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一直在努力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走与学生探究、合作学习之路。在研讨型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师生共同研讨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形式。这一模式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单向流动变成双向交流。但我们积极参与历史课堂讨论时,往往会遇到尽管老师费尽口舌学生仍是无动于衷、开动不起来,那么如何使师生的互动动起来呢?
一、培养学生学史的兴趣,让学生懂得历史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读史使人明智,人们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不断从中外历史文化中吸取经验教训,就能从中积累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知识,启迪智慧,增长才干,从而提高在当今时代的处事应变能力。
历史有助于培养人的历史感、开拓人的胸襟、陶冶人的品格情操、升华人的精神。不仅如此,人们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还能启迪智慧,增长才能,提高文化素养,从而提高认识、分析问题和处事应变能力。
特别是青年一代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就能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社会历史的未来走向,从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泛滥、心态变迁的情势下不至于迷失方向。
二、打破常规做法,树立教改新理念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教材中的内容如果学生能够看懂,可以不讲;教材中没有涉及到但是又与教材知识内容密切相关的应该补充讲;这是由于教材相对滞后性所决定的。历史与现行的时政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感兴趣的距离我们生活较近的事件作为课外的引申内容。如在讲“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确立”时联系近年(2005年4月)连战访问大陆,学生很容易就能将现在发生的大事与历史结合起来。不能拘泥于课本上有限的知识,毕竟历史离我们的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要使学生不感到陌生,有话可讲,有意见发表。
从重视教法研究到重视学法研究转变。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掌握知识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方法的人,教的目的是为了不用教。掌握了一定学习方法的学生,教师就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对于师生互动性的提高尤为重要。历史学科在基础知识的把握上都是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事件经过、意义等。学生把握住一定的学习方法注意串连历史线索,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分析。
从回答问题向提出问题转变。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有作用。不要单向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关键要能点燃学生思维灵光。如在讲《新航路开辟》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一些什么问题。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怎么样开辟新航路?谁来开辟新航路?这样可以整体感知了,学生也会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
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坚持不懈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热火朝天的参与热情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在见不到眼前的效果时我们很容易半途而废,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毕竟有限,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由浅入深引导是最好的方法。如在讲授《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即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了解自己的衣食住行情况来理解我们的祖先生活的情景。
四、建立和谐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作为能力培养的目的载体和历史思维能力形成的主体,对教师行为给予认可和响应的程度,在能否积极主动地进入到这一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是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教师不能摆架子,而应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学习《三国鼎立》时,要求学生评价曹操这一历史人物。开始有几个小组学生不知道如何入手,我没有责怪学生,而只是用心地给他们讲解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与老师融洽地打成一片。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培养学生学史的兴趣,让学生懂得历史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读史使人明智,人们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不断从中外历史文化中吸取经验教训,就能从中积累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知识,启迪智慧,增长才干,从而提高在当今时代的处事应变能力。
历史有助于培养人的历史感、开拓人的胸襟、陶冶人的品格情操、升华人的精神。不仅如此,人们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还能启迪智慧,增长才能,提高文化素养,从而提高认识、分析问题和处事应变能力。
特别是青年一代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就能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社会历史的未来走向,从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泛滥、心态变迁的情势下不至于迷失方向。
二、打破常规做法,树立教改新理念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教材中的内容如果学生能够看懂,可以不讲;教材中没有涉及到但是又与教材知识内容密切相关的应该补充讲;这是由于教材相对滞后性所决定的。历史与现行的时政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感兴趣的距离我们生活较近的事件作为课外的引申内容。如在讲“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确立”时联系近年(2005年4月)连战访问大陆,学生很容易就能将现在发生的大事与历史结合起来。不能拘泥于课本上有限的知识,毕竟历史离我们的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要使学生不感到陌生,有话可讲,有意见发表。
从重视教法研究到重视学法研究转变。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掌握知识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方法的人,教的目的是为了不用教。掌握了一定学习方法的学生,教师就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对于师生互动性的提高尤为重要。历史学科在基础知识的把握上都是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事件经过、意义等。学生把握住一定的学习方法注意串连历史线索,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分析。
从回答问题向提出问题转变。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有作用。不要单向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关键要能点燃学生思维灵光。如在讲《新航路开辟》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一些什么问题。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怎么样开辟新航路?谁来开辟新航路?这样可以整体感知了,学生也会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
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坚持不懈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热火朝天的参与热情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在见不到眼前的效果时我们很容易半途而废,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毕竟有限,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由浅入深引导是最好的方法。如在讲授《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即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了解自己的衣食住行情况来理解我们的祖先生活的情景。
四、建立和谐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作为能力培养的目的载体和历史思维能力形成的主体,对教师行为给予认可和响应的程度,在能否积极主动地进入到这一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是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教师不能摆架子,而应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学习《三国鼎立》时,要求学生评价曹操这一历史人物。开始有几个小组学生不知道如何入手,我没有责怪学生,而只是用心地给他们讲解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与老师融洽地打成一片。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