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是全球科技艺术领域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媒体艺术节。自1979年以来,它密切关注艺术、科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者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数字革命对塑造未来世界的每一步革新。2008年至今,每年9月邀请超过1000位艺术家、500件以上展品参与展览,吸引十余万访客来到林茨。由其颁发的电子艺术大奖(PrixArs Electronic),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艺术奖项之一,被业内誉为“科技艺术界的奥斯卡”。
本次展览是林茨电子艺术节第一次走出林茨。
作为林茨电子艺术节全球巡展的首站,“科技艺术四十年——从林茨到深圳”带来了林茨电子艺术节40年来的获奖作品。这是国内首次系统介绍中西方科技艺术的大型文献类展览。文献展回溯了林茨电子艺术节的历年主题,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数字革命、互联网发展到现今的生物技术、人工智能,西方科技艺术在技术与文化的浸润中演化至今。
和林茨电子艺术节一样,深圳这座城市的改革开放也经历了40年。本届林茨电子艺术节竟提出“中年危机”作为主题。科技竟已到了中年吗?亦或者还只是未来形态的婴儿时期呢?相对于人类的寿命而言,科技伴随着种族文明,漫长且起步缓慢,却又逐渐加速,猛然抛给了人类一个吓人的上扬曲线,每个时代都让人惊骇于发展提速之迅猛,每每都依据进步推理出世界末日就在眼前,年年都认为迫不及待到了急需深刻反思的时候。
在金融捆绑了信心,加速主义、未来主义边界模糊的今天,媒体、电子、科技含混地灌入人类的意识,我们更加强烈地沉浸于声光电,动感十足的表象掩盖一切问题,掩盖虚无。马丁·霍齐克在策展前言中引用了詹姆斯·瓦特(1736-1819)的一句话:“生活中再没有比发明更加愚蠢的事了。”
瓦特,为蒸汽机改良作出杰出贡献的詹姆斯瓦特(1769年),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慨?这也表明了策展人的态度。展览的意义并不是为了提振经济,而是反思科技如此深刻的改变着世界,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之为人的定义。本次展览关注的是那些不断带给我们批判性视角的媒体艺术家们。策展人宣称以两点要求审视了参展的艺术项目:
第一,必須能够与艺术话语之外的不断复杂化的环境建立直接联系;第二,能够以开放而新颖的合作文化来融合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本次展览意在探讨艺术、社会和科学之间的关系。
这两个看似没有要求的要求,更不如说是一次对科技世界的暖昧表白。
意大利媒体艺术家Davide Quayola通过复杂的计算机算法分析古典绘画、雕塑和建筑,借助各式数字工具对这些历史原料进行审视、捕捉、建模和重构。大型玻璃房中的机械臂现场表演对意大利古典雕塑作品的学习、重演和变体。绚丽的色彩被骚动的三维方块承载,在屏幕中翻涌,让观众眼神始终无法聚焦,直接挪用自名画的色彩让画面莫名的感人,然而无法理解的运动方式让人感觉到失控的恐惧。在美和恐惧夹杂之下,作品吞噬时间和空间,将观众放置在时代的牙床之中咀嚼。
土耳其多媒体艺术家Refik Anadol工作室开发了一系列定制软件,通过在深圳机场一年时间的实地考察,收集使用从深圳机场收集的一年数据集读取、分析和可视化全年每隔10秒的风速、风向和阵风模式以及时间和温度,使用这些风速、风向等真实数据绘图,动态呈现翻涌、漩涡,让观众看见风的形状。这是《深圳的风》。当真实被“科学”地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发现视觉是如此的荒诞。也许世界正是荒诞的。而这种荒诞却已是新世界的运行规则及控制模式。未来少数人会掌握数据,大多数人只能提供数据。我们就是风。
英国媒体艺术工作室onformative的《蜿蜒之河(Meandering River)》是一个实时视听装置作品,作品以多块屏幕展现了这一宏伟景观,其曲目和画面,都是由经过机器学习的AI创作。该作品采用了鸟瞰的视角,重新演绎了大地上的河道移动现象。让我们如上帝一般审视地球,一晃百年,感受到大地的动荡,时间的飘摇,感动于宇宙洪荒,感叹人生之如朝露,如白驹过隙一般。
长谷川爱(Ai Hasegawa)《人与鲨鱼的气味交流》视频记录长谷川爱亲自下海,探寻一种人类与生物的沟通方式。她通过全身涂抹雌性鲨鱼费洛蒙,吸引异性鲨鱼,观察两性间穿越物种的关系。经过调试,艺术家打造了融合野生茉莉与葡萄柚香精的“人类香水”及氧化三甲胺调和的“鲨鱼香水”。人类与疯狂的血腥杀手之间的暖昧,尖锐的牙与柔软的肌肤轻触。似乎绝无法调和的世仇之间,突然暖昧起来。如果这个界限能够被打破的话,那么我们都需要重新思考自身,重新出发,体验及思考自身与万物之间的关联。原本的矛盾似乎可以舍弃,原本的分别可以结合。
本届林茨电子艺术节深圳站是一次科技艺术的成熟亮相,既强调视听体验,亦同样强调反思。展览呈现了大量优秀的科技艺术作品,让我们看见当下国际科技艺术作品的高超品质。艺术在深圳这个地方的发声,使艺术系统外的观众开始认识到科技在艺术领域的精彩应用。展览整体呈现出非常炫酷的动态科技感。在视听效果之外,这些作品也试图将观众引导向艺术家对今天科技问题的思考,让观众跟随艺术家的思绪深入科技与人类关系的思考,领略思维之精妙所能带来的魅力。艺术总是狂欢于新技术的使用,又总是散布危机感,也许触及了病源,有时却也使观众止步于光影的纷扰。作品有趣,兼具内涵及体验,也适合亲子活动,观众亲身前去,体验一番科技40年的中年危机,亦或者能倾听到艺术家代表科技人类,发出赛博婴儿的哭泣。图片致谢中央美术学院、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设计互联
CHIJIKINKUTSU地磁水琴窟@ Nelo Akamatsu(JP)赤松音吕(日本)图片嘉允:中央美术学院、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设计互联
Origin起源@Refik Anadol图片惠允:中央美术学院、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设计互联
本次展览是林茨电子艺术节第一次走出林茨。
作为林茨电子艺术节全球巡展的首站,“科技艺术四十年——从林茨到深圳”带来了林茨电子艺术节40年来的获奖作品。这是国内首次系统介绍中西方科技艺术的大型文献类展览。文献展回溯了林茨电子艺术节的历年主题,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数字革命、互联网发展到现今的生物技术、人工智能,西方科技艺术在技术与文化的浸润中演化至今。
和林茨电子艺术节一样,深圳这座城市的改革开放也经历了40年。本届林茨电子艺术节竟提出“中年危机”作为主题。科技竟已到了中年吗?亦或者还只是未来形态的婴儿时期呢?相对于人类的寿命而言,科技伴随着种族文明,漫长且起步缓慢,却又逐渐加速,猛然抛给了人类一个吓人的上扬曲线,每个时代都让人惊骇于发展提速之迅猛,每每都依据进步推理出世界末日就在眼前,年年都认为迫不及待到了急需深刻反思的时候。
在金融捆绑了信心,加速主义、未来主义边界模糊的今天,媒体、电子、科技含混地灌入人类的意识,我们更加强烈地沉浸于声光电,动感十足的表象掩盖一切问题,掩盖虚无。马丁·霍齐克在策展前言中引用了詹姆斯·瓦特(1736-1819)的一句话:“生活中再没有比发明更加愚蠢的事了。”
瓦特,为蒸汽机改良作出杰出贡献的詹姆斯瓦特(1769年),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慨?这也表明了策展人的态度。展览的意义并不是为了提振经济,而是反思科技如此深刻的改变着世界,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之为人的定义。本次展览关注的是那些不断带给我们批判性视角的媒体艺术家们。策展人宣称以两点要求审视了参展的艺术项目:
第一,必須能够与艺术话语之外的不断复杂化的环境建立直接联系;第二,能够以开放而新颖的合作文化来融合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本次展览意在探讨艺术、社会和科学之间的关系。
这两个看似没有要求的要求,更不如说是一次对科技世界的暖昧表白。
意大利媒体艺术家Davide Quayola通过复杂的计算机算法分析古典绘画、雕塑和建筑,借助各式数字工具对这些历史原料进行审视、捕捉、建模和重构。大型玻璃房中的机械臂现场表演对意大利古典雕塑作品的学习、重演和变体。绚丽的色彩被骚动的三维方块承载,在屏幕中翻涌,让观众眼神始终无法聚焦,直接挪用自名画的色彩让画面莫名的感人,然而无法理解的运动方式让人感觉到失控的恐惧。在美和恐惧夹杂之下,作品吞噬时间和空间,将观众放置在时代的牙床之中咀嚼。
土耳其多媒体艺术家Refik Anadol工作室开发了一系列定制软件,通过在深圳机场一年时间的实地考察,收集使用从深圳机场收集的一年数据集读取、分析和可视化全年每隔10秒的风速、风向和阵风模式以及时间和温度,使用这些风速、风向等真实数据绘图,动态呈现翻涌、漩涡,让观众看见风的形状。这是《深圳的风》。当真实被“科学”地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发现视觉是如此的荒诞。也许世界正是荒诞的。而这种荒诞却已是新世界的运行规则及控制模式。未来少数人会掌握数据,大多数人只能提供数据。我们就是风。
英国媒体艺术工作室onformative的《蜿蜒之河(Meandering River)》是一个实时视听装置作品,作品以多块屏幕展现了这一宏伟景观,其曲目和画面,都是由经过机器学习的AI创作。该作品采用了鸟瞰的视角,重新演绎了大地上的河道移动现象。让我们如上帝一般审视地球,一晃百年,感受到大地的动荡,时间的飘摇,感动于宇宙洪荒,感叹人生之如朝露,如白驹过隙一般。
长谷川爱(Ai Hasegawa)《人与鲨鱼的气味交流》视频记录长谷川爱亲自下海,探寻一种人类与生物的沟通方式。她通过全身涂抹雌性鲨鱼费洛蒙,吸引异性鲨鱼,观察两性间穿越物种的关系。经过调试,艺术家打造了融合野生茉莉与葡萄柚香精的“人类香水”及氧化三甲胺调和的“鲨鱼香水”。人类与疯狂的血腥杀手之间的暖昧,尖锐的牙与柔软的肌肤轻触。似乎绝无法调和的世仇之间,突然暖昧起来。如果这个界限能够被打破的话,那么我们都需要重新思考自身,重新出发,体验及思考自身与万物之间的关联。原本的矛盾似乎可以舍弃,原本的分别可以结合。
本届林茨电子艺术节深圳站是一次科技艺术的成熟亮相,既强调视听体验,亦同样强调反思。展览呈现了大量优秀的科技艺术作品,让我们看见当下国际科技艺术作品的高超品质。艺术在深圳这个地方的发声,使艺术系统外的观众开始认识到科技在艺术领域的精彩应用。展览整体呈现出非常炫酷的动态科技感。在视听效果之外,这些作品也试图将观众引导向艺术家对今天科技问题的思考,让观众跟随艺术家的思绪深入科技与人类关系的思考,领略思维之精妙所能带来的魅力。艺术总是狂欢于新技术的使用,又总是散布危机感,也许触及了病源,有时却也使观众止步于光影的纷扰。作品有趣,兼具内涵及体验,也适合亲子活动,观众亲身前去,体验一番科技40年的中年危机,亦或者能倾听到艺术家代表科技人类,发出赛博婴儿的哭泣。图片致谢中央美术学院、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设计互联
CHIJIKINKUTSU地磁水琴窟@ Nelo Akamatsu(JP)赤松音吕(日本)图片嘉允:中央美术学院、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设计互联
Origin起源@Refik Anadol图片惠允:中央美术学院、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设计互联