三、加强考试结果分析与反馈
所有考试试卷均采用统一的试卷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对每一位教师都进行应用培训,使全体教师能够正确地进行试卷成绩分析,能够正确理解难度系数、区分度系数、信度系数等相关分析指标,而且能够根据试卷分析结果进行考题的修改和调整,从而不断提高命题质量及考试质量。
四、解决考试与学习的关系,促进良好校风和学风形成
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考试的导向作用,通过考试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其考试内容要体现课程目标,反映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考试对教与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试卷分析可以有效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促进和引导教师进行总结,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有助于促使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必须参加教学计划中全部课程的考核,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升级、降级、退学、结业、毕业授予学位、学生奖励、学习交流等评定推荐的重要依据。考核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确保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涛,李敏.形成性考核评价在医学专业课程中应用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2015(3).
[2]周毕军.在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现状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24).
[3]孙敏,李晓南,范俭雄,等.医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实践与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崔洪雨.关于高等医学院校课程形成性考核改革的探索[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