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四项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最为基础性的素养,该素养的培养关涉着另外三项核心素养的养成。而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思维力又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因此要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对学生的思维力的培养,本文围绕思维力的培养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力;课堂实施
一、关于“思维力”和“语言建构”
在理论上,“思维力”的内涵指向:①指人的思维所达到的程度;②思维形式;③思维方法;④思维方式。《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认知”“创新”两种能力阐释的关键词,就是“思维力”。思维力,是学生语文关键能力之关键。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们以为,这是对“思维力”最简捷的解释。那么,“举一反三”“引譬连类”就应该是思维力水平的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阐释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以及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贯串其他所有的学习任务群”。因此,“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又可视为另三项核心素养的根基。
那么,如何以语言建构为载体完成思维力的培养呢?
二、基于思维力的语言建构策略
“好的语文课是富有深度的语文课”,而“深度”的结果在思维能力。以《静女》为例:
(1)比较《无衣》《蒹葭》《静女》三首诗在重章叠句方面的特点,思考:《静女》有何特殊之处?对此特殊之处,你如何理解?
(2)“爱而不见”中,“爱”为“薆”的通假字(?),注释为“隐藏”意。从字形构造上看“薆”与“隐藏”有何联系吗?
(3)当下,有些人的观念是:以“钻石板砖”定情的爱情自然要高贵于以“黄泥戒指”定情的爱情。联系相关课文或知识,你认为诗中“自牧归荑”的“荑”究竟是“鉆石板砖”还是“黄泥戒指”?
这是我们采取“基于思维力的语言建构策略”设计的学习任务,立足语言文字,拓展思维能力。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的、基于思维力的语言建构的策略有:就“读”的角度,有比较/归纳策略、迁移/联想策略、追根溯源策略等;在“写”的角度,有迁移解读策略、避俗求异策略等。
(一) 比较/归纳策略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其娈,遗我彤管(《诗经·静女》)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3)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难》)
(4)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似的(《荷塘月色》)
(5)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6)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7)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8)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力;课堂实施
一、关于“思维力”和“语言建构”
在理论上,“思维力”的内涵指向:①指人的思维所达到的程度;②思维形式;③思维方法;④思维方式。《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认知”“创新”两种能力阐释的关键词,就是“思维力”。思维力,是学生语文关键能力之关键。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们以为,这是对“思维力”最简捷的解释。那么,“举一反三”“引譬连类”就应该是思维力水平的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阐释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以及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贯串其他所有的学习任务群”。因此,“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又可视为另三项核心素养的根基。
那么,如何以语言建构为载体完成思维力的培养呢?
二、基于思维力的语言建构策略
“好的语文课是富有深度的语文课”,而“深度”的结果在思维能力。以《静女》为例:
(1)比较《无衣》《蒹葭》《静女》三首诗在重章叠句方面的特点,思考:《静女》有何特殊之处?对此特殊之处,你如何理解?
(2)“爱而不见”中,“爱”为“薆”的通假字(?),注释为“隐藏”意。从字形构造上看“薆”与“隐藏”有何联系吗?
(3)当下,有些人的观念是:以“钻石板砖”定情的爱情自然要高贵于以“黄泥戒指”定情的爱情。联系相关课文或知识,你认为诗中“自牧归荑”的“荑”究竟是“鉆石板砖”还是“黄泥戒指”?
这是我们采取“基于思维力的语言建构策略”设计的学习任务,立足语言文字,拓展思维能力。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的、基于思维力的语言建构的策略有:就“读”的角度,有比较/归纳策略、迁移/联想策略、追根溯源策略等;在“写”的角度,有迁移解读策略、避俗求异策略等。
(一) 比较/归纳策略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其娈,遗我彤管(《诗经·静女》)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3)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难》)
(4)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似的(《荷塘月色》)
(5)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6)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7)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8)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