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出现课程比例少,课程设计不科学,劳动教育持续性差的现状。对相关问题进行剖析原因得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缺乏意识重视,欠缺校企合作,缺少保障体系。针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强化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意识,学校优化劳动教育开展形式,完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弘扬工匠精神与贯彻劳动教育都是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要求,作为现代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输出,学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是弘扬工匠精神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支持要素。因此,如何根据高校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内在要求重构劳动教育体系,以实现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形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系列研究,构建实践研究范式,充盈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经验,将劳动教育政策理念充分融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
一、高職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劳动教育课程比例少
目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常以条目式的名称出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内,而课程的衍化形式少之又少,且成绩的判定与体育锻炼等其他课程的评定形式类同,对劳动教育来说,缺少专项教育的标准与要求输入。劳动教育的课程仅在公共必修课中出现,而高职院校以实践教学为主,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尚未形成体系化的劳动教育思维。
(二)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不科学
课程过于简单,与工匠精神融合脱节,缺乏系统化设计,教学过程未经过科学设计,劳动教育的育人理念尚未完全融入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课程趣味度欠缺,难以维持学生的劳动热情,全凭课程设置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完成劳动教育,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厌倦,进而引起教育的反向作用。
(三)劳动教育持续性差
学生存在劳动惰性,参与劳动教育持续性不够,自觉学习与主动意识不强。课程缺乏连贯性,层层脱节,课程内容点到为止,无法深化劳动教育的教育作用。学校各级部门及相关教师未形成教育合力,缺少沟通联系的媒介,浪费了教学资源,减弱了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使得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化。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问题与原因剖析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缺乏意识重视
自基础教育“重理论知识记忆,轻劳作动手实践”以来,存在教育的逻辑惯性,导致形式化的劳动教育。从地点来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主要在学校和社会,校外实践多于校内实践。劳动中对美和自由的追求是人类活动现实的追求,美与自由作为劳动的内在规定性是由人的现实的活动方式及其内容决定的。[1]过于形式化的教育使得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学习钝感,缺乏学习的兴趣。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欠缺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缺少成型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对学校的劳动教育缺乏教学内容的标准,与当地企业或技能工匠联系甚少,尚未形成联合开发劳动教育教材的团队。筹建劳动教育的主体缺位,教学主体过于单一,仅仅是学校单方对课程与培育目标进行设计与制订,容易导致劳动教育的教育效果失衡,偏移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缺少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目前普遍存在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不完整。教育过程中,教学主体供需结构失衡,教学过程缺乏长效机制,教学师资团队建设的速度跟不上劳动教育顶层设计的安排,教学任务较难推动及跟进。师资队伍未对劳动教育起到重视的态度,仅是简单的完成教学任务安排,无法积极深化培育目标,导致有思想初步形成而因缺少制度保障却无法落地的窘境。
三、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优化路径
(一)强化主体意识--宣传引导
强化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意识。第一,重视宣传教育,打造文化标识,形成与地方工匠融合的劳动文化和工匠文化,构建劳动教育校园文化,通过外部的文化渗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塑造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工匠精神塑造劳动教育理念的载体作用,积极开发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文化、组织文化等隐性因素,如将劳模工匠、技能大师和科学工程师等大国工匠请进校园,让其事迹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静态和动态的工匠精神形成呼应。第二,通过建立高职院校你劳动教育课程,内化劳动教育的教育目标,让工匠师承的人文道德关怀,劳动者的创造智慧与敬业的劳动精神全方位浸润学生的身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三,创建劳动教育学生社团,让学生利用社团活动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做中学、学中做,不断增进对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等劳动价值观的感知,继而能够热爱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二)优化开展形式--校企合作
学校优化劳动教育开展形式。第一,劳动教育需要学校的顶层设计,对各部门统筹协调,要求管理的协同度和统筹度高,系统思考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合适的劳动教育教材,凝练科学的劳动教育方法,简化劳动教育课程管理。将劳动教育的意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做好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工作,提高学生劳动教育的观念与意识,在学校营造劳动教育的氛围。第二,高职院校以实践教学为主要载体开展教学,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的优势与特色,把劳动教育融入到日常的课程教育中,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在实操锻炼的过程中强调劳动教育的标准与要求。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劳动教育活动,来真正地吸引学生关注,让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纯理论说教,而是要与实践相融合。[2]第三,通过学校的大师工作师和名师工作室为主牵头方,进一步丰富师资结构,增加劳动教育专项教育教师数量,将有经验的老师发挥带头指导作用,在学生的思想中植入劳动意识和工匠精神,带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项目,以技术知识与劳动意识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熟悉与接受工匠精神。
(三)完善保障体系—制度建设
完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保障体系。第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持续衍生需要完善的制度建设来支撑,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撰写、实践教学场所、劳动教学方法和相关的评价改革等方面着手,搭建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平台和教育基地。第二,树立更健全的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制度。学生的综合评价可参考劳动教育培育理念,通过技能示范、习惯养成和文化渗透等长效机制来深化学生的劳动教育思想理念,引导学生持续探索。第三,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考虑绩效及职称政策倾斜,通过制度鼓励青年教师或对口专业教师组建劳动教育师资储备队伍,充分把握高职院校的学生特色与专业需求,突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特色与职业教育特性,提高学校劳动教育教学质量及科研力量。
参考文献:
[1]马蕾.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自由”与“美”——技术劳动视域下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反思[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5):12-18.
[2]范成梅.立德树人视野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践行路径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4):87-88.
基金来源:2021年度台州职业技术学院青年课题“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QN14)。
作者简介:黄广健(1993-),男,浙江台州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台州318000)。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弘扬工匠精神与贯彻劳动教育都是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要求,作为现代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输出,学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是弘扬工匠精神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支持要素。因此,如何根据高校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内在要求重构劳动教育体系,以实现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形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系列研究,构建实践研究范式,充盈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经验,将劳动教育政策理念充分融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
一、高職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劳动教育课程比例少
目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常以条目式的名称出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内,而课程的衍化形式少之又少,且成绩的判定与体育锻炼等其他课程的评定形式类同,对劳动教育来说,缺少专项教育的标准与要求输入。劳动教育的课程仅在公共必修课中出现,而高职院校以实践教学为主,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尚未形成体系化的劳动教育思维。
(二)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不科学
课程过于简单,与工匠精神融合脱节,缺乏系统化设计,教学过程未经过科学设计,劳动教育的育人理念尚未完全融入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课程趣味度欠缺,难以维持学生的劳动热情,全凭课程设置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完成劳动教育,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厌倦,进而引起教育的反向作用。
(三)劳动教育持续性差
学生存在劳动惰性,参与劳动教育持续性不够,自觉学习与主动意识不强。课程缺乏连贯性,层层脱节,课程内容点到为止,无法深化劳动教育的教育作用。学校各级部门及相关教师未形成教育合力,缺少沟通联系的媒介,浪费了教学资源,减弱了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使得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化。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问题与原因剖析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缺乏意识重视
自基础教育“重理论知识记忆,轻劳作动手实践”以来,存在教育的逻辑惯性,导致形式化的劳动教育。从地点来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主要在学校和社会,校外实践多于校内实践。劳动中对美和自由的追求是人类活动现实的追求,美与自由作为劳动的内在规定性是由人的现实的活动方式及其内容决定的。[1]过于形式化的教育使得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学习钝感,缺乏学习的兴趣。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欠缺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缺少成型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对学校的劳动教育缺乏教学内容的标准,与当地企业或技能工匠联系甚少,尚未形成联合开发劳动教育教材的团队。筹建劳动教育的主体缺位,教学主体过于单一,仅仅是学校单方对课程与培育目标进行设计与制订,容易导致劳动教育的教育效果失衡,偏移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缺少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目前普遍存在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不完整。教育过程中,教学主体供需结构失衡,教学过程缺乏长效机制,教学师资团队建设的速度跟不上劳动教育顶层设计的安排,教学任务较难推动及跟进。师资队伍未对劳动教育起到重视的态度,仅是简单的完成教学任务安排,无法积极深化培育目标,导致有思想初步形成而因缺少制度保障却无法落地的窘境。
三、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优化路径
(一)强化主体意识--宣传引导
强化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意识。第一,重视宣传教育,打造文化标识,形成与地方工匠融合的劳动文化和工匠文化,构建劳动教育校园文化,通过外部的文化渗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塑造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工匠精神塑造劳动教育理念的载体作用,积极开发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文化、组织文化等隐性因素,如将劳模工匠、技能大师和科学工程师等大国工匠请进校园,让其事迹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静态和动态的工匠精神形成呼应。第二,通过建立高职院校你劳动教育课程,内化劳动教育的教育目标,让工匠师承的人文道德关怀,劳动者的创造智慧与敬业的劳动精神全方位浸润学生的身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三,创建劳动教育学生社团,让学生利用社团活动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做中学、学中做,不断增进对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等劳动价值观的感知,继而能够热爱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二)优化开展形式--校企合作
学校优化劳动教育开展形式。第一,劳动教育需要学校的顶层设计,对各部门统筹协调,要求管理的协同度和统筹度高,系统思考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合适的劳动教育教材,凝练科学的劳动教育方法,简化劳动教育课程管理。将劳动教育的意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做好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工作,提高学生劳动教育的观念与意识,在学校营造劳动教育的氛围。第二,高职院校以实践教学为主要载体开展教学,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的优势与特色,把劳动教育融入到日常的课程教育中,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在实操锻炼的过程中强调劳动教育的标准与要求。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劳动教育活动,来真正地吸引学生关注,让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纯理论说教,而是要与实践相融合。[2]第三,通过学校的大师工作师和名师工作室为主牵头方,进一步丰富师资结构,增加劳动教育专项教育教师数量,将有经验的老师发挥带头指导作用,在学生的思想中植入劳动意识和工匠精神,带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项目,以技术知识与劳动意识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熟悉与接受工匠精神。
(三)完善保障体系—制度建设
完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保障体系。第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持续衍生需要完善的制度建设来支撑,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撰写、实践教学场所、劳动教学方法和相关的评价改革等方面着手,搭建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平台和教育基地。第二,树立更健全的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制度。学生的综合评价可参考劳动教育培育理念,通过技能示范、习惯养成和文化渗透等长效机制来深化学生的劳动教育思想理念,引导学生持续探索。第三,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考虑绩效及职称政策倾斜,通过制度鼓励青年教师或对口专业教师组建劳动教育师资储备队伍,充分把握高职院校的学生特色与专业需求,突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特色与职业教育特性,提高学校劳动教育教学质量及科研力量。
参考文献:
[1]马蕾.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自由”与“美”——技术劳动视域下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反思[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5):12-18.
[2]范成梅.立德树人视野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践行路径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4):87-88.
基金来源:2021年度台州职业技术学院青年课题“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QN14)。
作者简介:黄广健(1993-),男,浙江台州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台州3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