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而所谓“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指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由于合作、交流、思维碰撞,现实生成教师预设方案和教材设定内容之外的有价值的新思想、新问题、新方法、新目标……它强调课堂的创生和开发过程,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科学而合理地运用动态生成呢?
一、善于巧妙预设,有效预约生成
1.用“活”教材
教师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做到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大胆地对教材资源进行调配,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经历“问题产生—问题解决—新问题产生—新问题解决”的认知发展的动态生成过程,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开发资源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在课堂上应结合学习内容多创设思维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不能彼此割裂,也不宜过分偏重一方,我们应当力求体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整合,使两者和谐统一。
二、巧用动态资源,促进有效生成
课堂上可以利用的动态资源多种多样,既有来自于自然界的,也有来自于社会的;既有显形的,也有隐形的等等。因此,对待我们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如果没有恰当运用,最终就会造成资源付之东流,丧失其价值。
1.有效捕捉动态资源
课堂上,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面对如此窘境: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无疑置“动态生成资源”不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有效整合动态资源
(1)横向的整合。在同一教学阶段,教师要从众多发言中优选部分发言内容进行简要归纳,以此形成共识。
(2)纵向的整合。在教学过程的结束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前几个阶段形成的不同认识加以汇集、丰富,形成更为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
三、妙用错误信息,不断完善生成
学生的错误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它是一面镜子,以错误为镜,可以知教学之得失。善待学生的“错”,它就成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的课堂上,在揭示了凡是十分之几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进而讨论明确分母的质因数只含有2或5就能化成有限小数之后,生A:我认为不对,我可以举个例子:3/30,30=2×3×5,含有质因数2、3和5,却能化成有限小数。其余学生齐声回答:30=2×3×5,还含有质因数3,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3/30真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轻声问道。从学生的表情,我看到他们开始进入深深地思考之中,并自发地讨论:为什么3/30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确用上述方法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前提是最简分数。
“错误”也可以生长出教学资源,引出精彩无限,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意外的收获。这种精彩虽然无法预约,但是可以捕捉,可以放大,关键在于教师不能光注重预设,更要恰当地把握生成,这样的课堂才会更精彩。
四、即时关注学情,准确把握生成
1.选择中预设,随机生成
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这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整合中预设,机会生成
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各维度和各层次目标如何随着教学进程逐一达成?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流程如何设计?运用哪些教学方法?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
3.放弃中预设,创造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自主选定的学习目标与教师的课前预设发生偏差时,教师应果断地放弃预设以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师一方面要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对教学进度与方法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另一方面要在预设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从教材出发,以学生为本,机智地开发、捕捉课堂生成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流程,在师生、生生动态的合作交流中,不断生成新的生长点,使数学课堂充满灵动、智慧与生命。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充满生命的气息。
(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第三中心小学)
一、善于巧妙预设,有效预约生成
1.用“活”教材
教师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做到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大胆地对教材资源进行调配,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经历“问题产生—问题解决—新问题产生—新问题解决”的认知发展的动态生成过程,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开发资源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在课堂上应结合学习内容多创设思维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不能彼此割裂,也不宜过分偏重一方,我们应当力求体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整合,使两者和谐统一。
二、巧用动态资源,促进有效生成
课堂上可以利用的动态资源多种多样,既有来自于自然界的,也有来自于社会的;既有显形的,也有隐形的等等。因此,对待我们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如果没有恰当运用,最终就会造成资源付之东流,丧失其价值。
1.有效捕捉动态资源
课堂上,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面对如此窘境: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无疑置“动态生成资源”不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有效整合动态资源
(1)横向的整合。在同一教学阶段,教师要从众多发言中优选部分发言内容进行简要归纳,以此形成共识。
(2)纵向的整合。在教学过程的结束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前几个阶段形成的不同认识加以汇集、丰富,形成更为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
三、妙用错误信息,不断完善生成
学生的错误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它是一面镜子,以错误为镜,可以知教学之得失。善待学生的“错”,它就成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的课堂上,在揭示了凡是十分之几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进而讨论明确分母的质因数只含有2或5就能化成有限小数之后,生A:我认为不对,我可以举个例子:3/30,30=2×3×5,含有质因数2、3和5,却能化成有限小数。其余学生齐声回答:30=2×3×5,还含有质因数3,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3/30真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轻声问道。从学生的表情,我看到他们开始进入深深地思考之中,并自发地讨论:为什么3/30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确用上述方法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前提是最简分数。
“错误”也可以生长出教学资源,引出精彩无限,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意外的收获。这种精彩虽然无法预约,但是可以捕捉,可以放大,关键在于教师不能光注重预设,更要恰当地把握生成,这样的课堂才会更精彩。
四、即时关注学情,准确把握生成
1.选择中预设,随机生成
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这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整合中预设,机会生成
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各维度和各层次目标如何随着教学进程逐一达成?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流程如何设计?运用哪些教学方法?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
3.放弃中预设,创造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自主选定的学习目标与教师的课前预设发生偏差时,教师应果断地放弃预设以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师一方面要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对教学进度与方法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另一方面要在预设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从教材出发,以学生为本,机智地开发、捕捉课堂生成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流程,在师生、生生动态的合作交流中,不断生成新的生长点,使数学课堂充满灵动、智慧与生命。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充满生命的气息。
(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第三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