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档案:
韩青,笔名寒青。中考热点作家,文章散见《读者乡土人文版》《思维与智慧》《做人与处世》《广州日报》《绿风》《诗潮》《都市女报》《新阅读》《东方青年》等。
中考链接:
《坚定是生命的黄金》《保持心灵的澄澈》分别被选作2019年广东和广西贺州中考议论文阅读材料。
开始
韩青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对于某件事,想做,却又担心结果可能不好,所以,就没有做。诗人顾城也曾在诗中写道:“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因为害怕面对不好的、未知的结果,却将开始省略。要知道,如果硬着头皮去做,就会发现,事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或险,而且,做着做着,自己甚至还会乐在其中,结果往往出奇地好。因此,该做的事,就大胆去做,不要让那个开始像停泊在港湾里的船,白白地搁浅,要知道,只有出发,它才能驶向那个美好的彼岸。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始的确很重要。诗人弗罗斯特在诗中写道:“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就是这样,有的开始,就决定了我们一生的命运。因此,我们要重视开始。作家苇岸懂得这个道理。他在《大地上的事情》中写道:“我写作有这样一个习惯,从第一稿开始,我便喜欢用干净的方格稿纸,前面的白方块不断引诱我的笔去征服它。当写到什么地方中断后,我会返回来重新开始,决不在中断的地方继续下去,这就像我们过河,当第一次跑过去未敢跳起时,我们会再返回来重新冲上去,一直到跳过河去。”他在这里一再强调开始的重要。事实上就是这样,因为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①当然,有时候,在哪里跌到,就在哪里爬起来,不需要重新开始,接着原来的路继续前行就行了。
世间的事,只有开始,才能实现你想要的可能。即使有的开始,因为你担心结果可能不好,所以遮遮掩掩,那也比没有开始要好。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我十三四岁时,我喜欢上了读书和写作。后来,就开始投稿——用稿纸认真地抄好自己的文章,然后,偷偷地把它装进信封,再偷偷地把那信放进绿色邮筒。因为担心退稿和退稿后被人笑话,所以这事做得不那么“光明正大”。就这样,过了二十余年,自己的文字才变成了铅字。如果当初没有那个“害羞”的开始,我就不能实现自己的作家梦。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梦想,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而后才能厚积薄发、聚沙成塔。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②其实,开始更要趁早,往往越早,基础就越牢固。
可是,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能力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我们常常会片面或错误地面对一些问题,这样一来,就会导致该开始做的事,而没有及时做。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我们可能会幡然醒悟或良心发现,认识到之前该开始做而没有做的事,现在可以开始做了。要知道,只要开始就不晚。《宋史》中记载:③苏洵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发愤学习,但在参加进士及特殊才学的考试中,都没有如愿以偿,于是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达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地,最后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样说来,我们的成败就取决于自己有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如果是好的开始,哪怕晚些,也一样能引领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这样的开始,也是大开始,其中还包含着无数的小开始。拿菲茨杰拉德来说,迷恋写作是他的大开始,而他对作品的一次次修改是小开始。即使是已经出版的作品,他也没有放弃对它们的修改。《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这样——该书在出版后,他又从头到尾修改了一遍。正是因为一次次修改的小开始,才成就了这一部世界经典。
其实,世间所有的成功都源于不断地完善——一次次的小开始。而这样的开始,总是与高尚的、美好的灵魂同在。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0年10期)
【阅读训练】
⒈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如果把划线句子①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简析划线句子②中“往往”一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划线句子③运用的是哪种论证方法?作者意在论证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处是生命的良田
韩青
我一直认为,群居往往是肤浅的、浮躁的、表象的,而独处往往是深刻的、安静的、本质的。要知道,人多的时候,舌枪唇剑,熙熙攘攘,人心难以安静,而心不能安静,就不能深入地思考、探究,这样一来,自然不会把事做好;而独处的时候,人是安静的,自由的,可以思考、探究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一来,就会遇到很多的奇迹或是意想不到的美好。一言以蔽之,群居是社會的、外在的,而独处才是自己的、内在的。
再说,世间的任何一种美好,都有它自己的规律和节奏,一般来说,它需要我们的安静、沉思、专心和孤独,没有这些元素,我们就难以遇见它,而这些元素也只有在我们独处的时候才有。就是说,独处的时候,就是我们与美好相逢的时候。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定律,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爱迪生发明电灯,马克思写《资本论》,司马迁写《史记》,曹雪芹写《红楼梦》,等等,他们的“作品”都是独处时结出的硕果。 俗话说,热闹的大街不长草。热闹之所,连草都不长了,还能长什么好东西呢?能长的,只能是浮躁、杂乱、庸俗之类的东西。而一个人如果被这些东西主宰了,那么他就不可能还有追求和梦想;一个没有追求和梦想的人,就会变得日益庸俗乃至低俗。这样的人就像小水洼,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他就会躁动不安。显而易见,这样的人没有定力,而没有定力的人,往往就没有恒心;没有恒心的人,就很难做成大事。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深谙此道。她不喜欢热闹、喧哗,深爱独处,在她的一生中,除了年轻时有一次长途旅行外,几乎都在乡间隐居。在那期间,她写了近两千首的诗,而且,诗歌结集出版后引起轰动,人们因此誉她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如果她不喜欢独处,常常跟人在一起嬉戏玩耍、虚掷光阴,那么她就不会有这样的成就,更可怕的是,如果她交上了坏朋友或染上了坏习气,那么她的品质就可能开始变坏。正如西哲所言:我们所有的祸害都来自于不能独处。可见,独处是智者的明智选择。
事实早已证明:无数的智者在独处中获得了成功,取得了成就,还能让自己的灵魂纯净,进而使自己日益成熟。周国平先生说:“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这样的独处,使灵魂变得日益纯粹、丰富和高贵;这样的灵魂,引领我们走向更好的自己。而在这样的独处里,我们不受外界的干扰,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也不需要对别人拍马溜须、阿谀奉承,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独处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增值期,而最大的收獲,就是变成越来越好的自己。
我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独处是生命的一片良田,可以种植自己最爱的梦想,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而那果实正是生命最好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人都有社会性,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与世隔绝。再说,“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重要的是闹中能取静,心远地自偏。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0年09期)
【阅读训练】
⒈作者在文中论证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文章划线句子,如果把“司马迁写《史记》”与“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这两句话的前后位置互换一下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文字第三段划线句子中,“往往”一词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除举例论证、比喻论证之外,还用了哪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材料可以用作选文论据吗?为什么?
法国大作家雨果随着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有很多社会名流都以请到他参加聚会为荣,所以慢慢地,这些无聊的应酬占据了雨果的大多数时间。
这让雨果觉得非常厌烦,但他又不好意思直接拒绝,于是他剪掉了自己半个脑袋的头发,又剪掉了自己半边的胡须。从那以后,每次有人上门找他去参加聚会,他就会朝自己的脑袋上一指:“你看我,正忙着剪头发呢,我这个样子又怎么可以去参加聚会呢?”那些来访者见状也只能无奈地笑笑作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开始》
⒈我们的成败取决于自己有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如果是好的开始,哪怕晚些,也一样能引领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⒉不宜删掉。不然容易使读者产生误解,以为无论做什么事出现问题后,都有必要像苇岸那样从头开始。
⒊“往往”,有“经常”“通常”之意,原句表达的意思是:大多数情况下,开始越早,基础就越牢固,但也不排除少数例外情况。“往往”一词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更严密,更符合实际情况。
⒋举例论证。意在证明“只要开始就不晚”。
《独处是生命的良田》
⒈独处对实现生命最好的价值和意义有重要作用。
⒉不能调换。作者列举的这些事实,是按照从科学到人文、从外国到中国的顺序排列的。如果前后调换位置,顺序就混乱了。
⒊“往往”,有“经常”“通常”之意,起限制作用,说明没有定力的人,通常是没有恒心的,但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如此。“往往”一词的运用使语言表达更严密,更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客观性的要求。
⒋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⒌可以。这则材料能证明选文中心论点,能说明独处的好处、不独处的坏处,以及独处的方法,与选文论点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韩青,笔名寒青。中考热点作家,文章散见《读者乡土人文版》《思维与智慧》《做人与处世》《广州日报》《绿风》《诗潮》《都市女报》《新阅读》《东方青年》等。
中考链接:
《坚定是生命的黄金》《保持心灵的澄澈》分别被选作2019年广东和广西贺州中考议论文阅读材料。
开始
韩青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对于某件事,想做,却又担心结果可能不好,所以,就没有做。诗人顾城也曾在诗中写道:“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因为害怕面对不好的、未知的结果,却将开始省略。要知道,如果硬着头皮去做,就会发现,事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或险,而且,做着做着,自己甚至还会乐在其中,结果往往出奇地好。因此,该做的事,就大胆去做,不要让那个开始像停泊在港湾里的船,白白地搁浅,要知道,只有出发,它才能驶向那个美好的彼岸。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始的确很重要。诗人弗罗斯特在诗中写道:“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就是这样,有的开始,就决定了我们一生的命运。因此,我们要重视开始。作家苇岸懂得这个道理。他在《大地上的事情》中写道:“我写作有这样一个习惯,从第一稿开始,我便喜欢用干净的方格稿纸,前面的白方块不断引诱我的笔去征服它。当写到什么地方中断后,我会返回来重新开始,决不在中断的地方继续下去,这就像我们过河,当第一次跑过去未敢跳起时,我们会再返回来重新冲上去,一直到跳过河去。”他在这里一再强调开始的重要。事实上就是这样,因为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①当然,有时候,在哪里跌到,就在哪里爬起来,不需要重新开始,接着原来的路继续前行就行了。
世间的事,只有开始,才能实现你想要的可能。即使有的开始,因为你担心结果可能不好,所以遮遮掩掩,那也比没有开始要好。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我十三四岁时,我喜欢上了读书和写作。后来,就开始投稿——用稿纸认真地抄好自己的文章,然后,偷偷地把它装进信封,再偷偷地把那信放进绿色邮筒。因为担心退稿和退稿后被人笑话,所以这事做得不那么“光明正大”。就这样,过了二十余年,自己的文字才变成了铅字。如果当初没有那个“害羞”的开始,我就不能实现自己的作家梦。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梦想,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而后才能厚积薄发、聚沙成塔。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②其实,开始更要趁早,往往越早,基础就越牢固。
可是,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能力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我们常常会片面或错误地面对一些问题,这样一来,就会导致该开始做的事,而没有及时做。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我们可能会幡然醒悟或良心发现,认识到之前该开始做而没有做的事,现在可以开始做了。要知道,只要开始就不晚。《宋史》中记载:③苏洵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发愤学习,但在参加进士及特殊才学的考试中,都没有如愿以偿,于是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达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地,最后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样说来,我们的成败就取决于自己有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如果是好的开始,哪怕晚些,也一样能引领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这样的开始,也是大开始,其中还包含着无数的小开始。拿菲茨杰拉德来说,迷恋写作是他的大开始,而他对作品的一次次修改是小开始。即使是已经出版的作品,他也没有放弃对它们的修改。《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这样——该书在出版后,他又从头到尾修改了一遍。正是因为一次次修改的小开始,才成就了这一部世界经典。
其实,世间所有的成功都源于不断地完善——一次次的小开始。而这样的开始,总是与高尚的、美好的灵魂同在。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0年10期)
【阅读训练】
⒈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如果把划线句子①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简析划线句子②中“往往”一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划线句子③运用的是哪种论证方法?作者意在论证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处是生命的良田
韩青
我一直认为,群居往往是肤浅的、浮躁的、表象的,而独处往往是深刻的、安静的、本质的。要知道,人多的时候,舌枪唇剑,熙熙攘攘,人心难以安静,而心不能安静,就不能深入地思考、探究,这样一来,自然不会把事做好;而独处的时候,人是安静的,自由的,可以思考、探究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一来,就会遇到很多的奇迹或是意想不到的美好。一言以蔽之,群居是社會的、外在的,而独处才是自己的、内在的。
再说,世间的任何一种美好,都有它自己的规律和节奏,一般来说,它需要我们的安静、沉思、专心和孤独,没有这些元素,我们就难以遇见它,而这些元素也只有在我们独处的时候才有。就是说,独处的时候,就是我们与美好相逢的时候。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定律,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爱迪生发明电灯,马克思写《资本论》,司马迁写《史记》,曹雪芹写《红楼梦》,等等,他们的“作品”都是独处时结出的硕果。 俗话说,热闹的大街不长草。热闹之所,连草都不长了,还能长什么好东西呢?能长的,只能是浮躁、杂乱、庸俗之类的东西。而一个人如果被这些东西主宰了,那么他就不可能还有追求和梦想;一个没有追求和梦想的人,就会变得日益庸俗乃至低俗。这样的人就像小水洼,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他就会躁动不安。显而易见,这样的人没有定力,而没有定力的人,往往就没有恒心;没有恒心的人,就很难做成大事。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深谙此道。她不喜欢热闹、喧哗,深爱独处,在她的一生中,除了年轻时有一次长途旅行外,几乎都在乡间隐居。在那期间,她写了近两千首的诗,而且,诗歌结集出版后引起轰动,人们因此誉她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如果她不喜欢独处,常常跟人在一起嬉戏玩耍、虚掷光阴,那么她就不会有这样的成就,更可怕的是,如果她交上了坏朋友或染上了坏习气,那么她的品质就可能开始变坏。正如西哲所言:我们所有的祸害都来自于不能独处。可见,独处是智者的明智选择。
事实早已证明:无数的智者在独处中获得了成功,取得了成就,还能让自己的灵魂纯净,进而使自己日益成熟。周国平先生说:“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这样的独处,使灵魂变得日益纯粹、丰富和高贵;这样的灵魂,引领我们走向更好的自己。而在这样的独处里,我们不受外界的干扰,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也不需要对别人拍马溜须、阿谀奉承,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独处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增值期,而最大的收獲,就是变成越来越好的自己。
我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独处是生命的一片良田,可以种植自己最爱的梦想,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而那果实正是生命最好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人都有社会性,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与世隔绝。再说,“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重要的是闹中能取静,心远地自偏。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0年09期)
【阅读训练】
⒈作者在文中论证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文章划线句子,如果把“司马迁写《史记》”与“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这两句话的前后位置互换一下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文字第三段划线句子中,“往往”一词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除举例论证、比喻论证之外,还用了哪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材料可以用作选文论据吗?为什么?
法国大作家雨果随着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有很多社会名流都以请到他参加聚会为荣,所以慢慢地,这些无聊的应酬占据了雨果的大多数时间。
这让雨果觉得非常厌烦,但他又不好意思直接拒绝,于是他剪掉了自己半个脑袋的头发,又剪掉了自己半边的胡须。从那以后,每次有人上门找他去参加聚会,他就会朝自己的脑袋上一指:“你看我,正忙着剪头发呢,我这个样子又怎么可以去参加聚会呢?”那些来访者见状也只能无奈地笑笑作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开始》
⒈我们的成败取决于自己有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如果是好的开始,哪怕晚些,也一样能引领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⒉不宜删掉。不然容易使读者产生误解,以为无论做什么事出现问题后,都有必要像苇岸那样从头开始。
⒊“往往”,有“经常”“通常”之意,原句表达的意思是:大多数情况下,开始越早,基础就越牢固,但也不排除少数例外情况。“往往”一词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更严密,更符合实际情况。
⒋举例论证。意在证明“只要开始就不晚”。
《独处是生命的良田》
⒈独处对实现生命最好的价值和意义有重要作用。
⒉不能调换。作者列举的这些事实,是按照从科学到人文、从外国到中国的顺序排列的。如果前后调换位置,顺序就混乱了。
⒊“往往”,有“经常”“通常”之意,起限制作用,说明没有定力的人,通常是没有恒心的,但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如此。“往往”一词的运用使语言表达更严密,更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客观性的要求。
⒋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⒌可以。这则材料能证明选文中心论点,能说明独处的好处、不独处的坏处,以及独处的方法,与选文论点有内在的逻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